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艺新空间看戏曲的守正创新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06-27
胡 娜
演艺新空间所展现出的魅力不断释放,激活了戏曲在当代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也对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让更多走进演艺新空间的年轻人走近戏曲,让演艺新空间建设从前沿热点转化为支持戏曲健康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演艺新空间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多地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供给与消费的新场景,是文化新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今天,戏曲演艺新空间的出现,让传统艺术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需求有了更多的连接,也让传统艺术的社会价值实现有了更宽广的维度。
2023年,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火出圈”,让戏曲走到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中,同时也引发了戏曲文化创新的讨论。在此前后,从文旅融合、城市更新、消费激活的角度,全国多地都在积极探索沉浸式戏曲或戏曲演艺新空间的建设,出现了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沉浸式豫剧《程婴救孤》、沉浸式曲剧《茶馆》《京城拍卖会》、沉浸式剧场《新刘海砍樵》等创新型的戏曲演出或戏曲特色鲜明的沉浸式演艺。在空间打造方面,北京市的“会馆有戏”项目,让戏曲在百年会馆戏楼中重新唱响,以戏曲赋能古建活化。2023年,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公布的第一批演艺空间培育项目中,有包括正乙祠古戏楼、吉祥戏院、繁星戏剧村等长期开展戏曲演出且具有跨界融合特点的空间。这些戏曲演出和戏曲新空间的打造,或是基于戏曲院团对新观演关系和戏曲观众拓展的探索,或依托于城市空间更新的需求,让以戏曲为特色的国潮成为文化消费的新选择,或是让戏曲回到自然情景会馆戏楼之中,发挥传统艺术赋能旅游的作用,都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新的空间变革对戏曲文化发展的影响。
戏曲演艺新空间所展现出的魅力不断释放,激活了戏曲在当代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也对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戏曲的发展,与演剧空间的变化密切相关。从戏曲演剧的传统来看,如果说我国戏曲的根在民间,成长在勾栏瓦肆、会馆戏楼、厅堂水榭、庙台田野之间,后又进入镜框式舞台的现代剧场,那么今天的演艺新空间以另一种形式回归民间与生活,又将对戏曲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如果说20多年前中国小剧场戏曲的出现反映了那个时代演剧空间变革对戏曲本体的触动,那么今天的演艺新空间于戏曲来说,又有何种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戏曲演剧空间的“走出”与“回归”中探求新的时代价值,这既是一种对创新的思考,也是对传统的追问。这需要我们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更全面地把握新空间对戏曲创作、演出、观众的意义,拓展戏曲传播的社会价值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从艺术创作上看,戏曲新空间已经成为传统艺术贴近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较传统剧场演出往往会有更加鲜明的受众导向,观众的沉浸体验和审美是新空间创作的重要关注点,这一认识贯穿创演全过程。在选题上,需要把握如何对传统戏曲不同剧种的经典剧目、故事和现代受众的审美选择进行更好的连接、转化,或是从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中提炼适合戏曲剧种的创作主题。从戏曲表导演上,需要在坚持戏曲表演水平的基础上,思考不同的空间定位需求和沉浸式体验对观演关系的影响。而音乐唱腔、舞美服化则要关注从传统剧场演出、镜框式舞台到不同空间形态、不同音场和灯光的变化,在保留原有剧种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多元的空间形态和变化的观演关系就当代的观众审美做适应性的改变。在传播运营层面,新空间演出更是推动戏曲文化传播进入新媒介传播的重要途径,运营者既要重视观众在演出现场的体验,也要更加重视网络社交传播的新需求。
除了创作演出外,新空间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包括戏曲院团、空间运营机构等不同参与主体的认识更新。从戏曲院团建设发展角度,戏曲作为角儿的艺术,演艺新空间作为一种新形态的场团连接形态,需要我们认识戏曲院团、剧场空间、戏曲演员成长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戏曲院团的创作、演出、管理机制建设。从人才培养角度,需要让戏曲新空间成为戏曲青年演员成长孵化的平台,引导和托举更多的优秀戏曲演员,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戏曲人才,助力戏曲人才的长期培养。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景,戏曲演出需要在坚持戏曲文化美学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与多元业态融合,充分发挥国潮对文化消费的赋能和带动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戏曲演艺新空间是戏曲艺术在当代拓展受众、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社会需求双向奔赴的结果。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加全面认识、理解、把握戏曲演艺新空间的意义,让更多走进演艺新空间的年轻人走近戏曲,让演艺新空间建设从前沿热点转化为支持戏曲健康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在戏曲的研究、实践、育人的全流程中,去探索实现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将推动戏曲的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时代的大潮,更深入地践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源自:中国文化报
演艺新空间所展现出的魅力不断释放,激活了戏曲在当代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也对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让更多走进演艺新空间的年轻人走近戏曲,让演艺新空间建设从前沿热点转化为支持戏曲健康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演艺新空间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多地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供给与消费的新场景,是文化新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今天,戏曲演艺新空间的出现,让传统艺术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需求有了更多的连接,也让传统艺术的社会价值实现有了更宽广的维度。
2023年,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火出圈”,让戏曲走到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中,同时也引发了戏曲文化创新的讨论。在此前后,从文旅融合、城市更新、消费激活的角度,全国多地都在积极探索沉浸式戏曲或戏曲演艺新空间的建设,出现了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沉浸式豫剧《程婴救孤》、沉浸式曲剧《茶馆》《京城拍卖会》、沉浸式剧场《新刘海砍樵》等创新型的戏曲演出或戏曲特色鲜明的沉浸式演艺。在空间打造方面,北京市的“会馆有戏”项目,让戏曲在百年会馆戏楼中重新唱响,以戏曲赋能古建活化。2023年,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公布的第一批演艺空间培育项目中,有包括正乙祠古戏楼、吉祥戏院、繁星戏剧村等长期开展戏曲演出且具有跨界融合特点的空间。这些戏曲演出和戏曲新空间的打造,或是基于戏曲院团对新观演关系和戏曲观众拓展的探索,或依托于城市空间更新的需求,让以戏曲为特色的国潮成为文化消费的新选择,或是让戏曲回到自然情景会馆戏楼之中,发挥传统艺术赋能旅游的作用,都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新的空间变革对戏曲文化发展的影响。
戏曲演艺新空间所展现出的魅力不断释放,激活了戏曲在当代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也对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戏曲的发展,与演剧空间的变化密切相关。从戏曲演剧的传统来看,如果说我国戏曲的根在民间,成长在勾栏瓦肆、会馆戏楼、厅堂水榭、庙台田野之间,后又进入镜框式舞台的现代剧场,那么今天的演艺新空间以另一种形式回归民间与生活,又将对戏曲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如果说20多年前中国小剧场戏曲的出现反映了那个时代演剧空间变革对戏曲本体的触动,那么今天的演艺新空间于戏曲来说,又有何种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戏曲演剧空间的“走出”与“回归”中探求新的时代价值,这既是一种对创新的思考,也是对传统的追问。这需要我们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更全面地把握新空间对戏曲创作、演出、观众的意义,拓展戏曲传播的社会价值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从艺术创作上看,戏曲新空间已经成为传统艺术贴近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较传统剧场演出往往会有更加鲜明的受众导向,观众的沉浸体验和审美是新空间创作的重要关注点,这一认识贯穿创演全过程。在选题上,需要把握如何对传统戏曲不同剧种的经典剧目、故事和现代受众的审美选择进行更好的连接、转化,或是从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中提炼适合戏曲剧种的创作主题。从戏曲表导演上,需要在坚持戏曲表演水平的基础上,思考不同的空间定位需求和沉浸式体验对观演关系的影响。而音乐唱腔、舞美服化则要关注从传统剧场演出、镜框式舞台到不同空间形态、不同音场和灯光的变化,在保留原有剧种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多元的空间形态和变化的观演关系就当代的观众审美做适应性的改变。在传播运营层面,新空间演出更是推动戏曲文化传播进入新媒介传播的重要途径,运营者既要重视观众在演出现场的体验,也要更加重视网络社交传播的新需求。
除了创作演出外,新空间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包括戏曲院团、空间运营机构等不同参与主体的认识更新。从戏曲院团建设发展角度,戏曲作为角儿的艺术,演艺新空间作为一种新形态的场团连接形态,需要我们认识戏曲院团、剧场空间、戏曲演员成长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戏曲院团的创作、演出、管理机制建设。从人才培养角度,需要让戏曲新空间成为戏曲青年演员成长孵化的平台,引导和托举更多的优秀戏曲演员,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戏曲人才,助力戏曲人才的长期培养。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景,戏曲演出需要在坚持戏曲文化美学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与多元业态融合,充分发挥国潮对文化消费的赋能和带动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戏曲演艺新空间是戏曲艺术在当代拓展受众、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社会需求双向奔赴的结果。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加全面认识、理解、把握戏曲演艺新空间的意义,让更多走进演艺新空间的年轻人走近戏曲,让演艺新空间建设从前沿热点转化为支持戏曲健康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在戏曲的研究、实践、育人的全流程中,去探索实现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将推动戏曲的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时代的大潮,更深入地践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