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面孔给古老蒲剧带来一缕新风——蒲剧《更上层楼》惊艳上演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0-10-14   

  近日,新编蒲剧历史剧《更上层楼》在山西运城永济人民剧院上演,这部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剧目的新编历史剧最出乎观众意料的亮点在于——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舞美、演员,都是清一色的“80后”“90后”和“00后”。可以说,正是这一张张激扬着青春芳华的面孔给古老蒲剧加贴了许多新的标签,一系列的创新或出新,犹如席卷氍毹的一缕清风,让观众既觉熟悉,又感新鲜。

《更上层楼》剧照

  《更上层楼》历时2年打造,由山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联合运城学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共同出品,在蒲州梆子发源地——永济人民剧院连演4场。

  这部弘扬民族文化、折射时代精神的历史大剧共6场,结构清新,不拘一格。全剧以王之涣三登鹳雀楼为主要情节线,徐徐铺开主人公波澜壮阔的人生图卷,表现了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的浪漫主义诗人气质,心系国计民生的爱国壮志,历尽艰险而执着追求的人生梦想,永远向往宏大愿景的实现。剧作借助王之涣的际遇和忧患意识,折射出大唐盛世中知识分子的崇高人生境界——始终充满自信地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再现博大、雄浑、深远、超逸的盛唐精神,再现了那个气象恢宏的诗歌黄金时代,再现那一代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盛唐诗人,呼唤华夏儿女血脉深处的爱国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更上层楼》不是惯常的一线到底,而是多线并行。又从服饰、道具、造型、音效、灯光、舞美诸方面,寻求突破,以期带动观众体会到更高的境界,获得更宽的视野,从而在心底耸立一座专属自己的“鹳雀楼”。作品充分把握住鹳雀楼作为黄河文化独特标志的物象特征,运用象征的手法,高度尊重传统,又不完全拘泥于传统,努力实现对传统的解构与重组,注重现代审美手段的调用,扩展了传统戏曲的内涵和外延。
  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是,纱幕叠加鹳雀楼造型的创新,传统建筑元素斗拱被制成高中低各种型号有序排列所获取的层次感,酒桌几凳分拆拼合就成为登楼阶梯等的功用拓展,都给“扬鞭即走马,划桨即行舟”的传统观剧体验,带来新的冲击,极大丰富了全剧的表现空间。
  新剧目所体现的“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协作与融合。该剧艺术总监、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从一开始就接受国家一级编剧罗怀臻的建议,大胆起用新人,以中国剧协在上海创办的青年研修班为创作团队班底,以运城市蒲剧青年团青年演员为演出团队。上海歌舞团编剧魏睿,上海越剧院国家二级导演吴佳斯等一班活跃在沪上剧坛的青年艺术家倾情加入,给发轫、生长、流布于黄河岸边、黄土高原的蒲州梆子注入了海派的文化气象;市蒲剧青年团优秀青年演员南征、任玲、孙薛青、赵振、任帅帅等首挑大梁,担纲主角。编创团队十改剧本、两年打磨,演出团队夜以继日、走台排练,终于使得这部闪亮着青春底色的大剧实现了较为完美的舞台呈现。
  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景雪变说,青年研修班、蒲剧青年团,都着眼于“青年”二字,让青年尽快走上蒲剧舞台的中心,是戏曲传承的核心所在。这次的放手实践证明,青年人的确潜力巨大、可堪大任,传统戏曲的勃兴还是要靠他们新一代,未来的观众群体也要靠他们去聚拢。

  演出结束后,中国剧协副主席季国平等兴奋地走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他说:“十几年前就很熟悉你们,那时你们都还幼小,但都十分优秀,大部分都获得过‘小梅花奖’。今晚我尤其高兴,因为我们的‘小梅花’已完全支撑起蒲剧舞台,成了一个又一个台柱子。”
  在该剧的专家研讨会上,来自首都、省城及本土的专家学者30多人与该剧主创、主演作了现场交流,大家在肯定该剧目现阶段所取得成就的同时,分别从剧情设置、人物形象再提升、新媒体条件下传播方式的融合等方面,给予了中肯而客观的意见。大家坚信,经过这个青年团队的再发力,再提升,再打磨,这部剧一定会走得更高,叫得更响,传得更远。
  (图片由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提供)
  责编:杨晓君
  来源: 文旅中国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