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乡间舞台,他们很自豪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8-11-07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欢迎你们再来!”10月28日,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山桥村,山东省首届农民戏剧展演月落下帷幕,老乡们握着演职人员的手,依依不舍。
    当天,淄川汇源京剧团、淄川老年大学京剧团为村民们演出了传统京剧《坐宫》《遇皇后》和原创小戏《山梦》,深受观众欢迎。此前一个月,在山东省、市剧协及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下,17个地市146个民间剧团持续展演剧目240余场,让农民登台“唱主角”的同时,也对民间戏剧队伍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阅。
    再辛苦也觉得值
    10月的早晨,淄川的深山里已经寒气逼人,在山桥村活动室化完装,李云披上厚厚的外衣,随即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来山桥村,路上往返近5个小时,加上搭台、唱戏,一次演出下来怎么也得花大半天工夫。这样的活动我们一年有100多场,忙的时候一天连演两场。”作为淄川汇源京剧团团长,李云俨然是个“大管家”,管演员的劳务、伙食,管戏箱、剧目、演出排期,但最令她自豪的是剧团能够“啃”下《秦香莲》《六月雪》《玉堂春》等20多部骨子老戏,连年在淄博市民间剧团展演中拔得头筹。“这次被选调参加农民戏剧展演,我们铆足精神准备了足足一周,再次登上乡间舞台,演员们既熟悉,又感到很受鼓舞。”李云说。
    吃大锅饭,领微薄的补贴,演员、剧务“一肩挑”……汇源京剧团骨干演员侯世文介绍,近年来,该团已用坏4套音响,平均每两个月就更换一套锣鼓,许多演员自掏腰包补贴服装、道具等日常开销。“我打小就喜欢唱戏,能够登台唱主角,与父老乡亲分享戏里的苦乐,再辛苦也觉得值。”侯世文说。
    农民演,为农民。泰安市肥城市梨园山东梆子剧团团长高合领介绍,该团展演传统剧目《墙头记》当天,尽管场上只需要6个演员,但全团30多人悉数到场助兴。“我们这支队伍就是在田间地头成长起来的,十里八乡的梆子‘票友’都已成为剧团的重要力量。”高合领说。
    挖潜力,民间剧团茁壮成长
    在农民登台“唱主角”的同时,各地以展演带训练、带创作,也进一步焕发了民间剧团活力。
    柳琴戏是流行于鲁、苏、豫、皖一带且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在山东省枣庄市,《懒嫂大赶会》等多部柳琴戏剧目参加展演,山亭区秀芝柳琴剧团演出的《小姑贤》就是其中之一。“为展示更好的节目面貌,我们集中一个半月时间,请来专业老师为每个演员详细说戏。”负责指导当地民间剧团的枣庄市山亭区文化馆馆长李卿介绍,该区每年通过定期组织培训、举办农民艺术节等活动鼓励民间剧团出人出戏,而在全市范围内,文化主管部门也会根据队伍数量、演出剧目、演艺水平等对民间剧团评估定级,从而激发其内生动力。
    青岛市胶州市金声玉振茂腔剧团展演剧目《婆媳情》围绕拆迁引发的“房产之争”展开,探讨金钱与亲情关系等一系列话题,令观众产生了共鸣。“老戏讲道理、劝人方,群众基础广泛;新戏反映现代生活,舞台手段更新颖。”该团团长王金玉坦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剧团也应打破“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尴尬。“剧团为此专门成立了创作组,以说戏、评戏、创演、移植等带动演员训练,对整个队伍成长很有帮助。”王金玉说。
    据介绍,在演出各剧种经典剧目的同时,以百姓编、百姓演等方式,展演中还涌现出《银杏树下》《芙蓉飘香》《两个苹果框》等47部新编剧目,充分展示了民间剧团的创作潜力,也进一步丰富了乡村群众文化生活。
    深扎群众,遍觅知音
    方言土语、乡情音韵,是戏曲艺术的根脉和灵魂。
    首届农民戏剧展演月汇集京剧以及吕剧、山东梆子、茂腔、柳腔等10余种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在这些剧种的流布区域,所演剧目皆受到群众热情追捧。
    “山桥村地形崎岖、行路困难,每有演戏,有愿意听但腿脚不便的群众,村委会都安排人用摩托车把他们带过来,尽量让大家‘不掉队’。”山桥村党支部书记李绪长相信,只要观众不散,乡音的传承就断不了。
    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早在吕剧初成时期就有广泛受众。1954年,当地成立了威海市第一家农村业余吕剧团。如今,除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吕剧业余剧团外,羊亭镇还有近20个吕剧票友活动点以及100余名常年参与演出的骨干演员,剧种积淀十分深厚。“小时候我就经常随父母看吕剧,随着年龄渐长,那些经典剧目都已成为烙在脑海里的深刻记忆。”10月14日,在威海市龙凤吕剧团展演现场,市民李鲁妍动情地说。
    “民间阵地对于戏曲传承发展意义重大。”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柴心记表示,山东省剧协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艺术家常下乡、常在乡,下一步,还将深入推进全省范围内民间戏剧团体摸底登记,为维护山东戏曲发展的良性生态做出更多努力。
    对于深扎乡村的戏剧团体或个人,寻访活动也已循序开展。“在淄川,像西河镇窟空峪村五音剧团,仍有健在的、上世纪70年代末跟随‘鲜樱桃’邓洪山学戏的老艺人,这都是剧种传承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挖掘好、整理好这些宝贵资源。”淄博市淄川区文旅新局副局长袁爱琴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