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袖翩跹墨韵浓,书道入舞扬国风。5月10-12日,作为“泱泱国风·舞动经典”系列开幕演出,由上海歌剧院创制的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兰亭集序·舞传》(以下略称《永和九年》)于绿意盎然的初夏亮相国家大剧院,连续三晚与北京观众见面。
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书法作品传世历程的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将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书法之魅与国际化艺术语言舞蹈之美巧妙融合,以现代视角讲述《兰亭集序》诞生与传承的千年故事。作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委约项目之一,这部由上海歌剧院、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原创舞剧,力邀艺术总监王舸、导演兼编舞王亚彬、剧本顾问曹路生、编剧烽坦工作室、作曲吕亮、编导钟实、张亚鹏、张帆、舞美设计沈力、灯光设计任冬生、多媒体设计胡天骥、服装设计吴蕾、造型设计贾雷等顶级主创团队,将传统与现代、东方美学与国际视野巧妙结合,让千余年前的名篇名士及蕴含其中的哲理与思想,以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呈现于舞台,以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独特叙事,展现天下第一行书千年传承
舞剧《永和九年》的时间线由353年直至当下,不仅围绕“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诞生,更将视角延续到作品及其所代表的书法艺术在后世的传播、继承与发扬广大。为此,以艺术总监王舸、导演及编舞王亚彬为代表的主创团队大胆尝试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全新方式,采用闪回、跳切等手法,来展现这一段千年历程,跨越历史纵深,凸显书法艺术的划时代意义与其国际性的艺术感染力。正如导演、编舞亚彬介绍,“《永和九年》是一场以‘书法’作品为载体的人文回溯与展望,同时将过去与当下审美脉络衔接,与观众建立共鸣,展示艺术典粹的凝练与璀璨,是一部集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舞剧作品。我们打破了观众对舞剧的惯性想象。既跳脱出常规的讲故事,也不全然是近年比较流行的诗意表达,而是希望兼顾抒情性与叙事性,将诗化的意境与戏剧情节的推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梦境、旁白、戏中戏等手法的综合运用,让一段跨越千年历史的传承故事变得更为生动精彩。”
舞剧由一位青年对这部《兰亭集序》的历史探寻开始。开场以茂林修竹的江南意韵作为场域背景,以唯美浪漫的舞台将兰亭雅集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透过文人雅士们曲水流觞、以诗会友直至酒酣意畅、放浪形骸,展现向内探求自我境界,向外追求天人合一的魏晋风度。与此同时,也通过观鹅赏鹅勾起王羲之儿时习字的记忆,由“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而兴怀,发出“死生亦大”的感慨,将其挥毫写就《兰亭集序》的心路历程交织其中。
当历史的年轮将青年带到大唐,舞剧则通过多线叙事、双空间并行等手法,以极具张力的艺术处理,讲述“兰亭”传扬于后世的故事。当萧翼巧赚兰亭真迹,太宗爱不释手、朝夕赏鉴,更命多位书法家临摹拓印,将对「兰亭」之爱传遍朝野,让《兰亭集序》名扬天下。舞台上,不仅通过群臣共舞,呈现行云流水而不失风骨的书法风韵,更透过太宗李世民的内心独白,表达出其对驰骋广宇、自由旷达的神往。当青年回到现代,与无数书法爱好者们一起研习《兰亭集序》的历代摹本,他们又何尝不是“后之览者”,承接起一份传续弘扬的责任。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季萍萍告诉记者,“舞剧《永和九年》的人物设定,我们没有局限和止步于《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而是有着用心良苦、也别出心裁的的设计。青年‘赓’其实是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继承者,他不仅只是从魏晋到大唐、再到现代的时间穿越者,更是与‘中华文化瑰宝’的创造者王羲之、王氏书法的推崇传播者李世民,串起了一条‘创造-传播-继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脉络,串起了延绵不绝的文化赓续。”
巧妙构思,展现中华人文之光
如若熟读过《兰亭集序》,细致的观众便会发现,序中的许多典故、金句皆在舞剧中有所体现。序幕奏响之后,“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跃然舞台,文人雅士们带领观众“游目骋怀”,感受兰亭雅集曲水流觞之趣;叹“俯仰一世”之短暂,王羲之不由酣饮忘尘,与众人“放浪形骸”;然醉卧于天地山水之间,忆及过往,他感慨“死生亦大”,挥就千古奇文;“修短随化”,生命无常,故以珍视当下,更应留精神与信仰长存。几经尘世流离辗转的《兰亭集序》在李世民及历代有志之士的推崇下传扬四海;“后之视今”,“天下第一行书”被历代传承,其尊重生命、崇尚自由、开朗豁达、追求理想的乐观态度更激励着今人积极进取。
显而易见,《永和九年》摘用原文作为篇章之主题并非流于形式,戏剧的层层发展也同样紧扣原文的铺陈,旨在历史的回望中,将世代传承的中华人文之光传递给今天的观众。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表示,“今天,我们作为‘后之览者’,以一台原创舞剧将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让更多观众通过这出舞剧看到我们优秀中华文化与传统精神持久永恒的生命力。而对未来的‘后之览者’而言,我们也希望这部舞剧能够历经时间的考验,在不断打磨中尽善尽美,赢得更多观众‘信可乐也’的肯定。”
此外,音乐、光影、多媒体、服化造型等,也都在与舞蹈的完美配合中紧扣原作诗意。作曲家吕亮选择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古琴为主奏乐器贯穿全剧,辅以琵琶、古筝、竹笛、箫、埙、二胡等传统民族器乐,形成音色色彩上的渲染用以推动剧情的发展。用交响、传统民族器乐、现代音色的三者融合让《永和九年》的音乐既古又新,既风雅又气势磅礴,尽展魏晋乐风,为这场旷世传奇营造出超凡意境。由舞美设计沈力、灯光设计任冬生、多媒体设计胡天骥组成的黄金三人组,则为《永和九年》打造出一个高旷脱俗、风流雅致、极具魏晋气质的浪漫舞台。数块错落有致的幕屏,在推移、旋转、组合、分离之间配合着多媒体的变幻,巧妙构建出丰富多变的戏剧时空,不仅美观,还极其灵活。剧中灯光设计以中国传统色调为基础,巧妙地将竹林、溪水、战争、宫廷等元素融入,为观众营造出穿越千年的国风雅韵。没有繁复的装饰,没有堆砌的颜色,只有线条与光影的精妙对话,空间与色彩的完美融合。简约现代的舞美设计理念,如同一股清流,让观众的注意力回归表演本身,让舞者们的表演更加生动传神,每一次流转都直击心灵,每一个动作表情都仿佛凝聚了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东方意蕴的舞台也使得《兰亭集序》书法的意向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表达。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书法的独特魅力与神韵。而服装设计吴蕾和人物造型设计贾雷则让舞者们以身舞“墨”,以袖代“笔”,与绚烂舞台化成墨色与斑斓的交响。天青、苍绿、黛蓝、绛紫、妃红……无论一众群贤的鲜明色彩,还是王羲之象征着高洁纯粹的月白之服,皆勾勒出今人想象中最为美好的魏晋风雅。
舞蹈遇上书法,解码千年雅韵
书法,静中见动,一笔一划都是心性的流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以其书法造诣、文化内涵、文学和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国行书第一帖”,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典范。而舞蹈,则以身体为笔,空间为纸,绘出动人的生命轨迹。书法与舞蹈虽为不同的艺术门类,却有着相通的艺术追求。一个在意于心手合一的境界,一个追求身心自由的表达。书法的力透纸背,恰似舞蹈中的力度与控制;而舞蹈的流畅与变化,又如同书法中字与字间的气韵生动。而《永和九年》则让书法与舞蹈在方寸舞台碰撞,用当代审美语汇解码千年风雅墨韵。
舞剧以中国古典舞的“气韵生动”,兼在肢体表现上强化动律间的“拧倾圆曲”以及“手眼身法步”的高度配合,来“模仿”书法的运笔,如气息、力道、节奏、幅度、起承转合等。当王羲之身处兰亭雅集,一觞一咏间不禁由眼前的美好联想起个人际遇、家国情仇,将自己对生命的敬重、对当下的珍视、对自由的崇尚、对人生价值的追寻,皆注入《兰亭集序》,赋予其生命。而在这段群舞中,灵动飘逸的墨色水袖洒脱中透出坚韧,将王羲之泼墨挥毫《兰亭集序》时气定神闲、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的巅峰状态尽现于眼前。而在“永字八法”舞段,男舞者们在多媒体苍劲有力的点画笔触之下,在张弛有度的鼓梆律动之中,举手投足声声相扣,通过肢体、身韵与书法的形神合一,在气韵生动、闪转腾挪间,呈现书圣笔下之书法要义: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展现力透纸背,崩裂之声、胸怀之阔、持之以恒、锐利之锋、遒劲之力、舒缓之劲、筋骨之气。作为王羲之书法灵感的源泉之一,白鹅及由白鹅而引出的21个“之”字典故,也通过两段女子群舞生动展现。
与此同时,舞剧也将书法元素巧妙地渗透于视觉所及之处。剧中卫夫人以《笔阵图》教习王羲之群舞“高山坠石”,以杭纺的水袖表现书法的遒劲有力和泼洒自如;“万岁枯藤”则用富有肌理的弹力材料展现演员身体上的表现力,将水墨在纸上的变化流动转化为空间的雕塑。此处女群墨色长袖舞,借助中国古典舞之优势,生动演绎了中国书法的节律与气韵,以“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长袖,巧妙诠释了王羲之宗法自然的艺术自觉。
由书圣故里汲取养分 以更佳状态亮相北京
此番亮相国家大剧院是舞剧《永和九年》2024年全国巡演的重要一站。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颂华表示:“舞剧《永和九年》是上海歌剧院舞剧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累和沉淀后,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探索打造兼具中国古典舞元素与现代舞蹈语汇风格的全新力作,亦是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时代使命的最佳实践。这次很荣幸来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向全国观众汇报上海歌剧院在推动原创作品中赓续中华文脉、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中的创新探索,希望能得到观众们的认可和喜爱,也期待更多的观众能够走进剧场,感受曲水流觞的意境之美,品味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表示,“国家大剧院不仅是一座国际化、专业化的艺术舞台,这里汇聚着来自国内外最优秀的文艺作品,当然,这里也有着眼界开阔、博览众长、艺术鉴赏力一流的北京观众。近年,上海歌剧院与国家大剧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和深入,不仅有歌剧方面的联合制作与演出,也有指挥、演奏家、歌唱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演出,这次我们带着最新的原创舞剧而来,导演王亚彬与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演员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仅从舞段与技术等方面不断巩固熟练之外,更有他们在巡演的舞台历练与随行采风与学习中,对人物刻画与情感表达方面的精进。”
作为巡演的首站,舞剧率先来到书圣王羲之的故乡山东临沂,探访王羲之故居,驻足其幼年“临池学书”之地,感受书圣的气息。也从街头巷尾、老少习字、书画遍地之中,感受当地悠久深厚的书法文化与人文积淀。而在三月三上巳节,《永和九年》剧组更在完成绍兴的巡演之后,应邀亮相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 第四十届兰亭书法节开幕仪式,于《兰亭集序》挥就之日重回会稽山,以绚烂之姿走进书圣故里、书法圣地、走到专业人士和书法爱好者身边,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流连于鹅池之畔、席坐于曲水流觞之侧、浏览于王右军祠之中,实地探访深入解读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背后的人文哲思。对于《永和九年》剧组的每一位演员来说,巡演的每一站都是新的挑战和机遇,让他们完成了从紧张到自信的蜕变。
舞台上,由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宋雨主演的王羲之,在历经十余场巡演的磨练后显得更加成熟,不仅一连串高难度、高强度舞段一气呵成、游刃有余,举手投足、行止进退之间也更显气定神闲、潇洒翩翩。特邀舞者张傲月主演的李世民一如既往地在帝王威仪下,表达着对王羲之的敬仰与对《兰亭集序》的喜爱。扎实的舞蹈功底与丰富的舞台经验,仍让他精准诠释出李世民的帝王气度与广阔胸襟。同样饰演“李世民”的上海歌剧院舞剧团主要演员李盛钊,也通过沉稳坚毅而不失细腻的肢体表现,将这位历史人物在收获至宝前后的神采变化表现得出神入化。
王羲之爱鹅人尽皆知,更善观察鹅之动态,以此揣摩出拈毫运笔的旨趣,感悟出书法的线条之美,以《兰亭集序》为例,21个“之”字的写法就是根据鹅的姿态演化而来。由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谭一梅饰演的鹅生动传神,与宋雨的双人舞更是将王羲之一生爱鹅、画鹅、从鹅之姿态吸取书法灵感的典故情景再现。主要演员闵燕饰演的卫夫人温婉高雅“气自华”,优秀青年舞者文庚也将“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意韵表达得更为流畅自然,而柏佳伟与孙放的一出“萧翼赚兰亭”以老道精彩的演绎爆发出扣人心绪的戏剧张力。
舞剧《永和九年》的群舞亦是一大亮点,在剧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一众优秀青年演员们通过精妙地诠释,不仅表演夺人眼球的“文人雅士”、灵动活泼的“鹅”群,也幻化作轻盈的流水、虬曲的古藤、灵动的墨色、启迪灵性之光的鹅。这些群舞在表现王羲之生命境界、艺术觉醒以及书学视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且铺展得抒情唯美、意象丰沛。
上海歌剧院“出人出剧出圈”
“爆款”没有密码,唯有不断创新与坚守艺术信念。一路由北向北、由东向西的巡演之行,为舞剧《永和九年》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与爆棚的人气。每到一处,人山人海的演出后签售现场与深受观众追捧的国风文创,足见各地观众对于《永和九年》的认可和喜爱。不仅是在剧场,“永和雅韵”亦在荧屏开花,在今年农历大年二十八的“2024山东春节联欢晚会”上 ,中式美学舞蹈《兰亭》(舞剧《永和九年》精选舞段)行云流水潇洒恣意间尽显国风气韵和文人情怀,让观众直呼太惊艳,线上平台该节目曾一度霸榜,收看观众超千万人次,甚至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网官方账号、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海外账号向全球推介。
作为舞剧《永和九年》的总制作,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季萍萍告诉记者,“2022年,意大利航天员在TikTok上发布了三张从太空俯瞰地球的摄影作品,配图文案引用的正是《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下子打破了中西、古今的次元壁。中国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伟大书法家,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天下第一行书”,和其中崇尚自然、崇敬生命、珍惜当下、追求自由的东方哲学与情感,以如此酷炫而浪漫的方式与今人、与世界,产生跨越时空、身份和文化的美好共鸣。我们的舞剧《永和九年》正希望能够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的长河,在物化的诗词中、书法中、舞蹈中找到人类情感与精神的共鸣。”
责任编辑:张薇(QN0001)
源自: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