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不一样的英模人物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07-23   

  本报记者  刘  淼
  “三十三根野草九十九块根——黄土地哟,长得出攒劲的人!”日前,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原创秦腔现代戏《攒劲女人》在宁夏人民剧院首演。这部以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耀梅为原型创作的作品,用动人的故事情节、当代的舞台呈现,塑造了在绝境中坚韧挺立、在重创中依然蓬勃向上的“攒劲”群像。
  在宁夏方言中,“攒劲”意为利索能干。这一词也是对李耀梅的真实写照。作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龙源村的一名普通村民,生活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并没有压垮李耀梅。她以顽强的生命力,从贫穷困苦走向美好生活,从忍吞顺从走向自立自强,从满面尘土走向光彩熠熠。
  《攒劲女人》以李耀梅为原型,通过化名创作,艺术化地通过李水河的个人成长奋斗史,展现宁夏人民顽强不屈、挣命抗命的感人精神,以及从贫苦走向富裕、从富裕走向美好生活的时代变迁,为依托古老剧种进行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新鲜、典型的案例。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在创作过程中,《攒劲女人》的主创团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四访李耀梅,将积累的素材、积蓄的感动,化为舞台上丰满的艺术形象、惊艳的舞台语言。
  在评论家闵生裕看来,长期以来,以英模人物为原型的戏剧创作呈现出某种思维惯性,“可能由于人物原型的真实性制约了编剧创作,往往是罗列好人好事,回避矛盾冲突;或是机械地照搬生活,只有‘事’的堆砌,不见‘人’的性格,一味追求形象的高大全,忽略人物个性心理变化和成长历史;或是以报告文学的思维去展览事件,缺乏把生活转化为艺术的再造;或是慷慨激昂、豪言壮语满台。因此,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弱点或是人物形象扁平,或是戏剧冲突不够,表现手法平淡直白,缺乏艺术感染力。”闵生裕认为,一部好戏终究是要写世道人心、写悲欢离合、写爱恨情仇。
  在该剧编剧、导演、主演3位女性创作者细腻且有力的手笔之下,《攒劲女人》完全区别于之前英模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呈现了别样的女性主义书写。
  “只要有根,就像芨芨草一样,拔了长,再拔再长。”对于李耀梅,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院长、《攒劲女人》主演侯艳发自内心地敬佩,“人活着,就是要自己给自己鼓劲。在宁夏,这就叫‘攒劲’。李耀梅人生坎坷,从这一个女人身上,我们看到女性普遍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品质。因此,我们塑造的既是一个女人,也是一群女人,由李耀梅带出女性群体,如传统女性(李耀梅母亲)、当代女性(李耀梅女儿)、当地女性(众多村民)等。李耀梅既是一个个体,也是宁夏广大妇女的符号代表。”
  在该剧编剧莫霞看来,“攒劲”是一种迎难而上不服输的精神,是挑战绝境和命运的倔强品格,是中国传统女性柔弱莫之能胜的伟大基因,“我们正是被这种精神哺育长大,我们民族基因中的这种精神历经苦难而绵延不绝。在这一点上,本剧所表现的不仅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现代转变、宁夏地域的集体人格,更是中国人共通的精神品质。为此,我们将芨芨草设置为作品的主旨意向,也是与主人公李水河形成‘互文’的形象体现——芨芨草压不死、旱不死的原始野性生命力正如李水河‘死一回又活一回’的攒劲精神。”

秦腔现代戏《攒劲女人》剧照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供图

  “李耀梅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但在与她交流谈及苦难往事时,她不是声泪俱下,而是说话前先笑。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无时无刻不打动着我们。我们也希望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该剧导演安凤英说。
  拟人化是戏曲本体。在传统作品中,昆曲《张协状元》里的破庙门由判官小鬼装扮,京剧《大劈棺》里的纸人二百五也由演员来扮演,这是其他戏剧门类不具备的特点。在《攒劲女人》的创作中,安凤英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将其化用并贯穿全剧形成风格。“拟人化的扮演是戏曲的特长,我们用演员扮演驴头、驴身、驴尾,以驴的视角客观叙事,增强了全剧的形式感和幽默感。再比如,化用戏曲靠旗、起霸等程式,结合舞蹈表现手法,将芨芨草的形象拟人化地呈现在舞台上,使全剧生机盎然、灵动活跃、充满诗意。”安凤英说。
  跌宕的故事、精湛的演绎、简洁的舞台……《攒劲女人》不仅受到观众的欢迎,也得到专家的认可。
  中国剧协原秘书长崔伟认为,《攒劲女人》展现了一个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女人的生命走向和情感走向,它以独特的艺术表达,使得这个人物从真实的起点升华到舞台之上。“主创团队以及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的艺术家,将独具匠心的艺术元素注入这个人物,使李水河成为典型的、独特的艺术形象。”
  “秦腔《攒劲女人》不仅思想立意深刻,而且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并且极具观赏价值。该作品聚焦于英模人物与脱贫攻坚的主题,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吸引力,成功地在文学与艺术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与创新的路径。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澎湃的情感力量,如同一股洪流,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内心。”《中国戏剧》主编罗松说。
  据悉,经过首演后不断打磨提升,该剧即将亮相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我们希望以这部作品,让宁夏故事、宁夏精神传播得更远。”侯艳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