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话剧《兵团》:脱下军装,始终不忘自己是军人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1-04-16   

  站在“十四五”开启之年,由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酝酿了近10年的新创的大型话剧《兵团》终于厚积薄发。4月14日下午,在河南驻马店举办的河南省第十五届戏剧大赛上演,受到观众多次掌声礼赞。
  诗意表达再现兵团精神
  “白毛风,大戈壁,踏破荒漠起雄师。胡杨林,英雄地,铁血昆仑化山石。”伴随着一曲豪情万丈,雄浑大气的主题歌,解放军某部营长黄三水率领全营战士徒步穿越大漠为起始,通过兄弟情、夫妻情、战友情三条人物主线,艺术化再现了广大兵团军垦战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屯垦戍边,用忠诚和青春书写了一段维护边疆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自力更生开荒种地的光辉历史。
  该剧场景大气恢宏,音乐雄浑激昂,呈现给观众一幅新疆戈壁荒漠、白杨落日强烈视听场景。与以往艺术表达不同的是,该剧从表演、舞美、灯光、音乐,没有采取一般的写实,而是诗意处理,带给人们的是心中的沙漠,心中的戈壁、心中的边疆样子。
  艺术总监李利宏介绍说,从舞台艺术的表达上,该剧营造了一种金戈铁马、大漠孤烟的、长河落日和铁马冰河的意境,冲击着观众的视野。
  李利宏说,十年来,从深入生活采风,兵团的故事一直感动着剧组创作人员和全体演职人员。兵团人从一代、二代一直在祖国边疆奉献,他们的精神让人钦佩敬畏。那种独特的牺牲精神让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人无法想象。正是因为如此,有一种力量驱使着他倾尽全力投入这个艺术创作当中。
  一群年轻演员的艺术追求
  兵团是河南省话剧院重点打造的一台大型话剧,前后持续时间比较长,历经多年沉淀。该剧也是河南省文化援疆的重点内容,在兵团精神的感召下,历时十年,拍戏历时三年。
  据了解,演出这台话剧的全部是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的青年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编剧杨林说,随着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老一代演员的退休,该话剧院团出现了断代。这群年轻人全部站到前台,他们生龙活虎,凭着对话剧艺术的热爱,三伏天一会一身汗,没有人叫苦。一个戏带出一批演员,这是本话剧最有价值的亮点。
  这批演员表现得很优秀,与当年兵团中的十几万官兵基本上都是一个年龄段的人,属于同龄不同代。通过他们的艺术刻画,再现了当年这批脱下军装,拿起镐头,屯垦戍边的兵团精神,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年轻人表演,让人们看到了建国初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战士用忠诚与热血艰苦创业的时代壮歌,歌颂“兵团人”寸土必争、守土有责、矢志坚守的家国大爱。
  “这部戏让这批孩子迅速成长,展现河南话剧艺术中心新生代的风采。”李利宏对这些年轻演员满意又欣慰。
  反复打磨出精品
  “脱下军装,始终没有忘了自己是军人”“人在,阵地在”的军人风采,多年来感动着该剧的编剧杨林。早在2004年,杨林就深入军团采访,最多的时候住了一个月。后来前后多次去新疆兵团深入体验生活。
   斗转星移,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转换,他们却始终不改军人的本色;无论天山脚下环境多么恶劣,他们却始终不忘艰苦奋斗的精神。数十年的风雨过后,那些曾经的青壮军人,尽管身形已经佝偻,脸上已经皱纹密布。然而,他们回望过往的经历,最感光荣的,是伴随了他们一生的那个特殊身份:军人!
  “愿这部话剧能唤醒当代人对兵团历史的认知,让全国人民了解‘兵团从哪里来’‘兵团为何而存在’‘兵团的性质是什么’。”编剧杨林说。
  河南话剧艺术中心主任王文全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艺术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河南话剧院一直牢记这一基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演出为中心。该中心五次专题研究,三次带领主创深入新疆一线,到营区到连队,下地窝,深入老兵家中。他们走访了解到了大到93岁,最小的82岁的兵团人,了解到了他们“放下枪怎么当好农民”,在一线看到了兵团人的这种初心,这种对祖国的爱、人民的爱一直感动着主创人员。
  责编:贾亭沂
  作者:陈关超  来源: 文旅中国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