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载再出发 京剧奋进新征程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02-06   
  本报记者  彭澳丽
  中国京剧艺术节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京剧艺术盛会,自1995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9届,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京剧作品和人才,成为展现京剧创作优秀成果的重要平台,受到全国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和广大京剧艺术工作者的欢迎。
  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以“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为主题,组织举办了京剧优秀剧目展演、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京剧专场演出、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汇报演出、折子戏公益演出等活动。丰富的演出内容展现了中国京剧事业发展的新成果、新气象。
  全面展现新成果
  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汇聚近年来创作的优秀京剧剧目,历时38天的精彩演出和活动,展示文化和旅游部人才培养举措取得的多项成果,推动京剧等戏曲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以广泛的题材、多样的剧目类型体现人民视角和时代精神是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一大亮点。《石评梅》《突围》《林祥谦》等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发掘红色文化,致敬革命先烈;《东方大港》《长空烈焰》《主角》等现实题材剧目深入人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展示京剧工作者书写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最新成就;《文明太后》《阳明悟道》等新编历史题材剧目塑造历史人物、传承民族精神;《七侠五义》《千秋忠烈》等整理改编传统戏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每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坚持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应邀参与的各个京剧院团的演出剧目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展示了京剧院团人才培养、剧目生产、传承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秦华生说。
  出人出戏谋发展
  多年来,中国京剧艺术节的举办极大鼓励了京剧院团艺术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了传承发展的创造力,更提振了青年一代传承戏曲文化的信心。“京剧等戏曲艺术的传承之路是非常辛苦的,有了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平台,孩子们便有了盼头、有了希望。”从站在聚光灯下到站在讲台上,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教授李佩红深有感触,她期盼能有更多这样的平台给予学生机会,激励他们坚定不移地传承戏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专门谈到“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本届艺术节期间举办的京剧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从全国遴选出编剧、导演、音乐创作、舞台美术创作、评论等专业方向共计37名优秀中青年创作人才进行培训,进一步加强京剧等戏曲人才建设。
  我国现有348个戏曲剧种,剧种之间又存在语言、声腔、音乐、表演、风格、地域特色等或大或小的个体差异。“再优秀的戏曲导演也不可能把300多个剧种了然于心。”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原主任、教授裴福林看来,戏曲需要培养具有稳定剧种特色和院团风格的专门导演艺术人才,特别是像京昆这种有分量、有底蕴、有规格、有影响的大剧种,更是不可或缺。
  除“出人”外,“出戏”也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努力让新创作品留下来,使之成为真正的有效积累”是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研究员汪人元的殷殷期盼,他认为,“戏以曲新,戏以曲传”,剧目是否具有动听优美的唱腔音乐关系着剧目是否能够流传,要克服“重戏轻曲”的现象,要高度重视音乐创作。
  “此外,好作品都是改出来的,千锤百炼之后才得以流传。”汪人元呼吁,“抓创作和搞创作的同志,要从思想认识和工作机制上努力做到像抓创作那样重视剧目的加工提升,努力让新创作品留下来,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来攀登艺术高峰。”
  守正创新再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京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传承弘扬京剧事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思考、不断守正创新。
  “越是传统的,越具有国际性。”回首当年中国京剧在日本创作演出和传播的盛况,国家京剧院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光表示,亲身体会到国粹能在国外反响那么好,全凭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大家对京剧充满信心,把它发扬光大。”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郭宇认为,京剧有足够的自信来实现自我更新与发展,“今天的戏曲艺术正处于历史上国家最重视的时期,从政策的支持到资金的投入再到生态文化链的建构,包括中国京剧艺术节的举办及全国各地的戏曲节庆展演活动的繁盛都体现了这一点。”
  舞台新技术的应用推动戏曲的发展,也带来戏曲要素的改变。“由于新媒体艺术的介入,戏曲剧目创作中又增加了戏曲创意,这需要提升整个艺术团队的水准,需要认真学习戏曲艺术,掌握戏曲舞台美术理念和戏曲艺术的精神。”中国戏曲学院原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主任、教授于少非说。
  2023年,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爆火“出圈”,这也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彦君意识到,京剧到了该跨界发展的时候。“小剧场、环境戏剧这样一种创意性尝试在京剧未来发展中是值得大家考虑和选择的。”刘彦君说。
  28年来,中国京剧艺术节不断守正创新,形成了当今戏曲文化的品牌。秦华生建议,架设全国性的中国京剧共享数字平台,进一步拓展京剧交流传播的渠道,使中国京剧艺术节的成果和品牌传播具有更强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