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月17日,话剧《喜剧的忧伤》在上海结束最后一场演出,至此,已经演出60场的《喜剧的忧伤》告一段落。而此前《喜剧的忧伤》演出期间,陈道明生病引发的改期上演风波,又引发出有关“明星与话剧”的种种议论。
回放:
近年来,不少资金充足的大型话剧走上了“偶像剧”路线,《活着》里的黄渤,《阮玲玉》里的徐帆,《风华绝代》里的刘晓庆,《大宅门》里的斯琴高娃,《青蛇》里的袁泉、秦海璐,《如梦之梦》里的胡歌、李宇春,《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里的刘若英……明星给话剧带来高票房的同时,话剧对明星的“依赖症”也越来越严重,除了这次《喜剧的忧伤》因为陈道明生病只能改期上演事件外,1月23日至25日,因演员余少群突发疾病失声,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演出的话剧《风雪夜归人》也只能暂时取消。随着话剧市场这块蛋糕的不断增大,应该怎样对待话剧里的明星效应?
专家点评
李伯男(话剧导演):
我认为,话剧里的明星效应是个伪命题,不一定所有明星都有效应,不一定所有明星都会演话剧,不会演戏的明星演话剧可能会对话剧市场产生反作用。有实力又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愿意投身话剧事业是件特别好的事情,但是话剧舞台的繁荣发展不应该依赖于明星效应,话剧应以出人出戏为本,话剧舞台应该通过好的话剧作品培养自己的大明星。在浙江,浙江话剧团有一批青年演员通过一批适合他们的作品和场次的积累,拥有了自己的舞台,培育起自己的观众群,这样对于话剧市场的长久发展更有利。
其实,一部好的话剧作品更需要好剧本和好导演,目前一些话剧制作人铆足了劲请明星参演的现象说明现在的话剧市场还不太成熟和理性,但我想,随着话剧市场的成熟和多元化的发展,予以积极的引导,明星话剧会越来越趋于理性。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
明星话剧确实有票房号召力,但并不是市场不败的万能钥匙,在表面欣欣向荣的背后,其实潜藏着许多不良因素。明星话剧对于话剧的复兴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若只想靠着明星效应来笼络人心,那迟早会一败涂地。一方面,明星的高额出场费导致了话剧制作成本的增加,影响到演出票价的制定。高额的票价吓跑了观众,浇熄了热情,从而间接影响了话剧艺术的发展和普及。明星的排练和演出的时间紧,欠缺与他人磨合的时间,如果配合不够默契会造成整体演出风格的不统一,这对讲求团队合作的戏剧艺术来说是十分致命的。
明星话剧会给话剧带来一个严重问题:如果只考虑用明星博得一时的市场效益,就有可能挫伤那些坚守在话剧一线、有生长潜力的其他演员艺术创造的积极性。明星话剧带来的市场号召力,还会使得演出市场一味跟风,争相效仿,一味地加强其可视性和娱乐性,只会削弱戏剧本身应有的艺术品格。
杨乾武(北京戏剧家协会秘书长):
明星话剧是话剧走市场的一个不得已的办法,但是话剧市场过度依靠明星肯定是不健康的,这表明创作者的不自信。健康的话剧市场,应该是观众与话剧正常互动,明星则是锦上添花,明星演话剧应该很谨慎,因为一旦演不好会遭到观众的批评。目前,大剧场话剧的市场充满泡沫,反而小剧场话剧中还有一些导演的作品不用明星而能取得不错的票房,但像开心麻花不依靠明星却又沉溺于娱乐的做法也不可取,目前像孟京辉这样依赖自己的品牌卖票的导演还太少,而像《驴得水》、《请你对我撒个谎》这样有一定追求又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话剧是目前话剧市场需要的。
明星话剧救不了萧条的话剧市场,培养话剧观众,需要的是更多好的剧目,更合理的价格,更冷静、客观的评论和宣传,而并非只是花高票价去近距离目睹所谓“明星”在舞台上的娱乐秀。
陶庆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我认为,话剧“明星制”要分两个方面看,一种情况是话剧起用明星把话剧前些年逐渐边缘化的地位往回拉,比如陈道明等深具表演功力的演员参演话剧,扩大了话剧的影响,吸引更多人关注话剧,从这个角度讲,应该大力鼓励明星参演话剧。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很多明星抱着玩票或者求名的心态参演话剧,这样则会对话剧市场产生不好的影响。
近些年,通过一些导演的努力,话剧正在恢复其应有的尊严,尤其是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的作品,其美学价值和演出质量越来越吸引观众,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明星愿意参演话剧的原因之一。话剧舞台更能提升明星的表演能力,比如话剧《风华绝代》对刘晓庆表演功力的改造,可以说提升了很大的一个等级。现在,话剧界人士要做的是不要再把自己封闭起来,一定要深入生活,当然,在生产机制上也可以与影视剧等有所交叉。(记者王立元采写)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