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彭澳丽
舞台剧《本草纲目》剧照 广州大剧院供图
阳春三月,广东省广州大剧院精彩演出不断、亮点纷呈。广州大剧院第六届女性艺术节依旧如火如荼地举办着,话剧、芭蕾、音乐剧、脱口秀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在广州大剧院轮番上演,其中原创芭蕾舞剧《红楼梦》、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剧目场场爆满……广州文艺演出市场呈现可喜态势。
日前,第十三届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暨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广州年会在广州落幕。在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广州论坛上,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陈睿介绍了广州大剧院近年来在演出制作方面的发展方向及规划,引发业内关注。
优质内容是核心竞争力
2010年,广州大剧院建成,先后迎来了1500多个中外艺术院团和4.3万多名艺术家带来的3142场精彩演出,累计超过530万人次走进广州大剧院观看演出、参与活动、参观交流。陈睿表示:“作为广州的文化地标、综合性艺术表演场馆,广州大剧院不仅引进和上演海内外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更积极开展原创舞台艺术创作,不断向人民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产品。”
近年来,广州大剧院以建设“生产型剧院”为目标,制作了多部高质量文艺精品。2018年,广州大剧院推出首部原创歌剧《马可·波罗》,一经上演即成为广州文化盛事,并于2019年在意大利成功演出,成为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的重要事件;2021年,广州大剧院将经典文学IP《活动变人形》成功搬上舞台,大获好评,舞台剧《活动变人形》于2022年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导演奖;2021年,广州大剧院制作完成“战疫”题材话剧《呼吸》,以钟南山院士为主题,以广州话剧中心为演出班底,用艺术讲好广州故事;2022年,星海音乐学院与广州大剧院联合打造原创歌剧《星海星海》,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故事为原型,讲述抗战救亡的中国故事,展现新一代对“星海精神”的探寻与传承……
“优质内容是剧院最核心的竞争力。”陈睿认为,优质的演出内容能够更好地擦亮剧院品牌,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据了解,为了支持原创内容生产,广州大剧院成立了专门的制作中心,专注于演出内容生产和制作,通过发掘、整合创作和演艺资源,孵化、打造优质的演出剧目和艺术品牌项目。
探索剧场的“第N种可能性”
与此同时,广州大剧院也积极探索全新剧场体验,与戏剧、剧场、艺术爱好者一起,开发剧场的“第N种可能性”。在广州大剧院向“生产型剧院”转型的过程中,来自北京的QFun 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于2022年8月正式落地广州大剧院制作中心。“我们探索剧场的多种可能性,而少儿戏剧萌芽计划就是其中之一。”陈睿介绍,少儿戏剧萌芽计划是以“戏剧启蒙×自主创排”的模式,结合广州大剧院与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双方优势与资源,成立专属的儿童戏剧研发团队,培养少儿戏剧人才,创排并推出多部少儿戏剧。
“现在儿童实验剧团的孩子们基本上在8岁至15岁这一年龄段,而我们的创作首先就通过告诉孩子们大致的框架、主线,让他们参与文本创作,过程中会有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指导。”陈睿介绍,目前打造的剧目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这种创作是非常有意思且有意义的,可以发掘中国戏剧新希望。
2022年末,广州大剧院与QFunTheater 儿童实验剧团合作,推出原创剧目《本草纲目》,这是中国首部由儿童自主创作戏剧文本、作词作曲并编舞的舞台剧作品。今年,该剧将参加2023年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并计划前往土库曼斯坦、英国等国家参加艺术节及巡演。
“接下来,广州大剧院和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将融合双方在文化事业上的经验,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出一条多元、优秀、国际化的少儿戏剧融合发展之路。”陈睿说。
做好文化窗口的展示
除了舞台剧《本草纲目》,广州大剧院预计明年推出原创剧目——根据国漫电影《雄狮少年》改编的同名音乐剧,目前正处于紧张的初创阶段。陈睿介绍,该剧取材于岭南醒狮文化,其推出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也是助力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广州大剧院也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广州优秀演艺项目从“湾区舞台”走向“世界舞台”,实现文化出海。
“无论是《马可·波罗》还是《雄狮少年》,我们的创作始终围绕着‘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目标,努力打造适合文化出海的优质作品,不仅是将作品搬上世界舞台,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搬上世界舞台。”陈睿说。
文化交流既需要“走出去”,又需要“引进来”。“今年全年的档期基本上排满了,待4月女性艺术节进入收尾阶段后,我们将筹备引进国外演出项目。”陈睿表示,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计划在6月开展第一波国外优秀作品演出,包括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作为文化地标,如何用文化更好地触动普通市民,让艺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广州大剧院的文化使命,同时通过文化交流,未来也将做好文化窗口的展示。”陈睿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