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0-11-2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作出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召唤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追求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中国。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总是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出文化更加繁荣、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坚守崇高的文化理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在当代中国变成现实,意味着14亿中国人民从此开始新的伟大进军,在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国家和民族,必然有其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很重要的就在于创造了熠熠生辉、光耀世界的中华文明,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现在,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的信心、统一的意志,更加需要文化的引领、精神的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引领着历史前进方向和时代发展潮流,昭示着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有坚持推动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紧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既蕴含着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丰富思想,又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深厚传统。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坚持以我为主,但决不是搞自我封闭,更不是搞唯我独尊,而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更好促进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为建设命运与共的美好世界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特别是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抬头蔓延,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方向引领行动,行动成就目标。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贯彻《建议》精神,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个占据统摄地位的旗帜和灵魂。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来说,其旗帜和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应当认识到,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坚定信仰、保持定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文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主旋律、最强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坚定不移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自觉地用以统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具体落实到把握方向导向、创新思维思路、改革体制机制等各方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固本开新,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强,首先在文化上要自觉自信。可以说,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而且关系到国运兴衰、民族沉浮。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获得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既是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根本标志和最终目的。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理想和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文化创造、推动文化进步,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做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在建设文化强国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三)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一种文化能不能立起来、强起来,关键取决于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又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弘扬包括伟大抗疫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四)始终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使命任务。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总是根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结合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从全局上、战略上赋予思想文化工作应当肩负起的使命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着眼充分发挥文化在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重要作用提出来的。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标定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新的坐标,是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要时刻牢记和主动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任务,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根本方向,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在时代和实践发展中展现文化新作为新气象。
  三、努力在“十四五”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抓落实。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切实把《建议》部署的重大任务落到实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朝着建成文化强国目标不断迈进。
  (一)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必须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一是抓住首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具有强大的真理说服力、实践指导力,又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感召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首要的是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要坚持不懈用这一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全党学懂弄通做实,引导全社会坚定主心骨。二是抓住根本。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引导人们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三是抓住重点。要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增强人们文明实践自觉。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必须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着力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把发展文艺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动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要聚焦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问题,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推动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
  (三)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万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48%。当然,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四)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对彼此文化文明的理解、欣赏和借鉴,让各国人民更好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更好了解世界。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介绍阐释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主张,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增进理解、扩大认同。特别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联系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帮助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要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坚持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多运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搭建起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23日 06 版)
  (责编:韦衍行、刘颖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