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20年代在中国萌芽,儿童剧至今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小小画家》、《马兰花》、《报童》等剧目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近年来,随着市场、评奖、创意等因素的影响,有评论曾尖锐地指出,儿童剧最好的时光已经远去。如今,面对儿童剧“盲目地狂飙突进”式发展,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技术炫目难掩理念滞后问题
“国内有一批经典的儿童剧,像《宝船》、《马兰花》等,但是近年来国内儿童剧在理念的更新换代上有些滞后。”在山东省话剧院“亲子剧场”项目制作人李琦看来,儿童剧是在艺术上充满想象和趣味,并能综合多种手段让孩子积极参与的艺术形式。“儿童剧的理念在不断更新。像欧洲的儿童剧可能只有3个人,一个人拉琴,另外两个人表演;或者大家一起席地而坐,真听、真看、真感受。”
李琦介绍,儿童剧市场上,相比国内一些剧目以裸眼3D、全息技术等现代手段包装,外来的剧目更注重戏剧理念的拓展。“有一次集体观摩一场丹麦儿童剧,其中的讲述方式、互动形式以及对观演距离的突破等让我们十分吃惊。”在李琦看来,面对 “亲子剧场”里年龄只有3岁至4岁的小观众,互动是不可或缺的途径,针对不同的环境、场所必须随时更新理念,这都要从一些国外优秀剧目中获取借鉴。
演出市场缺乏行业规范
儿童剧市场逐渐升温,一些小剧团和文化公司纷纷来抢这碗饭,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剧目质量却无从保证。李琦告诉笔者,儿童剧市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产出的剧目质量不容乐观。“目前,儿童剧商业性强,并有专门的演出公司负责儿童剧的经营与运作,但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据她透露,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儿童剧为挺进京、沪市场,甘愿放低身价,5000元一场卖给演出商的情况十分普遍。
为压低成本,演出商只提供简陋的场地;舞美、灯光、音乐七拼八凑;演员、道具等的数量被控制;还有的团队几千块的演出费一到手,下一步戏立即投放,甚至一个月就能出一台新戏……“但这些戏的质量不能恭维,家长和孩子三番五次看到这些演出后,会对市场上的儿童剧产生质疑。”据李琦介绍,整个儿童剧演出市场因没有明确的行业规范、缺乏相对完善的作品评价机制,跟风、剧目同质化等现象一直存在。
“花钱换来对市场的担忧,只说明市场秩序失范。儿童剧要获得认可,决不能‘自损形象’。”李琦说。
剧目原创有难度
在儿童剧市场中,每年都有像《田螺姑娘》、《小鸭和他的狼爸爸》、《豆子开花》等原创剧目上演,但就一些剧目而言,它们未必能够真正走入少年儿童的内心。在济南这样的中等城市,即便运作较为成熟的“亲子剧场”“宝贝剧场”等儿童剧品牌,其常态演出的剧目多数由经典童话故事改编而来。为何改编多于原创,李琦告诉笔者,一则因为经典有一定的观众基础,另外是由于原创剧目的市场前景并不明朗。
原创儿童剧前景果真令人堪忧?在上海青年导演陈丰看来,原创儿童剧确实有像《特殊作业》等质量上乘之作,但市场上更多的是靠“明星效应”或“噱头”博人眼球的作品,还有很多儿童剧一味倒向“抓家长”的误区,编剧缺乏童心和对少年儿童的真实观照。另外,他还指出,越来越多的评奖活动导致了儿童剧创作专攻主旋律或励志题材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题材的开掘,但这些剧目并未培育起真正的儿童剧市场。“创作中,不做市场定位和观众层次的分析、主题表达患得患失或说教多于体验等,都是制约原创思维的因素。”陈丰说。
坚持演出才能开拓市场
“只有坚持演出才能开拓市场。‘亲子剧场’项目运作到第8个年头,我们不走豪华排场,完全靠产品的生命力,逐渐沉淀下数千名观众。”李琦说,“亲子剧场”除在山东省话剧院小剧场以会员制形式售票外,还与地方县市合作建立了连锁演出项目。“多年来,不管市场或演出环境如何,我们与承接方的报价从不走低,也绝不为利益出卖剧目质量。”李琦说。
而在“亲子剧场”今年刚拓展的另一个演出网点——蓝天小剧场目前的上座率仅有五成。李琦说,任何艺术形式的演出,市场培育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中国儿艺、中福会儿艺等知名院团历经几十年才积淀下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剧目,可见,市场经典剧目并非一蹴而就。创建儿童剧品牌,要投入足够的真诚。”李琦表示,儿童剧的发展,要靠在坚守中不断地摸索。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