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女人》在太仓演出
北京专家座谈会
2月18日、19日,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原上海宝山沪剧团)原创大型现代沪剧《挑山女人》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2月19日上午,由中国剧协、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广影视局、上海市文联、宝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沪剧《挑山女人》进京演出座谈会在中国文联举行。主办方领导与在京的有关专家、剧组主创人员、媒体记者近40人出席会议,中国剧协副秘书长崔伟主持会议。
北京的专家学者对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部“接地气、扬正气”的现代戏。该剧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形象生动地体现在人物的真情实感中,讴歌了母爱的伟大,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体现了上海戏剧工作者关注当代社会现实,赞美人民群众的质朴情感、高贵品性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当代中国戏剧舞台一部不可多得的具备真善美素质的珍品力作。
《挑山女人》剧照
关注当代社会现实
赞美人民高贵品质
中国剧协顾问、戏剧评论家 薛若琳:
这是我第一次看上海宝山沪剧团的《挑山女人》。我非常钦佩宝山沪剧团勇于关注当代社会现实、乐于赞美人民群众高贵品性,我也钦佩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我觉得这出戏是弘扬家风的良好教材,更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活教材。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太注重提倡家风和家规,《三字经》、《弟子规》在一个时期甚至都被否定掉。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像《弟子规》这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品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经典。《挑山女人》告诉观众,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勇敢地面对,将苦难的人生经历最大化地转换为社会价值。我认为这个戏是“五个一工程”奖最有力的竞争剧目。不仅如此,我认为,无论是政府奖还是其他的奖,这个戏都可以逢奖就争、是奖就拿。
《挑山女人》太让人动情了!当前的戏剧创作,编故事是一道基本关。然而,虽然情节关、冲突关、人物关都能过,动情关却困扰了我们800多年。高则诚在创作《琵琶记》第一出开场时,就讲到“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可见动情是一个大关。《挑山女人》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太感人了。这出戏本来情节并不复杂,故事线也比较单纯,然而正是由于剧中的生活原型非常感人,艺术创造在表演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看华雯演一场戏,我起码得流二两泪。
我希望这个戏能常演,演够400场,争做“优秀保留剧目”。文化部对“优秀保留剧目”资助100万元,如果再加上宝山区和上海市的配套资助,《挑山女人》的日子就好过了。这样的说法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扩大它的影响。
讴歌时代精神
体现核心价值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 王安奎:
去年1月我在上海看了这个戏,年底对2013年整年戏剧作回顾时,我又着重讲了这个戏。《挑山女人》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昨晚在国家大剧院看完演出后,我发现剧团对《挑山女人》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我们常说,戏剧要体现核心价值观、表现主旋律,这是一种概念化的理解,而《挑山女人》却非常真实、动情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物的真情实情当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提炼很有概括力,要把它们全面体现出来并不容易。以“自立自强”为例,作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部分,自立自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挑山女人”王美英身上非常好地体现了出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可歌可泣。此外,王美英身上不仅体现出了这样的传统美德,还体现出很强的时代精神。她带着3个孩子坚守17年,这完全不同于旧社会对妇女守节的要求,而体现着王美英对新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时代的憧憬。她并非被封建思想束缚,而是为了自觉的家庭责任感而坚守。
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个形象达到了非常感人的程度,能够让观众在感动中体会到我们民族核心的价值,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作品最大的成功。“王美英会长久地留在观众的心里,留在舞台上!”
充满悲悯精神
极具教育意义
著名戏剧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龚和德:
我是第四次看这个戏。我认为,这部戏题材好,艺术创作也好。能够发现这个题材,本身就是很大的创新,加上成功的艺术创作,成全了这部接地气的戏。接地气、扬正气,这样的戏不仅教育了人民,还教育了领导。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在看完戏后,希望把它作为上海市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一门课,真是英明。
我看戏时总能感悟到剧作家的悲悯精神。戏里反复出现一首歌,讲述“太阳还可以休息,女人不可以休息”,非常令人动容。王美英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用悲悯的视角来看待,《挑山女人》把这一点渲染得非常好。戏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不仅吃苦耐劳,还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样的形象能够引起观众对王美英精神的最深刻的悲悯。
华雯创造了王美英,为上海沪剧、中国舞台塑造了王美英这样令人难忘的形象;反之,《挑山女人》也塑造了华雯,“王美英”也成为她艺术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一部不可多得的弘扬真善美的精品力作
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 王蕴明:
昨天晚上是我第三次看这个戏。每一次看,我都老泪纵横。这个戏确实感人,它勾起了我很多儿时的回忆。我是从山西走出来的穷孩子,也是从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挑,一直挑到上大学。所以看到这个戏,我想起很多家乡的事情,包括我的母亲。
这个戏有今天的成功,要感谢剧作家,感谢艺术家,感谢领导。艺术家发现了这个题材,把故事搬到了当代舞台上,表现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上海市的领导和宝山区的领导持续地对这个戏给予大力的支持,令我非常感动。
昨天晚上回去以后,我情不自禁写了一段话:“这是一个朴实而伟大的女人。这个女人挑起来的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她挑起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山,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之山,她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生生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她弘扬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是当代戏剧舞台一部不可多得的弘扬真善美的精品力作。”这部戏的特点是:以大爱感人,以真情动人,以高尚的品格震撼人。
《挑山女人》剧组全体演员都很好,华雯演得极好,她始终以情贯穿全剧,演活了王美英,塑造了一个很好的艺术典型形象。这个典型既有当代女性坚强的一面,也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母亲多情柔弱、温情的一面。挑山女人既是刚强的,又是温情的,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当代女性。
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中国戏剧》原副主编 安志强:
《挑山女人》是一件艺术品。在我看来,现代戏的宣传意识往往比较强,因此真正能成为好的艺术作品的现代戏比较少。而这个戏正是一个很完美的现代戏艺术作品。你们从生活中发现并塑造了这么一个美丽的形象,用毛泽东的话说,你们把生活集中了起来,让生活更集中、更高、更强烈。
华雯塑造了王美英,王美英同样也塑造了华雯。在观众眼中,王美英就是华雯。演员塑造了一个“在舞台上活生生地立住”的角色,这就叫成功。《挑山女人》说的是平常事,但正是这些平常事才那么贴近人心:一碗红烧肉,几个鸡蛋,一个扁担上七个“等”字等等。从剧本的结构看,最后那一笔相当棒,也特别“狠”,但这就是生活。
祝贺你们演出成功,同时也希望你们好好地总结一下,这可能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这对于我们现代戏的创作会有广泛的指导作用,使得我们懂得并且相信,现代戏不仅为政治服务,同时也是艺术。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动人。
艺术化地表达生活
《中国戏剧》主编 赓续华:
我特别钦佩这出戏,这出戏不仅“挑”进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挑”进了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还“挑”进了国家大剧院。这出戏出自上海,让我对上海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对上海的领导刮目相看。上海一直引领时尚潮流,而这一次的引领竟是从生活中打捞出来的缺失的精神,这是上海又一次走在了时代前列。
这出戏将人间疾苦艺术化地表达了出来,非常不易。生活中这样的事很多,但这部戏却将其转化为成功的艺术表达,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苦难,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升华。比如说,戏中王美英虽处处谈钱,可她的精神却与钱毫无关系;有的人假装不谈钱,其言行举止却总是透着铜臭味。在戏中,王美英计较的不是那普通的两块五,而是精神上的伟大与富有,这一点提升得非常好。
这出戏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是集体合作的结果。我认为,这个戏捕捉到的是一些很基层、很草根的细节,却又是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我希望你们继续“挑山”,把这个戏挑得更高、更远。
如果一个人看《挑山女人》都不哭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 赵 忱:
如果一个人看《挑山女人》都没有哭,或者是没有一点点想要哭的冲动,那这个人可能是冷血的,是需要反思的。大家性格不一样,身份不一样,有人流二两眼泪,有人流一斤眼泪,有区别是很正常的,但不哭肯定不太正常。《挑山女人》让男人在默默地哭,女人尽情放声地哭。为什么呢?因为新近总结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都清晰地写在《挑山女人》这出“苦情戏”里,并得到非常生动的体现,给观众很大的心理安慰。
作为《挑山女人》的女观众,我的感受是这样的:无论你是男人是女人,是小孩是老人,看《挑山女人》的时候,你所拥有的个人生活经验都会与王美英的苦难与坚强融会贯通,你注定会有一些很复杂、很强烈的感受。自然,我也想到了在接近50年的岁月中我所走过的道路,在路上的付出与收获。我猜想,华雯作为表演者,她为王美英付出的心血只有她自己才最清楚。可是男人们为什么那么感动呢?男人说,这样的女人谁会不爱呢?孩子们说,这样的长辈、这样的妈妈怎么会不爱呢?对我们身边的母亲们的付出,我们是不是已经司空见惯、麻木不仁了呢?我们是不是还没有好好地爱她?
在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里能够想到的美好的词汇,都可以在这出戏里找得到,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据我所知,围绕着这部戏所发生的一切也都是美好的,那就用“美好”来总结《挑山女人》吧。
愿王美英的原型汪美红能够在安徽齐云山下度过轻松的安稳的晚年,愿她肩上再无沉重的扁担。
按艺术规律处理真人真事
文化部原艺术局副局长 姚 欣:
昨晚是我第三遍看这个戏,我的感觉是,一遍比一遍好。祝贺你们!在我看来,上海戏剧界眼界开阔,除了当地的英雄模范人物,还能够将各地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宝山沪剧团先是演了四川川北的纪委书记,接着又写安徽的《挑山女人》,把眼光放在了全中国。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赞赏。
这个戏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但并非就事论事。《挑山女人》是一部按艺术规律来处理真人真事的戏。王美英生活在无人问津的偏远山村,第一次看戏时我想:基层党组织、村委会、乡政府都哪儿去了?伴随30多年的改革开放,很多农村都变得乱、散,没有人来关照这批弱势群体。如果要这样写,也可以写出一部让人警醒的好戏来,但剧作家并没有这样写;王美英面临的是封建迷信思想浓厚的婆婆,这样的角度也可以写。然而,生活中的原型并不能照搬,而要通过作家、主创人员来分析和思考,舍弃和弘扬。这个剧并没有局限在把原始事件表现完全的层面,而是通过剧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和独特的取舍来构建,这样的思路很值得赞赏。
一出感人至深的伦理情感戏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 李春喜:
这是一出感人至深的伦理情感戏,是一出弘扬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现代戏,是一出具有鲜明沪剧剧种风格的剧团“吃饭戏”。这个戏成功地塑造了王美英17年艰辛养育儿女成人的感人的艺术形象,抒写了母爱的伟大。这个戏歌颂了平民百姓的人文道德,针对匡正当下我们常说的某些道德失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个戏的基本风格就是生活,像生活一样的真实,像生活一样的丰富感人。舞台处理很注重情绪气氛,煽情又朴实,节奏鲜明又很流畅,这个处理我很欣赏。这个戏的舞美是一个山石的装置,但它也是一个转台,这种折叠、开合的形式提供给演员丰富的动作空间,和沪剧的表演融为一体。
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磨砺和艺术的修炼,华雯的表演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在戏中展示出真实、充沛的内心世界,一般的戏曲演员很难达到这样的功力。在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同时,我们又能够不断地看到她对于表演艺术的精心设计和构思。
《挑山女人》将在沪剧里留下
大手笔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 张宏文:
小剧团出大演员,咱们戏曲界有不少先例。但是小团中能出如此重要的流派,唯独我们上海可以。六安越剧团有戚派,宝山沪剧团有杨派,哪个人都不是万能的,这也需要剧团有良好的风气和扎实的功力。华雯懂得用音乐来塑造人物,用唱段来塑造人物。她唱的赋子板,没有嗓子唱不了,没有技巧唱不好,没有真情实感也不能打动观众。李莉也非常了解华雯,能够让一个好演员把剧本唱得淋漓尽致,把观众唱得声泪俱下,而且还让人感觉到振奋。
近年来,这样好的表现并不多。这部戏值得我们总结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我们好好总结,不仅是对我们沪剧,对整个戏曲,尤其是对地方戏今后的推进都能带来很大益处。
我们常说,地方戏的“唱”是命根子。作为一个好演员,“唱”的功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华雯是当今沪剧舞台的领军人物之一,她在“唱”上具有独到的功力。毫无夸张地说,她在这个戏中塑造的形象可以在沪剧留下精彩的一笔。这不是《沙家浜》里的阿庆嫂,而是一个新的形象,如果稍加打磨,这将成为一个经典,一个绝唱,而且绝对具有保留的价值,值得欣赏,值得推敲。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