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搭台”到“唱戏” 获益的都必须是人民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8-11-08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刚过去的金秋九月和十月,山东的文化盛会接踵而至。第二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邀请24部新创大戏同台竞技,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一展非遗的独特魅力……系列文化主题活动的背后,反映出近年来山东重视文化建设的决心和保障文化民生的自信。
    “文化节”名副其实
    地处鲁西南的某市,文化节已搞了17年,但这两年有了新变化。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文化节2000年前后开始举办,当时目的是借着文化资源的名号,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卖本地的土特产品。“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认识程度的提高,我们的文化节再也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而是实实在在地推介文化资源、展示文化发展成果的节庆活动。”
    记者近期在山东走访发现,初秋时节,多地都举办了文化节庆活动。与往年不同,文化节庆再也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是真正将“文化”摆在突出位置,以发展文化事业为根本目的。
    9月中旬,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主会场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5天时间吸引数十万人次进场参观。参与博览会筹备的济南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守海介绍,今年日均参观人数连创新高,会场里的人流比肩继踵。这一方面说明了博览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表明非遗对民众有着越来越大的号召力。
    同样在9月,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在济南启幕,山东各地院团新创的24部优秀剧目集中亮相,在泉城掀起了观剧热潮。“这些传统戏还有多少受众?真正开演后会不会靠赠票?我们对这些没有十足的把握。”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磊说,展演启幕后,文化部门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因为每场演出上座率均在八成以上。
    潍坊市文广新局局长孙俐君说,文化盛会回归“文化”的主题,首先说明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文化工作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立说立行。举办文化活动就要花钱,地方财政也要算账。舍得花钱让文化“唱戏”,说明当地的文化自信在提升,对文化工作的认识已有提高。
    文化也是生产力
    10月11日,第七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启幕。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少杰表示,本届文博会加大了文化产业项目征集、推介和招商力度,以期实现从单纯的博览向博览与交易并重的转型升级。截至10月9日,组委会已征集文化产业项目300多个,投资总额超7200亿元,融资总额约1500亿元。
    文化也是生产力,山东对这句话的认识正愈发深刻。近年来,山东不断探索文化资源转化的方式与途径,在文创产业发展、传统手工艺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走进鲁豫交界的菏泽市曹县大集镇,临街店铺数量之多让人惊叹。如今,大集镇已是全国最大的儿童演出服加工销售集散地。大集镇党委书记李涛说,镇上现有儿童演出服企业超2000家,全镇32个行政村都是“淘宝村”。通过发展文化电商产业,大集镇近年来吸引了6000多人返乡创业,2017年儿童演出服加工销售收入达40亿元。
    在临沂市郯城县庙山镇,通过大力扶持柳编产业,镇上年销售收入超300万元的柳编淘宝店遍地开花。临沂市文广新局局长曹首娟说,传统手工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一些以前不被群众看好的传统技艺,经过地方政府的引导扶持,已成为他们致富脱贫的主业。
    曹首娟告诉记者,沂蒙老区丰厚的文化资源,现在成了主要生产力。很多农户重新拾起煎饼制作、蓝印花布印染等手艺,在非遗传承人的帮扶下,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山东省委、省政府今年初提出,到2022年,山东将力争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5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同时将实施文化产业发展“金种子”计划,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孵化器,孵化1000家以上小微文化企业。
    政策保障不断加码
    没有政策保障,文化的惠民效应将大打折扣。怎么办?山东通过多方调研,与时俱进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
    今年2月发布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指出,山东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等政府性可用资源及有关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壮大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平台,通过项目补助、融资贴息、资本金注入、奖励、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重点支持文化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公共平台建设和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实施负面清单管理,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化项目和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骨干文化企业走出去,积极融入国际文化产业链。
    今年4月,山东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等多部门联合下发《2018年山东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9件实事工作方案》,公布了“支持10000个财政困难县(沂蒙革命老区)行政村(社区)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9件实事,并明确责任单位。
    今年山东还制定印发了《“十三五”时期山东省文化法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山东省公共图书馆条例》《山东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山东省艺术品市场管理办法》4部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进程。
    潍坊市财政更是安排14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文化名市建设。
    王磊表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最终受益者将是山东群众。山东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用足用好这些优势,推动文化成为暖人心、顺民意、惠民生的“硬实力”。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