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璐 文/图
7月26日,新郑市豫剧团在北京湖广会馆上演沉浸式豫剧《破洪州》。
我国戏曲的历久弥新与其活态传承密不可分,“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作为戏曲传承中的重要规律和有效方式,一直被很多院团、机构重视,并在实践中衍生出专场演出、名师集训等相关探索,成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青年戏曲人才。
近日,在豫剧名家李树建、虎美玲的带领下,新郑市豫剧团在北京湖广会馆连续上演4场沉浸式豫剧《破洪州》《花木兰》《大祭桩》《程婴救孤》,反响热烈、广受好评。观众在感受经典魅力与创新演绎的同时,也见证了戏曲艺术有序、有效地传承。
这4场演出是豫剧人李树建“豫园·京园·家园”沉浸式驻场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三地举行沉浸式驻场演出的初衷,就是为解决豫剧“三多三少”的问题,不断推出优秀青年戏曲人才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新郑市豫剧团作为基层院团,虽然历史悠久,但此前主要活跃在乡村,常年在新郑本地演出,少有外出表演的机会。借助豫剧沉浸式演出这一平台,他们先后赴上海、郑州、北京演出,取得很好的反馈,极大拓展了市场空间,演员本身同样收获满满,既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其艺术水平也在演出过程中通过交流学习得以提高。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好的演员可以带动一个剧院乃至一个剧种的发展。有更多能够“挑大梁”的名角和领军人才,我们的剧院、剧种才能后继有人、健康发展。“老带新”的方式,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更有助于塑造品牌;让“讲台舞台互融、名师名家互通、学员演员互促”的各种“传帮带”,可以为年轻演员创造更多实践和展示的机会,有助于发挥他们的特点和创造力,吸引更多新观众。
“老带新”和“传帮带”需要长效、系统的机制建设和政策保障,既要多给机会、多给资源,也不能急功近利,应久久为功。“老带新”还需要传承主体的共同努力,既要名师的倾心指导,也要靠徒弟的勤学苦练和创新创造。比如影视剧领域也有“老带新”现象,但一些“小鲜肉”与“老戏骨”同台竞技时暴露出的尴尬演技让观众直呼“带不动”,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老带新”的内涵应该是建立在年轻人实力和努力基础上的锦上添花与携手并进。
此次豫剧演出《破洪州》《花木兰》,常香玉亲传弟子、年近八十的虎美玲悉心传授、精心打磨,细致到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唱腔;作为主演,新郑市豫剧团团长曹会敏、副团长曹会芳在老师的指导下彰显出不俗的实力和魅力。以老带新、言传身教,传承的是剧目、是技巧,也有戏比天大的精神、身正为范的艺德。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