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苏武》演出剧照
2014年伊始,第二届陕西文化产业“双十”推选结果揭晓,陕西演艺集团获得“第二届陕西文化企业十强”称号,陕西演艺集团总经理张民当选“陕西文化产业十大领军人物”。两大喜讯同时飞至“事转企”第5年的陕西演艺集团,而这已是这艘驻港陕西的“演艺航母”对该奖项的蝉联。
老字号国有院团的产业实力来自何处?剖析2013年的发展脉络及卓著成绩,不难发现深化改革促发展是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陕西演艺集团依旧坚守的主思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点,社会的变革是不断进行的,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张民说。
精品叩开市场门产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将贝加尔湖畔十九载持节牧羊的苏武一声声感人肺腑的咏叹,转化成2013年盛夏剧院内连演11场、场场爆满的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的首演轰动,陕西演艺集团收获的不仅是对最高艺术样式歌剧“陕西制造”的勇气和艺术担当精神的张扬,更是凭借150万元的总收入,实现了歌剧市场零收入的突破,开创了歌剧商业化运作的新局面。该剧是继荣誉绕身的歌剧《张骞》、《司马迁》之后的“大汉三部曲”收官之作,作为2013年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重点扶持精品剧目、陕西演艺集团重点剧目,吸引了国内众多精英倾情加盟,凭借舞台呈现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尝试,获得了众多业内专家的肯定和赞誉。
“能做出好的作品是第一目标。”陕西演艺集团董事长刘兵表示,“我们用苏武精神创编苏武,用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就是希望‘大汉苏武’能走出去。我相信有一天换回来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投入,而是‘大汉苏武’这个辉煌的品牌名扬世界,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在世界范围的发扬光大。”
《大汉苏武》的投资创排并不是为了满足领导的需求,而是陕西演艺集团走市场化道路的尝试。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原本只埋头于艺术的艺术家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企业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市场是水,企业是鱼,具备市场意识、市场能力以及走出去的勇气,才能在市场的水里顺畅地游行。
除《大汉苏武》外,多部精品力作同样为陕西演艺集团2013年“品牌建设年”增添了华彩的艺术新名片,交上了亮丽的成绩单,同时也增强着集团产业发展的实力、开拓市场的真本领。
2013年10月,在山东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四届文华奖评选活动”中,原创歌舞音画《金格灿灿彩》在全国87台优秀剧目文华奖激烈角逐中,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剧作奖等四项大奖,取得了陕西歌舞类剧目在全国重大赛事上的最好成绩,实现了歌舞类剧目国家级重要奖项历史性的突破。此外,集团京剧院参加“陕西省第六届戏曲红梅大赛”,获大赛一等奖、优秀组织奖等六大项奖,成为所有参赛单位中获奖率最高和所获奖项名次最好的团体;集团杂技团《百戏钻桶》在“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荣获银奖,是杂技艺术团转企改制后参加全国大赛获得的最好成绩;集团人民艺术剧院原创小话剧《当青春不再怀念蝴蝶的伤》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集团中贝元儿童剧《找妈妈的小蝌蚪》在“第三届中国儿童艺术节”上获优秀剧目奖;集团民间艺术剧院秦腔木偶剧《沙家浜·智斗》在“十艺节”全国木偶戏、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中获优秀奖……
精品力作为陕西演艺集团带来的不仅仅是口碑和美誉度,更是合作的邀约、产业规模化的资本。仅以旅游市场的开拓为例,2013年将“文化与旅游结合”不仅是演艺集团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成为各子公司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集团杂技团成功与阳光丽都签约,《大唐盛世》实现驻场演出,全年演出240多场,演出收入200多万元,观众达6万人次。与西安古都大剧院成功续签5年合同,《大唐宫廷乐舞》将持续实现效益。旅游招牌剧目《仿唐乐舞》作为文化与旅游市场结合范例参加“全省文化产业座谈会”,相关衍生产品的销售持续推进,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在陕北延安,重新改版的驻场演出《延安颂》市场好评不断……
转企改制以来,陕西演艺集团连续荣获陕西省政府目标考核优秀单位,成为陕西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成为拥有10家子公司、从业人员850多人、资产总额达1.73亿元的全国先进文化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演艺航母”。
责任点亮前行路
勇于担当传递文化正能量
文化产品是特殊的商品,既要“叫座”,更要“叫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认识和处理好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关系,是文化企业必须做足的功课。”陕西演艺人是这样认为的更是这样做的。一方面,他们用艺术实力保证着演艺收入,在企业良性运转的基础上,让“特殊商品”为社会发声,为时代鼓与呼;另一方面,他们时刻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通过惠民演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共享社会文化发展成果。
2013年,陕西演艺集团将惠民演出全省范围内扎实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进工厂”活动受到肯定。集团承办的“陕西省2013年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以“文化边区行”为主题,各子公司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别走进西安工程学院、庆华厂等50多家(个)学校、工厂、社区,范围覆盖陕西各地,下基层演出计1000多场。充分借助传统节日,将高水平的文艺欢庆形式送到基层。各子公司抓住元旦、春节、“五一”、国庆黄金周等节假日,在西安大唐芙蓉园、大唐西市、南门瓮城、曲江南湖、北郊汉城湖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进行演出,受到市民及外地游客的欢迎。此外,惠民也需要固定阵地,位于集团大院内的专业剧场当仁不让。一年来,人艺小剧场惠民演出持续升温,京剧、话剧让许多市民认准了西安建西街163号,“建西街有戏”美名传。此外,子公司陕西民间艺术剧院的小剧场演出也由每周2场增至3场,复排儿童剧5台,《长绸舞》等新剧也不断推出。
作为陕西省委宣传部2013年重点项目,由陕西演艺集团承担的“陕西民歌金曲工程”即将竣工,这一投入与产出极不“合算”的工作,同样彰显着陕西演艺人的那份文化担当。一年来,项目编创团队深入陕北、关中、陕南等多地采风,广泛收集资料,在由作曲家、歌唱家、民歌收集者等20多人组成的小专家组初选后,交由赵季平、冯健雪等6位音乐界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审定,最后从1万多首民歌中精选出35首民歌,将以《陕西民歌金曲35首改编版》和《陕西民歌金曲35首钢琴版》的样式出版并留诸后世。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按照陕西省委“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先行”的发展目标,陕西演艺集团复排大型民族歌剧《张骞》,并在首届“‘丝路风情’之‘从长安到罗马’丝绸之路精品剧目展演月”活动中,作为开篇大剧隆重推出,为期待已久的西安市民送上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特色文化大餐。张民说:“在追问中华文明内核的过程中,我们要创造陕西文化艺术的新高度,创造新时期的文化标杆,我们有这么一个责任。”
今年是陕西演艺集团成立的第五年。作为全国文艺院团转制先进典型,集团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和表扬,迎来过20多个省市的取经团,但他们坚定认为转制仅仅是开始,改革发展才是不变的主题,2014将全面深化改革,向深水区推进。
创新延伸产业链
着力整合全省演艺资源
2013落幕,2014工作再启。“规范运作促改革。”在陕西演艺集团2014年工作要点规划中,“改革”以这样突出的标题样式书写着陕西演艺人在新的一年里向改革要效率、见实效、服务全产业发展的自信和魄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三个转变’。要努力从简单的资产整合向资本链接转变,从单一的艺术表演型向文化创意综合型转变,从粗放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转变,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塑造合格市场主体。”张民这样寄情于改革。而在今年初的集团工作会议上,董事长刘兵同样关注“投入改革”。他在总结评价2013年的工作时表示,集团上下观念得到了很大转变,对待改革,从理解、到接受、到适应,再到投入,这是个很大的变化。相应地,人才观、创作观、市场观都发生了变化,企业意识在加强,各子公司勇于探索创作生产的新模式。在新的一年里,陕西演艺集团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六大职能:强化投融资职能,让资金、实物、人才、知识等各类资产发挥更好的作用;强化项目运营策划职能;强化检查考核的职能;强化品牌营销推广职能;强化行政管理协调职能;强化信息、网络化的经营。
陕西演艺集团将进一步推进演艺产业延伸发展,加大对全省演艺资源整合力度,推进演艺与教育、培训、旅游、科技、金融、实力企业、社会资本等的融合,加快产业化发展。紧紧抓住京剧新编历史剧《铜牛记》、话剧《中国好人》系列、话剧《黄龙风云》、梦幻儿童剧《梦森林》、舞剧《丝路故事》、杂技剧《丝路彩虹》、民族交响乐《丝路畅想》等的创排,以及歌剧《张骞》、《司马迁》、《大汉苏武》“大汉三部曲”的提升打磨,坚持“全面开花、重点打造”,用量的积累,好中选优,冲刺国家级奖项。
2014年,陕西演艺集团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以“中国梦”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宣传教育主线,以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为发展目标,以“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先行”这一中心工作,继续坚持正确文艺创作方向,把握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以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和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为重要发展契机,全力抓好优秀剧目创作,体制机制改革、演艺市场开拓、人才队伍建设、文化项目带动、对外文化交流、非遗项目保护、目标任务考核等各项工作,着力推进可持续健康发展步伐,为实现“中国梦”“陕西梦”做出积极贡献。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