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马叙伦》:时代洪流中的人生抉择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04-03   

  作者: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近日,由浙江省话剧团演出制作的《马叙伦》再度进京演出。该剧以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和首位中央主席、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的生平为蓝本,用话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伟大杰出民主人士的动人传奇,剧作呈现出令人赞赏的精致艺术品相。
  马叙伦的经历漫长而曲折,形象伟岸而崇高,要在话剧舞台上塑造好这样一个人物并非易事,该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调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表现人物。剧中,一方面让少年、青年、老年三个不同年龄段的马叙伦,处于同一时空进行富有意味的对话,以求尽力打破线性叙事的固有局限,在现实与历史相勾连的视角下对人物进行重新审视与端详;另一方面选取了马叙伦经历中最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构剧,展现了历史洪流中的个人命运选择,从而在塑造出主人公风骨凛然的铮铮气概的同时,揭示其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艺术地再现了人物历史和形象的完整性与立体性,实现对其主要事迹与性格特征的高度概括,使之形神兼备、血肉丰满地站在观众面前,带来了巨大的艺术冲击。

话剧《马叙伦》剧照 资料图片

  将夫妻情、战友情和兄弟情作为塑造人物、支撑剧作的主轴和依托,是这部话剧的亮点和看点。如对青年马叙伦与妻子王瑛之间的夫妻情,就描绘得极为有趣、巧妙和精准。新婚之夜,本计划逃离包办婚姻的马叙伦在揭开盖头一瞬间发现,新娘竟然是他曾于一瞥之间长留心中的“梦中人”,于是剧情在其先是愤懑,继而错愕,再而惊喜的过程中陡转。当马叙伦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妻子表现出对其既担心又埋怨的真诚姿态,在两人龃龉之间,一位与丈夫相濡以沫、内心博大的女性形象得以充分展现,同时衬托出主人公铁肩担道义式的大无畏精神,使该剧在抒发人物情感的过程中,显示出温暖人心的感染力。
  与李大钊的挚友情是话剧《马叙伦》最为核心的情节。该剧以对谈式、思辨性的艺术表达,深刻反映出两位革命者在追求进步、寻找救国道路时所具有的不同认识和作出的不同选择;以富有热度的笔墨写出了两个卓越人物非凡的胸怀、见识、品格和境界,又在同气相求中写出了两人的和而不同。当革命前程尚处于混沌黑暗中摸索时,马叙伦还不能十分理解李大钊主张的俄式道路。然而李大钊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和坚定信念及其主张无疑深刻地影响了马叙伦。当中国共产党人以所进行的伟大事业证明了这一切时,马叙伦逐渐明白和认清了什么才是实现救国救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正道”,也才有了后来民主人士们“涓泉归海,万水朝东”的大趋势。这一句发自内心、激动真挚的呼唤,竟是那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可以说该剧为我们真实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民主人士认知与行动的清晰发展轨迹,令人信服。
  对与顾三和的兄弟情的描写是该剧最成功、最有深度的地方。二者的关系是一条有力的贯穿线索,也是鉴照马叙伦精神品格的一面镜子。两人原是义结金兰的兄弟,情同手足。时过境迁,当马叙伦暂栖于上海法租界靠办一小书店为生时,身为日伪教育部长的顾三和找上门来,就有了一个起伏跌宕、富有层次的戏剧桥段。两人久别重逢,相谈甚欢,似乎一切如常。然而,当顾三和说出要马叙伦担任日伪统治下的北大校长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剧中对于顾三和的形象塑造并非脸谱化、漫画化的,而是既体现了他对老友安危的担心,又呈现出他面对民族大义做出的错误选择。两人的志向与境界的相左则体现出马叙伦宁折不弯的秉性与境界和决不妥协事敌的坚定果敢、凛然气节。在这样一位民主人士身上,张扬出的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义薄云天的浩荡气概。
  话剧《马叙伦》将对这三组人物、三种情感的设置和处理置于中国现代史的特定时代背景中,反映出主人公马叙伦面临国与家、生与死、情与义的抉择,在奋斗追求、困惑苦恼和抗争奉献中,形成既坚如磐石又柔情似水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境界,因此具有了坚实的历史质感、生活肌理和艺术气韵。在导演的精湛手法,编剧对台词的精准把握,浙话演员的精彩表演,以及精心的音乐创作和舞美灯光等化服道效的运用下,《马叙伦》成为一部质量上乘、让人走心感动的话剧艺术佳作。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03日 16版)
  [ 责编:孙琦 ]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