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原创现代高甲小戏《送枪》:小故事里的大中国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2-06-30   

厦门原创高甲小戏《送枪》剧照      厦门市文化馆 翔安区文化馆供图

  黄国勇
  1930年,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一些共产党员、进步人士被关进厦门思明监狱,一场迫害镇压与营救劫狱的正邪较量随即展开。高甲小戏《送枪》故事取材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在震惊中外“厦门破狱斗争”前夕,两名普通的地下党交通员为送枪到厦门支援破狱,与盘查的国民党排长斗智斗勇的故事。
  “《送枪》这台高甲小戏特别亲切、很传神,精心演绎父亲和母亲的革命故事,峥嵘岁月历历在目。1949年后,我在父亲建立地下交通站的福建厦门翔安珩江小学任教时,就曾在慰问军民小戏《刘胡兰》中饰演刘胡兰,引起热烈反响。熟悉的乡音再次唤起对父母平凡英雄往事的回忆。在故乡这片热土上,流淌着每一位平凡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炽热深情。”高甲小戏《送枪》的人物原型、中共地下党员林济波和王珍舟夫妇的女儿林绿藜看到剧目时难掩激动之情。
  原创高甲现代小戏《送枪》是厦门市文化馆和厦门翔安区文化馆联合打造的红色主旋律题材作品,创排过程中,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艺术馆、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翔安区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精心雕琢。该剧上演后,受到当地群众追捧与业界赞誉。该剧摘取华东六省一市小品小戏金奖,并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九届群星奖参评资格。
  6月23日,现代高甲戏《送枪》参加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剧目研讨会在厦门市举办。与会专家从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矛盾冲突、地方特色、唱腔道白等方面,为剧目精品化提升建言献策。
  小戏也唱大历史:
  两支枪划破一座城的黎明
  走在厦门市思明南路451号,一处铁门右侧墙面的石碑上刻着“厦门破狱斗争遗址”。这个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共有5座砖木结构双坡布瓦顶平屋,墙上另一石刻上记录着当年的破狱历史。
  小戏难写,这是艺术界的共同感受。“大笔写小戏,这个戏写得好,五脏六腑都很饱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创作研究院原院长黄在敏表示,看到这出戏非常惊喜。
  持同样观点的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原系主任裴福林感慨:“这是非常典型的戏曲化小戏样式,这种小戏现在很难看到了。”
  “浓缩的小微艺术精品”是与会专家的共同观点。北京专家给予《送枪》高度评价,提出3大亮点:第一“小”,但情节冲突和人物刻画非常到位,以小人物来表现大事件,构成有趣情节;第二“巧”,构思巧妙精致,语言运用巧妙,情节有机勾连,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化解矛盾和危机;第三“俏”,人物的表演与高甲戏丑角表演形式相契合,妙趣横生。这是一部非常有戏、非常有趣、非常有味道的好作品。这部戏在全国舞台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并对剧目结构编排和人物形象塑造再深挖等提出建议。
  小剧种的新生命:
  红色题材展现高甲戏的时代价值
  闽南传统高甲小戏丑角如何能演绎红色文化?这几乎是业界人士对这出高甲小戏共同的疑问。
  该剧创作构思时,选择了富有本土特色的高甲戏这一剧种来加以演绎。这是由于高甲戏在表演风格上大收大放,富有特点的表演程式和方言特点极能捕捉和临摹生活元素,夸张的舞台性又能加大特有的时代性。釆用该剧种演绎现代红色题材,是新时代戏曲创新的探索,是丰富剧种表现力的积极尝试。
  “《送枪》很容易在众多小戏中脱颖而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刘彦君认为,小戏小品多是现代题材,历史题材尤其红色题材极少,而且红色题材小戏多是非常正统的表演,像这种风趣幽默的风格很难见到。
  黄在敏说,在这么一个小戏里,高甲戏丑角的表演得到了充分发挥,产生了一种相对位的关系,唱腔、身段、神态和戏剧情节、人物内心之间的关系非常契合,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紧张中透露着灵动,可看性很强,呈现了高甲丑表演的高雅的美,让人充分领略了高甲戏的魅力。
  裴福林认为:“整台戏让人感到特别舒服。在一个小戏中把红色题材有机融入,充分展现剧种表演的风格和特色,需要智慧。”
  《送枪》导演魏小春表示,该剧在音乐处理上,运用高甲戏的传统曲牌,结合剧情需要打破传统节奏和调式,糅入现代配器手法,强调武场的渲染力,在保留剧种音乐特色的同时又服务剧情需要,使观众在听觉上更具有欣赏性,力求达到其传统不丢,新意迭出,巧妙糅合的效果;在表演风格上,高甲戏的“丑、旦”表演独树一帜,戏曲审美上的独特性,为现代戏的“戏曲化”做了很好的融合,也为剧种在表演样式上做了现代拓展的探索;在剧本创作上,力求突出主题、结构合理、以点带面、小中见大、紧张有序、层层铺开;在导演手法上,突出角色台词的个性、动作的典型性、表演的关联性,尽可能让演员说的每一句台词、做的每一个动作既有戏曲特性又有“粗粝感”。
  《送枪》在保留戏曲表演风格的前提下,在分析人物性格、寻找生活依据、舞台调度、内心交流上都尝试借鉴了其他表演艺术的元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梅花奖和白玉兰奖获得者吴晶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炳聪,多次对演员进行表演上的雕琢提升。
  福建当地专家也对《送枪》赞誉有加,认为这部戏既有红色题材的思想高度,又诙谐幽默,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高甲戏的魅力。
  厦门当地专家认为,《送枪》对高甲戏的表演具有重要的创新启示价值,用科学机制努力表现重要题材,这个探索对厦门高甲戏意义非凡。
  跨越百年的接力:
  追寻照亮百姓心灵的路径
  “外公1969年离世时,我小学刚毕业,在我年少的记忆中,他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是一个慈祥、严谨、博学的人。”林济波和王珍舟夫妇的外甥、林绿藜的儿子杨林回想记忆中的外公、外婆,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普通老人。
  实际上,当年送枪事件发生时,25岁的林济波和18岁的王珍舟是新婚夫妻,二人的身份也是普通农村教师,为了争取群众支持革命,他们与贫苦农民打成一片。巧合的是,在该剧中饰演林济波和王珍舟夫妇的演员,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夫妻。
  《送枪》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宏大的历史事件背景下取其一粟,在送枪这一事件中以小见大,展示了共产党员机智勇敢、舍生忘死、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主角在当时的特定历史年代,是个完全不起眼的小人物,是平民英雄。该剧通过写一个很小的故事折射出背后无数个小人物,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用他们的行动谱写着英雄的故事,这些故事铸就了新中国的百年荣光历史。
  “外公、外婆都是普通人,”杨林说,看到剧目时,全家人都很感动,他们这样一个普通的革命家庭还没有被遗忘,还能在这样一个重要剧目中呈现,感到无比骄傲。
  《送枪》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去珍惜、去关注、去重视历史上为祖国、为民族奉献的每一个小人物、平民英雄。
  作为群众文化艺术作品,其价值在于满足更多群众的精神食粮,如果剧目离他们的生活很远就难以引发共鸣。“该剧描写小人物和平民生活,与闽南文化很亲近。很接地气的表演方式、剧目特性、民间人物有很独特的艺术表现,又是老百姓特别喜欢的剧种。”杨林说。
  剧目视频在街头巷尾播放时,许多观众纷纷表示听爷爷、奶奶说过这个故事,在当地群众当中反响十分强烈。在今年遗产日现场演出时就,被群众“围抢”,受到追捧。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国家二级导演黄天福希望,《送枪》既可以走向全国进行交流,又能够成为老百姓喜爱的精品,促进高甲戏艺术的弘扬和普及。
  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评价“厦门精神”。厦门是一个风光旖旎、英雄辈出的海滨城市。位于厦门市开元街道虎园路1号的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里,仅有册可考的厦门革命烈士就有1700多名。
  厦门是一座具有拥军支前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自1991年首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以来,在历次命名表彰中从未缺席。在厦门,老百姓“一手拿锄一手扛枪”,军民同站一班岗、同操一门炮、同乘一条船,“军地一家亲、军民鱼水情”早已厚植在英雄三岛的根脉之中。高甲小戏《送枪》再次呈现了这座双拥模范城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
  据悉,厦门正在加强对全市97处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厦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创作一批优秀红色文化精品,推出一批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等五大工程,让厦门红色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组织创作一批以厦门籍或在厦门参加革命的红色人物和相关红色文化历史为题材的影视、戏剧、话剧、广播剧和小说等优秀文艺作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编辑出版《厦门红色资源图录》,出台《厦门市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同时,加大破狱斗争旧址周边环境整治,完成旧址展陈提升,组织实施修缮、消防工程。推出首批10条红色旅游、党性教育、红色研学经典线路,联动高德地图进行线路标注。将破狱斗争旧址、鼓浪屿红色教育主题馆、厦门总工会旧址等串连成“红色记忆”精品线路,进行对外推介。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叶细致表示,通过这次研讨,倾听专家意见,将对《送枪》再做适当改编,让这出小戏更符合高甲戏的规律,更符合传统戏曲的继承与变革的要求。不走流行之路,守住高甲戏传统的精华,大胆创新,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上,创出一条新路,让小戏更具现代性、趣味性。“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市、区两馆开展的各类下基层活动,运用演出实践继续打磨提升,力求将该剧打造成厦门市群文戏曲舞台的红色精品,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血脉作出应有的贡献。”叶细致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