当传统京剧搭上互联网快车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0-01-10   
    来源标题: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谈传承与创新
    200年来,七代从艺、六代老生,作为中国最早的京剧流派之一,京剧谭家一直“薪火相传”。近日,国家一级演员、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重返故乡武汉,接受记者专访,回忆谭门七代传承历史。
    谭门历史堪称浓缩的京剧史
    1960年9月,年仅11岁的谭孝曾进入戏校学习。两年多光景,他就跟随祖父谭富英、父亲谭元寿一起到中南海给毛主席唱戏,被毛主席称为“小小谭”。
    京剧界一直流传着“无腔不学谭”的说法。第一代谭门代表谭志道出湖北江夏、经津门入京,此后有清末的“伶界大王”谭鑫培、“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现代京剧《沙家浜》扮演郭建光的谭元寿,如今则是谭孝曾、谭正岩父子承袭祖业,谭门历史堪称一部浓缩京剧史。
    1968年,从戏校毕业的谭孝曾,被分配到中国京剧院《红灯记》剧组。10余年间,他在剧组主要扮演老百姓和游击队等群众演员角色。他回忆称,当时京剧界不允许学传统戏,也更不许演传统戏。
    谭孝曾说,“文革”结束后,京剧界恢复了传统戏演出,当时群众反响热烈,迎来了京剧的一个高潮期。当时有群众带着棉衣在票房连夜排队,等待第二天正午戏园开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掀起出国热潮,恰逢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和多伦多大学联合邀请谭孝曾和妻子阎桂祥到加拿大讲学,夫妇俩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留在中国。谭孝曾说:“我觉得京剧的根在中国。”
    谭门荣耀下,谭孝曾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学戏不是看个剧本、看段录像就能学会。”谭孝曾说,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必须具备唱、念、做、打等各方面艺术造诣,缺一样都不能成为领军人物。
    谭孝曾说,《霸王别姬》《梅兰芳》等电影里有徒弟挨打的画面,现在虽然不打孩子了,但学京剧的苦还得吃。“谭家几代人,除了家学以外,大部分都是在正规科班学校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他回忆说,只要听到长辈、父亲说一句“还行”,就是对自己莫大的鼓励。“在我的印象里,我的祖父、父亲从来不跟我们说‘真不错’。我对我儿子稍微心软点,经常鼓励他。”
    搭上互联网快车,不断探索创新
    在多元化的今天,如何让观众喜欢上京剧?对谭孝曾来说,这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自去年底起,武汉永言京剧社会员、63岁的老戏迷席仲宣开始每天用平板电脑听音频文学《京剧谭门》。“把京剧艺术和历史故事用戏曲配乐形式播放出来,让有点萧条的京剧传统艺术有了新奇感。”席仲宣说。
    推出66集音频文学《京剧谭门》是谭孝曾近几年的一项主要工作。总时长1200分钟、30余万字的《京剧谭门》由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市江夏区联合打造,内容取材于湖北作家陈本豪的同名四卷本报告文学。第一卷主要记叙谭鑫培父亲谭志道及谭鑫培的传奇一生,讲述他们因兵灾之乱举家北上、从落魄民间艺人成长为京剧开宗大师的经历,后续三卷集中书写谭门后辈继承和发扬谭派京剧艺术的传奇。
    如今,首批上线的10集已在湖北广播电视台自有的App“九头鸟FM”首发,其他也将陆续登陆全国各大新媒体平台。谭孝曾觉得,《京剧谭门》的诞生是让传统京剧搭上了互联网快车。“不仅是对先祖的纪念,也是跨越历史的传承。”他希望,今后能在全国积极推广“京剧谭门”IP,借助更加贴近大众的传播方式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谭孝曾的手机里装了各种年轻人常用的App。他告诉记者,自己经常会看看抖音里关于京剧的短视频。“现在这个环境,京剧的传承在人才等各方面的储备应该说比较充足。”
    舞台之外,谭孝曾也一直寻求新的探索与尝试。他说:“最近我们一家三口在电影《情圣曹雪芹》中分别客串角色,倒不是说要跨界,这只是一个探索,另外我们还筹备拍故事片《定军山》,希望能有新突破。”
    孩子们是“京剧的希望”
    为了让京剧代代传承,借着返乡机会,谭孝曾特意到武汉长春街小学,带领弟子和小戏迷们互动,为他们讲授和示范京剧表演艺术的技巧。
    谭孝曾的到来让“小学里的戏窝子”长春街小学的孩子们很兴奋。上戏曲选修课的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身段训练,架起臂膀半天不叫累。一旁观察的谭孝曾很感动,问孩子们疼不疼,鼓励孩子们“学戏就要能吃苦”。
    在京剧票友大赛中拿过大奖的刘思瑞、罗天成、周子童等同学,登台表演京剧《卖水》《贵妃醉酒》等选段,手眼身法步初具神采,谭孝曾和妻子阎桂祥在台下拿起手机频频拍照。
    当一群小“黄忠”出现在台上有模有样地演唱谭派代表剧目《定军山》选段时,谭孝曾不禁喃喃道“看到孩子们演得这么好,实在坐不住了”,主动登台为孩子们配戏,一招一式尽显名家风范。
    作为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谭孝曾对戏曲进校园一直十分关注。他对孩子们说:“你们是京剧的希望,未来的名角、名票友、铁杆粉丝就出在你们中间。”
    “戏曲进校园是我呼吁了十几年的话题,如今确实看到了。孩子们十岁左右,这么有灵气。我十岁时还什么都不懂呢。”谭孝曾激动地说。
    他说,现在孩子们功课这么紧张,做完功课还得学戏,孩子和家长们得付出多么大的心血啊!“若干年后,这些好的苗子就算不能成为戏剧演员活跃在舞台,但绝对是一帮京剧的铁杆粉丝,这就是最好的年轻观众基础。”
    最近几年,京剧从业人员开始面向基层、走向社会,带动了很大一批青年观众走进剧场。谭孝曾坚信,京剧的未来会更加精彩。“以前我们一拉开台帘,几乎台下全是白头发。现在一拉开台帘,既有白头发,也进了一大批黑头发。”
    源自: 新华每日电讯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