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赤子之心 展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0-09-16   

——2020年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专家剧评选登(二)

  莆仙戏《踏伞行》:
  莆仙古剧的现代歌行
  王  馗

莆仙戏《踏伞行》剧照

  莆仙戏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古老剧种。其大美在于以“傀儡介”(莆仙戏表演科介的总称,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为本体的表演体系至今被完整独立地保持,集中体现在《单刀会》《吊丧》《百花亭》等众多独具特色的经典折子戏,以《目连救母》为代表的经典大戏,以及以《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为代表的新编力作中。数量超过5000部的剧本文学、完整独特的表演体系以及数量众多的戏曲作家,是莆仙戏始终与中国戏曲命脉共享表里的艺术底气。
  作为从莆仙地区走出的剧作家,周长赋创作的历史剧《秋风辞》,突破了传统莆仙戏束缚,赋予了其现代品质。经过近30年探索,周长赋从一个传统的突围者成长为拓展者,让莆仙戏这一古老遗产转化为现代戏曲创作的有效资源。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新编的《踏伞行》尊重莆仙戏艺术传统,展示了周长赋对于莆仙戏良性发展的创作初衷。
  《踏伞行》有极似南戏古剧《蒋世隆》《双珠记》等的一些艺术场面,却不是古戏新编和整理。剧作选取了古戏“走雨”等内容,营造了身逢战乱的社会环境,却在愁风苦雨中展开一对青年男女的内心,考量他们在世俗道德、伦理等标准下,如何理解彼此的情感悸动和人性选择。该剧文本由五折戏修订为《踏伞》《听雨》《相认》《雨渡》四折,以洗练的结构描绘了王慧兰、陈时中二人在家人失散后雨中相逢,生存的压力让他们突破了彼此家教的熏染与道德的教化,以夫妻假称,相伴走进客店。在夜雨敲窗的相互探问中,王慧兰意外发现眼前的君子竟然是自幼定亲的未婚夫婿。于是,“何妨将他试,是否君子人”的念头冒出,考量的不仅是陈时中心中所升起的“乱世人轻”观念,也考验着王慧兰如何理解和宽容这份真实的情感。显然,这对青年男女在考验情感的动机、方式,以及由此造成的最终抉择和心灵成长,都极具主动性和个性化,呈现出浓郁的当代人际关系和现代男女情感,这不是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所常见的。
  剧作找到了古典男女身份与现代情感的对接,在“乱世从权”的身份解脱中,直面个体的情感世界,真实地体验着爱情升起心头时的愉悦、道德规训约束身心时的痛苦挣扎、个性与情感获得表达后的释然与坦荡。当王慧兰在兵荒马乱、孤身无依的状态下,毅然向陌生的陈时中发出求助,面对陈时中“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等理由时,她直接用“书中还说为人当怀恻隐”,问出“你读诗书更该明理,今日怎不救奴一条命”,流露出女性的胆识勇力,促使她最终在未婚居一室的尴尬状态中,发现了自己与陈时中已经动摇的心灵,并萌生用试探方式检测彼此的情感。
  这是一个逻辑悖论,陈时中如秉持君子固守婚姻的约定,会让王慧兰萌动的爱意受到伤害;如果在仓促间脱口而出婚约“未曾定下”,又会让王慧兰对婚姻的憧憬受到伤害。因此,王慧兰的被动即在于生命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引发出的个性化的选择和情趣化的观念,一个看似仓促的念头正是一个有着强烈主体意识的人所必具的生命主张。即如剧作所提出的“乱世生存道,人情最合理”,剧作始终围绕乱世对生命个体及其行为的触及,展现发乎天然的心灵悸动与人性理解,这恰恰是超越时代观念限制的生命真谛。《踏伞行》俨然附着当代的情感语言,展现着剧作家对于人的生命感知和主体张扬。因此,该剧描绘的人、情感和观念是极具现代意义的。
  可贵的是,戏曲文学上的现代质感在与莆仙戏的古典气质交融之时,充分地结合了传统演剧手段和表现方式,让饱含现代观照的故事情境具有了古典艺术的空灵和通透。该剧主要人物行当只有正旦、正生、青衣、贴旦、丑和童以及在不同场景中可以灵活扮演的4个检场人,这充分发挥了莆仙戏在传统七子班、八仙班时期所形成的行当规制,让数量不多的演员变现出丰富多元的舞台效果。
  《踏伞行》的创排用莆仙戏艺术本体来实现现代转化,展示了当前莆仙戏剧人对于莆仙戏古老艺术传统的文化自信,对很长时间里莆仙戏创作中的艺术迷茫和实践逆流,做了尽可能的矫正,这是莆仙戏艺术生态渐进恢复元气的切实成功。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

  婺剧《忠义九江口》:
  历史故事的民间演绎
  陶铁斧

婺剧《忠义九江口》剧照

  “九江口”是中国戏曲表演十分钟爱的题材,讲述了北汉皇帝陈友谅与元帅张定边的故事。戏曲史上,对这一题材的演绎从无中断,以京剧为代表,豫剧、秦腔、川剧、徽剧、婺剧、绍剧、河北梆子、新昌调腔等各剧种也纷纷移植。新成立不久的浙江中月婺剧团,以民营剧团的阵容,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对“九江口”的历史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民间叙事和艺术演绎,创作演出了婺剧《忠义九江口》。
  从民间视角来看,婺剧《忠义九江口》特别强调“忠义”二字,是一部以“偷梁换柱计”为情节铺陈的佳作。该剧以元朝末年群雄并起为背景,讲述了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博弈拼杀。北汉皇帝陈友谅与吴王张士诚结为姻亲,迎亲队伍遭朱元璋擒获。朱元璋大将华云龙易容混入九江,被北汉元帅张定边识破。但陈友谅颟顸昏庸,宠爱女婿,革去张定边职务,后一意孤行兵败黎山,张定边一夫当关拼命救驾,演绎了一出忠信礼义的英雄演义。剧中突出了九江大将张定边的睿智与成熟,他早已察觉到张仁是金陵敌将华云龙扮演,无奈陈友谅刚愎自用且利欲熏心,又逢华云龙巧舌如簧,张定边只能与华云龙展开一场接一场的博弈……显然,张定边是个悲情人物,满腔抱负、耿耿孤忠,偏偏遇上一位功成自傲的主子。剧中,华云龙与张定边之间的“无间道”步步惊心;陈友谅与张定边之间的君臣矛盾愈演愈烈,令人唏嘘;而公主与华云龙之间又上演了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的苦情戏。尤其是当张定边被革职摘去头冠,音乐霎时变得凄凉哀婉,衬着张定边老臣白发、一身孝服,低回哀戚的唱腔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当陈友谅中计兵败黎山,仰天长叹:“莫非这九江就是我葬身处。”不远处火光冲天,观众也为剧中人的境遇哀叹不已。越这样,张定边的忠义形象越是跃然纸上。
  该剧文武俱全、张力十足,角色服饰精美,将军头盔铠甲,士兵轻装持枪,女将衣着华丽鲜艳;打斗场面阵容宏大,演员个个身手不凡,打虎跳、空翻连翻、双枪对擂、抓枪横翻等高难度动作,尽显婺剧“文戏武做,武戏文做”的剧种属性。演员行云流水般的表演更赋予该剧英雄悲情的色彩,整体演出恢宏大气。当然,这也是一出精彩的群像剧。每一个登场的角色都有血有肉,嬉笑怒骂各有风格。像忠诚果敢、足智多谋的张定边,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的陈友谅,两面三刀的胡兰,巧舌如簧的华云龙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且人人个性十足。
  “大江滔滔水连天,涌出丹心一片,独舟孤帆渐已远,余留豪壮诗篇……”经典的婺剧大戏以闹动情、以忠感人,呈现出撼人的视觉盛宴。
  婺剧《忠义九江口》唱的是戏、道的是情,承接古今,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符号的涌动,也是该剧团专业水准和职业精神的高度体现。正因为它的乡土性和民间性,更加贴近地方、贴近人民、贴近生活,才使得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在新时代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浙江省戏曲联盟主席、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艺术总监)

  评剧《咱家老李》:
  扶贫故事如何讲出戏剧性
  刘兴会

评剧《咱家老李》剧照

  河北省衡水市评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评剧《咱家老李》是一部表现扶贫干部无私奉献精神的作品,体现着精准扶贫、全面脱贫的深刻现实意义。
  该剧主人公李红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多年的农村乡镇工作使他深知贫困百姓的疾苦。承担扶贫工作后,他认真执行党的扶贫政策,一心一意为百姓。面对老乡的保守、惰性,他扶贫先扶志;面对老同学的旧情利诱,他严词拒绝;面对身患绝症的妻子,他痛苦万分;面对天灾的重创和百姓的抱怨,他勇于担当、忍辱负重……他没有经天纬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石破天惊的豪言壮语,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基层干部,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一个老百姓视为亲人的“咱家老李”。
  《咱家老李》是一部带有轻喜剧风格的正剧,乡土气息浓厚、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舞台呈现大气朴实。该剧取材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阜城县扶贫办主任李双星同志的先进事迹。他在扶贫第一线一干就是15年,鞠躬尽瘁、尽心竭力地工作,取得了瞩目的辉煌业绩,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创排这部戏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的艺术实践,旨在告诉全国人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咱家老李》根据真人真事创作,本着大事不虚、小节不拘的原则,对素材进行了戏剧性剪裁,围绕着改种大棚蔬菜这个中心事件,组织了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冲突,塑造了一组有生活气息的农民形象。全剧风格朴实风趣、情节细腻感人、结构流畅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演员阵容整齐,评剧味道很浓。剧中的主要人物、扶贫干部老李性格朴实,没有高喊口号,本着一心为民、不忘初心的原则,冲破各种阻挠,克服各种困难,说服各方面的落后因素,顶着家庭重担的压力,有情有理地引导农民改变种植习惯,让贫困的村庄旧貌换新颜。特别是在妻子患有重病的情况下,离开医院抢救大棚的情节感人至深。该剧舞台呈现整洁、唱腔委婉动听,能够让观众享受到戏曲的美。
  《咱家老李》聚焦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主战场,展现了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冲锋在前、苦干实干的生动场景,弘扬时代精神,致敬英雄楷模,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
  (作者系一级编剧)

  临县道情现代戏《吕梁护工》:
  虎虎生风的乡土风情
  苏林和

临县道情现代戏《吕梁护工》剧照

  由山西省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研究中心演出的道情现代戏《吕梁护工》,讲述了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吕梁护工李梅香走进北京一名八路军老战士家里,与老人孙满山及其女儿、儿媳、孙女发生的系列故事。该剧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几个小人物和日常的家长里短来张扬正能量,用小戏传递大爱,是极为宝贵的。
  整场演出围绕老人的赡养问题、家庭财产纠纷、老年人的精神世界3个矛盾层层推进,凸显了护工代表李红梅的淳朴善良和勤劳,从另一个侧面也传递了吕梁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乡土风情,特别是“豆钱钱饭”“莜面靠姥姥”“伞头秧歌”,带领观众感受到了浓浓的临县味道。
  剧中,孙满山由山西省晋剧院架子花脸演员金小毅扮演。他本人出生在临县,又从道情剧团考入艺校,未开口便已经感受到了他对吕梁山的深情。功架戏的磨砺让孙满山的每一步不仅踩住了锣鼓家具,也走进了文场旋律里,走出了老八路的喜怒哀乐。那种时而倔强时而顽皮,时而坚强如钢时而醉心柔肠的演绎,让观众拍手叫好。一个好演员不应该只有一副金嗓子,更重要的是要有一腔热血,能够知冷暖、懂进退、见胸怀,无论何时、不管何种样式的艺术,文化传承都需要这样的“老戏骨精神”。
  《吕梁护工》中李梅香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这么一个家庭小戏,没有大型的灯光、布景做陪衬,只能靠举手投足、或唱或舞展现人物性格。剧中李梅香的表演加入了“捣豆钱钱”和“伞头秧歌”的舞蹈元素,几段民歌特别是几句清唱像清茶飘香,加之不断发酵的矛盾冲突,解开一个疙瘩又连起另一个悬念,让这个孤身打拼的母亲的复杂内心慢慢铺陈在观众面前。其他几名演员,老人儿媳的刁蛮势利,加重了矛盾冲突。反面演员的丑和恶施展得越充分,与其搭戏的演员就越好演,这是一种色调的对比,更是一种特殊的奉献。
  该剧作曲是山西省晋剧院的岳永明,唱腔每一句后独特的“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哎”,能让人嗅到道情那浓浓的草根气。“昂贵毛衣遭水洗”唱段,3个演员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简单明了,人物性格错落有致,加上导演编排的“旋转”调度,让笔者不由想起晋剧《三对面》的处理。
  该剧在保持小戏小调味道的同时,与舞蹈搭配的每一段音乐都独具特色,特别是“伞头秧歌”大鼓一擂、唢呐一响,过年过节喜庆热闹的情绪一下子被点燃了,演员扭得带劲,观众看得起劲。把民间街头文化搬上舞台既是对地方文艺的兼收并蓄,更让严肃含蓄的舞台艺术有了虎虎生气,这是让笔者感触最深的。
  印象中,换场中间使用了类似说书的乐句。吕梁的即兴说书是非常有特点又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笔者曾在网上看到过盲人说书表演,风趣的伴奏、朴实的方言加上即兴的智慧,非常震撼。建议在剧本打磨时加入一些幽默的唱词,搬上这独特的说书乐曲,也许能够起到换场不冷场的特殊效果。
  剧中对“莜麦”进行了一番咏唱,“莜麦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命力旺盛,而且蛋白多含糖少,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笔者认为,这生长在吕梁山的莜麦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吕梁儿女,其撷取少贡献大的品格堪比雪中红梅,且更接地气,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像成千上万走出大山的吕梁护工,用优质的服务赢得认可,这种精神将成为吕梁继“于成龙廉政文化”后的又一文化品牌。
  (作者系解放军驻晋某部干部)
  本版稿件由刘淼统筹整理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