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座“全年有戏”的城市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2-01-20   
  几天前,上海亮出一份2022年“演出月历”。按照名家名团、首演首发和市场口碑标准,遴选394个重点项目,形成全年“演出月历”,提前向公众发布档期。其中,演艺大世界区域内的演出约占70%,首演首发的原创剧目近40个。
  手捧“演出月历”,不光上海“剧迷”拍手叫好,长三角以及全国各地的观众乘高铁、打“飞的”、拖着行李箱来追剧,都更方便了。
  一份“演出月历”背后,是满满的实力和担当——有蓬勃发展的演艺市场和观众群体作为支撑,有科学、精细、智能的城市治理作为依靠,更有上海近年来持续提升文化原创力,做强“演艺大码头”的努力。加快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正在成为一座“全城有戏”的城市。
  驻场演出,让“好戏连台”
  在南京西路逛一逛,抬脚就到美琪大戏院,看一场驻演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人民广场走走,顺便到上海音乐厅看一场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2021年7月开启的驻场演出,让很多人的上海之行多了新鲜的期待。
  驻场演出是上海对标国际几大著名演艺之都标准推出的文旅项目。推出之初,曾有业内人士担心,上海是否有这样的市场体量。最终的成绩单证明了,优秀节目向来不缺乏观众和市场。
  1月23日,两部“上海出品”的爆款舞剧《朱鹮》和《永不消逝的电波》将迎来在美琪大戏院驻场演出的第100场。这一天,也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第400场演出,创造了中国舞剧的奇迹。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告诉记者:“在上海驻演之后,‘电波’的话题热度不断升温,品牌影响力持续辐射,带动了国内的巡演市场,形成‘双赢’局面。”
  上海音乐厅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的驻演,创造了音乐厅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发现,不少观众选择“一站式”体验,先看展览,再预约墙体秀,然后进入音乐厅大厅观赏演出。“不同文旅项目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动,相互引流,为此制作的文创产品也颇受欢迎,很多观众临走前都会买一些带回家。”方靓说,通过驻演催生文旅融合新产品、新模式,激发文旅新动能已在业内形成共识。今年3月,“海上生民乐”将再次以“驻场演出+沉浸艺术特展”的方式与观众相约。
  记者注意到,2022年上海“演出月历”中,驻场演出依然是亮点。已排定的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越剧经典作品《红楼梦》《梁祝》《西厢记》、海派杂技《时空之旅2》《欢乐马戏》、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开心麻花《疯狂理发店》等系列驻演剧目。单是今年1月,就有41项重点演出登陆申城舞台。更令观众期待的是,53台好戏将在春节期间上演,让观众乐享“文化年”。
  演艺大世界,带动“全城有戏”
  如果不是身处现场,你很难想象,在上海市中心,一幢外观看上去与办公楼无异的大厦,四层以下竟“藏”着大大小小9个小剧场,成了很多戏迷必去的“打卡地”,每晚至少有三个剧组在这里演出。
  你更想不到,这里曾是一栋闲置的办公楼。作为演艺大世界最受年轻人追捧的演出场所之一,亚洲大厦的转身,背后是演艺大世界扶持新人新作、鼓励更多优秀本土原创剧目走进来的印证。
  1月15日,亚洲大厦“星空间”和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海兰心大戏院、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上海中国大戏院、上海大世界、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等单位一起,首批获得“演艺大世界”铭牌。
  三年间,以人民广场为核心区,上海将一个街区乃至整个城区的“戏份”越做越浓,“演艺大世界”的品牌越叫越响。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25个专业剧场,46家获授牌的“演艺新空间”,汇聚各个门类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如今,“演艺大世界”辐射整个黄浦区乃至上海市中心城区。
  “00后”观众小庄2021年在“演艺大世界”看了50场演出,其中就有在亚洲大厦“六刷”的音乐剧《桑塔露琪亚》。每次,她会集不同的卡司演员,选不同的观众视角,“这应该是环境式音乐剧的特点之一,在不同的位置能近距离看到不同的剧情,甚至成为剧情中的一分子。”每场演出结束后的交流,也是小庄最热衷的环节。
  “看地方戏,到宛平。”2021年6月,宛平剧场以新面貌回归,上海越剧院携《红楼梦》开启驻演。“我在剧场遇到过93岁的奶奶颤颤巍巍来看《红楼梦》,整场3小时没起身离开过座位;也有静心看完全场的孩子。”宛平剧院总经理夏天感慨,这是传统戏曲的回归,是经典剧目的传承,也是传统文化拥抱新观众、焕发新活力的契机。
  上海首创的“演艺新空间”模式也在推进,目前已授牌100个演艺新空间,面向青年观众主推沉浸式表演、小型特色音乐会、Live秀等项目。老弄堂的露天演出、老建筑的阳台歌剧、大楼里的多变小剧场……新空间遍地开花,首演首秀纷至沓来,让观众乐此不疲。
  “一团一策”,让“码头”“源头”并进
  上海人民广场一带,曾是全国闻名的“戏码头”。如今,演艺大世界为新人新作提供亮相的机会,也为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带来“闯一闯”的舞台。
  1月17日,2021年度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在中华艺术宫举行。考核采用“自己说、同行评、专家点、评委议”的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以绩效为依据,以硬指标考核为主,对院团进行年度工作盘点。
  过去一年间,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全年演出6865场,同比增长81.4%;演出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75.4%,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8.25%。在国内外展演及赛事中,“上海出品”更是佳讯频传。
  与此相呼应的一组数据同样喜人。2021年度,上海总演出场次为24537场,平均每天有67场演出进行。其中,剧场演出场次8750场,同比增长76%;观众413.8万人次,增加61%;演出收入87843.58万元,收入增加125%。
  “天天有戏”“全城有戏”的繁荣景象,来自各类演出主体和专业机构的热情创造,来自上海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深化“一团一策”改革的助力。
  “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在演出中获得生命力。”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谷好好说,“演艺大世界这样的平台正是帮助文艺院团抓住更多机会与观众亲近,让文艺院团的两大中心工作——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与观众培育一起迈入良性循环,进一步夯实文艺院团的品牌根基,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当下,而且在未来将长期显现。”
  记者注意到,上海2022年度“演出月历”,注重打造演出矩阵,推出主题演出季和演艺“新秀场”,打响节展赛事,构建系统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演出市场体系,以提升上海文化原创力和标识度。今年全年将推出9个戏曲曲艺类、8个亲子儿童类和18个综合类主题演出季,以及13个大型节展赛活动。
  对标亚洲演艺之都建设,新的一年,上海各院团对年度创作、演出任务指标进行全面修订。在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各院团合理提高演出指标,面向市场、贴近观众,多创作多演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上海原创舞台艺术作品。
  这座城市,正从海纳百川的“码头”向文化高地的“源头”乃至“潮头”迈进。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颜维琦
  源自:光明网-《光明日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