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中外12台剧目 重拾老北京文化记忆——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扫描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11-27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题:荟萃中外12台剧目 重拾老北京文化记忆——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扫描
新华社记者白瀛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日前在京闭幕,来自中国、英国、波兰、德国、法国、北马其顿的12台剧目在北京演出26场。戏剧节总策划林礼斌说,展演作品和相关活动汲取老舍先生作品中深厚的民众情感和人文关怀,关照当下现实、关注本土文化、贴近民众情感,以此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
个人生命悲欢展现时代宏阔画卷
本届老舍戏剧节国内单元的作品,都试图从文本上去剖析个人生命悲欢,以展现时代宏阔的画卷。
作家万方向父亲曹禺致敬的话剧《新原野》,用乡村生活展现了中国女性在各种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命运写照,由立陶宛导演拉姆尼·库兹马奈特执导,冯宪珍和孔维领衔主演。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评价说,该剧意识流的时空有着诗一般的灵动,首尾呼应含蓄地表达出曹禺笔下一种循环往复的“原野式”的悲剧性。
北京人艺排演的曹禺经典剧作《雷雨》由顾威担纲复排导演,杨立新、龚丽君、王斑、夏立言、白荟等主演,通过周鲁两家30年的恩怨情仇,悲悯地展现了人类受自己和不可知力量的捉弄。
继去年《平凡的世界》后,陕西人艺的代表作《白鹿原》再次来到老舍戏剧节,以陕西方言演绎近半个世纪陕西农民生活变迁史。李国修编剧的喜剧《三人行不行》,由两男一女分饰30个角色,在人物的快速转换中探讨错综诙谐的都市人际关系。
京剧人演绎的话剧《广陵散》,讲述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个人选择和人物命运,融入了戏曲美学。话剧《运河1935》取材于刘绍棠作品《渔火》《蒲柳人家》,以北京通州运河文化为背景,展现了革命历史人物形象。
前沿创作动态拓展国际视野
本届戏剧节国际单元有三部致敬莎士比亚的作品。英国环球莎士比亚剧团的《第十二夜》《错误的喜剧》展示了原汁原味英伦莎剧的魅力。来自波兰羊之歌剧团的《李尔之歌》,通过12首曲目演绎莎翁悲剧《李尔王》的场景片段。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说,《李尔之歌》没有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声音,展现“形式的和谐”,从而具有“剧场的魔力”。
在法国诺诺剧团带来的荒诞派名剧《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在无尽等待后遇到了具有超现实主义且总是自相矛盾的波卓和幸运儿,以不同视角带给人们希望。北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的《孩子梦》,是以色列剧作家汉诺赫·列文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孩子和母亲逃往遥远未知国度、寻找避难所和救赎的故事。德国弗洛兹默剧剧团的面具默剧《生命无限好》,用带泪的幽默重现人类从呱呱坠地到步履蹒跚的不同阶段,演绎生命百态和人生况味。
林礼斌说,老舍戏剧节始终关注着世界领先剧团的创作动态,希望让国内观众和创作者通过观赏更前沿的作品,在全球化进程愈加快速的当下具有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
重拾老北京文化记忆
除戏剧展演外,本届老舍戏剧节还开展了戏剧论坛、剧本朗读、主题讲座等文化活动,专业性、娱乐性及知识性相映成趣,以此向老舍致敬。
老舍先生著作朗读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老舍女儿舒济,演员李滨、斯琴高娃、许亚军、余皑磊,编剧雷志龙等,分别朗诵了《想北平》《宗月大师》《龙须沟》《我有一个志愿》《记懒人》《断魂枪》《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等老舍著作片段。
戏剧节的另一大亮点是京味民俗文化主题展览,提炼老舍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节庆风俗、历史掌故、民俗资料进行场景重现,从天空中盘旋的鸽哨到新年庙会再到老舍曾用物品,还原老舍笔下的北平城,寻根京味文化。
展览还开辟了单独区域展示老北京的老字号及“非遗”文创产品、日常用品、饮食医药及服装服饰等,同时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此外,戏剧节联合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举办专场论坛,以“文学性与剧场性”为题展开讨论,另有“北京曲剧与老舍先生”“老舍文学”两场主题讲座,向观众展现更加丰富立体的老舍形象。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白瀛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日前在京闭幕,来自中国、英国、波兰、德国、法国、北马其顿的12台剧目在北京演出26场。戏剧节总策划林礼斌说,展演作品和相关活动汲取老舍先生作品中深厚的民众情感和人文关怀,关照当下现实、关注本土文化、贴近民众情感,以此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
个人生命悲欢展现时代宏阔画卷
本届老舍戏剧节国内单元的作品,都试图从文本上去剖析个人生命悲欢,以展现时代宏阔的画卷。
作家万方向父亲曹禺致敬的话剧《新原野》,用乡村生活展现了中国女性在各种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命运写照,由立陶宛导演拉姆尼·库兹马奈特执导,冯宪珍和孔维领衔主演。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评价说,该剧意识流的时空有着诗一般的灵动,首尾呼应含蓄地表达出曹禺笔下一种循环往复的“原野式”的悲剧性。
北京人艺排演的曹禺经典剧作《雷雨》由顾威担纲复排导演,杨立新、龚丽君、王斑、夏立言、白荟等主演,通过周鲁两家30年的恩怨情仇,悲悯地展现了人类受自己和不可知力量的捉弄。
继去年《平凡的世界》后,陕西人艺的代表作《白鹿原》再次来到老舍戏剧节,以陕西方言演绎近半个世纪陕西农民生活变迁史。李国修编剧的喜剧《三人行不行》,由两男一女分饰30个角色,在人物的快速转换中探讨错综诙谐的都市人际关系。
京剧人演绎的话剧《广陵散》,讲述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个人选择和人物命运,融入了戏曲美学。话剧《运河1935》取材于刘绍棠作品《渔火》《蒲柳人家》,以北京通州运河文化为背景,展现了革命历史人物形象。
前沿创作动态拓展国际视野
本届戏剧节国际单元有三部致敬莎士比亚的作品。英国环球莎士比亚剧团的《第十二夜》《错误的喜剧》展示了原汁原味英伦莎剧的魅力。来自波兰羊之歌剧团的《李尔之歌》,通过12首曲目演绎莎翁悲剧《李尔王》的场景片段。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说,《李尔之歌》没有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声音,展现“形式的和谐”,从而具有“剧场的魔力”。
在法国诺诺剧团带来的荒诞派名剧《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在无尽等待后遇到了具有超现实主义且总是自相矛盾的波卓和幸运儿,以不同视角带给人们希望。北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的《孩子梦》,是以色列剧作家汉诺赫·列文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孩子和母亲逃往遥远未知国度、寻找避难所和救赎的故事。德国弗洛兹默剧剧团的面具默剧《生命无限好》,用带泪的幽默重现人类从呱呱坠地到步履蹒跚的不同阶段,演绎生命百态和人生况味。
林礼斌说,老舍戏剧节始终关注着世界领先剧团的创作动态,希望让国内观众和创作者通过观赏更前沿的作品,在全球化进程愈加快速的当下具有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
重拾老北京文化记忆
除戏剧展演外,本届老舍戏剧节还开展了戏剧论坛、剧本朗读、主题讲座等文化活动,专业性、娱乐性及知识性相映成趣,以此向老舍致敬。
老舍先生著作朗读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老舍女儿舒济,演员李滨、斯琴高娃、许亚军、余皑磊,编剧雷志龙等,分别朗诵了《想北平》《宗月大师》《龙须沟》《我有一个志愿》《记懒人》《断魂枪》《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等老舍著作片段。
戏剧节的另一大亮点是京味民俗文化主题展览,提炼老舍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节庆风俗、历史掌故、民俗资料进行场景重现,从天空中盘旋的鸽哨到新年庙会再到老舍曾用物品,还原老舍笔下的北平城,寻根京味文化。
展览还开辟了单独区域展示老北京的老字号及“非遗”文创产品、日常用品、饮食医药及服装服饰等,同时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此外,戏剧节联合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举办专场论坛,以“文学性与剧场性”为题展开讨论,另有“北京曲剧与老舍先生”“老舍文学”两场主题讲座,向观众展现更加丰富立体的老舍形象。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