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剧种当代发展的思考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8-12-18   
    11月10日至16日,我观摩了8场百戏盛典演出,共有浙江、山西、河南、江苏、重庆5省29个剧种进行了展演。从数量上看,只是今年参加百姓盛典120个剧种中的1/4,但中国戏曲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已经深切地展现在眼前。同时,从各剧种演出效果及多方反馈的信息来看,它们处在不同生态环境、生存状态中,这引起我对剧种当代发展的一些思考。
    地方戏曲的发展当以保持剧种特色为第一要务。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剧种形成都是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各地的方言、民间小调以及独特的风土民情和情感心理,是形成不同声腔剧种的文化土壤。因此,每个剧种都打上了地域文化的标记,即使是同一声腔系统、有着同源关系的各剧种之间,也因为在不同地域流行,而有了受地域文化影响形成的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上的差别,得以从同系声腔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剧种。比如流行各地的梆子腔系统剧种,比如江西省境内各地区的采茶戏剧种。概言之,在地域文化下形成的艺术特色,是剧种之所以存在的唯一理由。那么,剧种的生存和发展就不能丢掉它固有的独特性,否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依据。这次观摩的剧种,绝大部分都能从参演剧目中看到该剧种的独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山西的凤台小戏,据传在明末清初时江南小曲传入晋中地区和顺县,在凤台村一带传唱最盛,后与当地方言结合,衍变形成的剧种。在山西的各路梆子大戏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下,凤台小戏至今仍然保持着它的独特性,既有浓郁的当地乡土气息,又延续了江南小曲的风味。晋中弦腔也是如此。弦腔乃是清代中叶河北丝弦流入和顺县地区,与当地民歌融合,吸收中路梆子的一些艺术养分而形成,目前只有和顺县东乡夫子岭村还有传承、演出。这次参演的《访昆山》一剧,每句最后一字翻高上扬的唱法,质朴鄙俚的科诨和排场,都显得古香古色,体现出该剧种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古朴风貌。虽然绝大部分参演剧种呈现出该剧种特有艺术风貌,但也有一些剧种的特色不是很鲜明。比如左权小花戏,从展演的《打樱桃》《打秋千》两个小戏来看,让人觉得这还谈不上是成熟的戏曲艺术,剧种特征更无从谈起。再如灵丘罗罗腔,是丝弦声腔体系的一种(剧目介绍时又说是弋阳腔衍变而来),历史比较悠久,但参演剧目《小二姐做梦》同样无法让人感受到该剧种的独特性,而且所演片段是四个旦角同饰一人,表演一个大的唱段,似乎是一段歌舞表演。这两个剧种不知道是剧目选择的问题,还是剧种本身在衍变中成为了这个样子。如果是后者,那么,就说明剧种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特色,其作为剧种的合理性都需要质疑了。
    恢复、传承经典剧目,是保护剧种特色的最有效手段。那么如何保持剧种的固有特色?戏曲艺术的核心是舞台文本以及演员通过唱念做打在舞台上对文本的呈现。每个剧种的艺术特色打造了各自的传统经典剧目,反过来,经典剧目又体现了剧种艺术特色。因此,恢复、传承经典剧目,是保护剧种特色的最有效手段,舍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和途径。尤其是在很多剧种濒危的处境下,恢复经典剧目,更是培养后继人才的最佳方式。这次展演中,很多剧种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比如浙江宁海平调展现的耍牙、河南宛梆呕音高腔、大平调的高亢激越等,我们看到青年演员通过学习经典剧目,掌握了本剧种的表现手段和特有绝技。比如浙江杭剧,剧团归属于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在发展时滑稽剧对它的影响就特别大,很容易推测到的是,杭剧可能就需要多排有滑稽戏风格的作品,传承整理传统剧目的空间也许就会受到压缩。从参演的《夕阳春光》来看,这就是一个明显滑稽剧风格的作品,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对于杭剧的发展无疑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编创新剧目,使剧种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恢复、传承经典剧目,能保持剧种艺术特色不会蜕变,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剧目,剧种就谈不上发展。现实生活是艺术发展的源泉,戏曲艺术同样需要从当代生活、当代人的思想中汲取养料,创作新的艺术作品。这也是激发成熟的戏曲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造个人风格,形成新流派的重要途径。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同时,立足当代,创作新剧目表现当代社会变迁和人们的思想心理情感,戏曲艺术才能不断有新的创造,迸发出无限生机。百戏盛典期间观摩的线腔《义女情》、晋南眉户《带着妈妈上大学》、滑稽戏《陈焕生的粮食问题》以及梁山灯戏《抢公公》《招女婿》和秀山花灯戏《年关宴》都是新编剧目。这些新编戏虽然也不一定很成熟,但都贯彻了剧种固有特征,保持了剧种的艺术特色,有些甚至在表演手法和技巧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比如《年关宴》中用4人推桌子在舞台上的舞蹈,表现苗族人喝酒划拳的热烈场面,就比较有新意。梁山花灯戏是对长江中下游很多剧种产生过影响的一个重要剧种,这次参演的都是新戏,表现新农村的新鲜事,题材内容非常接地气,很受乡村观众的欢迎,但唱念做舞、音乐又都继承了传统,这样的新编戏对推动剧种的持续性健康发展无疑是有帮助的。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作者:吴新苗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