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戏曲之美 让青少年喜欢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01-02   

学生戏曲演唱会上,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小学学生表演京剧唱段《智斗》。

    本报记者  李  月  文/图
    京剧《贵妃醉酒》、昆曲《牡丹亭·游园》、豫剧《花木兰》、川剧《问病逼宫》……2018年12月28日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的2018校园戏曲节闭幕式暨学生戏曲演唱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大学等高校及中小学的学生带来的一个个戏曲节目,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随着学生戏曲演唱会的结束,为期3个多月的北京市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2018校园戏曲节也圆满落幕。
    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2018校园戏曲节于2018年9月启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戏曲鉴赏力和艺术素养,增强其文化自觉与自信。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介绍,此次戏曲节共推出19场高水平戏曲演出,涵盖京剧、昆曲、豫剧、越剧、曲剧、壮剧、越调等多个剧种,并开设戏曲名家讲堂17场,举办京剧工作坊近20次。“戏曲节还特设‘河南戏曲艺术周’‘越剧文化艺术周’等系列活动,在引导学生了解地方剧种艺术特色的同时,助力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她说。
    谈到校园戏曲节,清华大学学生王珂深有感触。他说,从戏曲名家讲堂到京剧工作坊,从理论知识学习到走台步、穿戏衣、化戏妆等艺术体验,校园戏曲节让他这个戏曲爱好者过足了戏瘾。“戏曲节期间观看的越调《老子》、豫剧《北魏孝文帝》、评弹《赵氏孤儿》等多场演出,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对于我们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培育民族情感、家国情怀很有帮助。”他说。
    活动当天举办的2018校园戏曲节闭幕式论坛上,来自国家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等艺术院团以及清华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的相关负责人、艺术家、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戏曲在校园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冯玉萍认为,戏曲进校园为戏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能够更好践行自己的文化责任与社会担当。“戏曲进校园不仅是送文化,更重要的是‘种’文化。”冯玉萍表示,要通过戏曲进校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不仅仅是学习唱念做打,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戏曲的文化意蕴中找到做人的根本,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教授郭跃进表示,在开展戏曲进校园过程中,应注意大、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的特殊性。“根据教学规律,在中小学学生心中建立戏曲审美的基本概念和初步感知非常重要,这一时期的戏曲教育应以寓教于乐为主,让学生学唱、学演,初步了解戏曲的基本特征,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而大学阶段的戏曲教育,应以戏曲审美观念的传达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学唱体验、舞台欣赏等多元化方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由衷感叹戏曲之美的同时,愿意主动接触、了解戏曲,成为戏曲的受众群体。”她说。
    “戏曲进校园实际上为解决戏曲发展困境探索了一种可能的途径。戏曲的充分发展需要市场和观众,如果没有人喜欢戏曲,没有人认识到戏曲的博大精深,那么它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中国评剧院院长侯红表示,目前,戏曲观众趋于老龄化,有效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能够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戏曲、喜欢戏曲,这对于今后戏曲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戏曲进校园对于戏曲院团的剧目创作与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戏曲艺术在校园中的弘扬与传承。除了校园戏曲节,201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还策划举办了戏曲知识大赛、戏曲电视公开课、戏曲小国剧创作等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活动已覆盖北京市所有中小学和部分高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副处长陈晓莉表示,应该把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戏曲进校园这一工作中贯彻好,今后还要进一步开拓平台、挖掘资源、拓展思路。“特别是要在提升育人效果上开拓思路,把戏曲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用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形式、内容和节奏去推进美育改革。”她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