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颂歌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08-16   

《密云十姐妹》剧照

  李  雪
  “穆桂英在这块大地上摆过战场,我们在这里修筑天堂;穆桂英为宋朝大破天门阵,我们为人民降伏老龙王。”
  60多年前,北京密云水库修建工地上劳动号子般的歌声如今再次响起,河北梆子现代戏《密云十姐妹》的演出大幕拉开,书写出一部中华儿女为改变生存环境,战天斗地修建密云水库的磅礴史诗。
  《密云十姐妹》是由北京演艺集团制作、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北京市密云区委宣传部支持,于2024年推出的一部现代戏。半年以来,该剧环京津冀、走京郊、进高校、到部队,共演出40多场。舞台上的激情澎湃感染着每位观众。
  《密云十姐妹》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回信为创作缘起。2020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的回信中说:“当年修建密云水库是为了防洪防涝,现在它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乡亲们“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的贡献”。
  全剧通过1958年参加密云水库建设的“密云十姐妹突击队”队长王秀兰的视角,回溯了自密云水库建设到当下水库保护建设取得的成就,横跨60多年的历史变迁。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梅花奖”获得者王洪玲饰演王秀兰,携手全团老中青三代演员齐登台,唱响密云水库青山绿水绕京城的如歌岁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密云十姐妹》生动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以及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在接续奋斗中取得的成就,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生动实践。
  唱响“一泓清水”的历史与未来
  “京城三杯水,两杯密云来”。而密云这杯水,真真是得来不易。
  《密云十姐妹》一开场,“穆桂英”的歌声刚落,老年王秀兰率先登场,回忆起1958年的潮白河畔,洪水过境,一片荒芜,人们饱受水患之苦,政府下定决心修建密云水库。响应国家号召,20余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汇聚密云修坝建堤。以王秀兰为首的“密云十姐妹突击队”主动请缨投身一线,推车运料上坝、筛沙石、打混凝土、打风钻……
  面对男突击队员的质疑,十姐妹迎难而上,用推车来证明自己拥有能顶半边天的力量。推车中的襻带独舞与群舞,翻身、旋子、前桥、蛮子等传统身段让观众直呼过瘾。
  众志成城,密云水库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创造了人间奇迹。清库移民时,乡亲们又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土地。王秀兰的爷爷带领众人向故土告别的那一唱段惊天动地,把一位老人与家乡相依为命的纯朴深情以及深明大义的家国情怀生动地表现出来。
  为保护这来之不易的一泓清水,密云人民的奉献与坚守还在继续。当得知儿子开办的养鸭场有污染水库的风险,王秀兰甘愿被误解也要劝儿子放弃一时之利,为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到当下,王秀兰的孙儿接过了守护水库的接力棒,用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守护好首都的“大水缸”。

《密云十姐妹》剧照

  《密云十姐妹》用140分钟的时长横跨60余年的历史变迁,讲述了一家五代人与密云水库的故事。编剧王勇对剧本删繁提纯,梳理出“遭遇水害、修库治水、清库别家、舍业保水”这条故事线;导演李杰逐字逐句逐腔地研磨、放大人物的不同个性,真正做到“因人设戏”。
  演员动心动情的演绎为人物和作品赋予了灵魂。王洪玲饰演的青年王秀兰一亮相就博得满堂彩,她把王秀兰的英气、倔强、隐忍诠释得恰到好处。“梅花奖”得主王英会塑造的秀兰爷爷虽然戏份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为全剧增色不少。
  颇为新颖的是,《密云十姐妹》采用了时空嵌套结构,让记忆与现实交织,老年王秀兰作为叙述者,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勾连,吸引观众进入剧情之中。王洪玲在剧中分别饰演20岁和50多岁的王秀兰,在不同的年龄和时代背景下反复切换,演唱、换装都是不小的挑战。尽管跳跃的时间线给人物表演设置了重重难关,但王洪玲的表演始终收放自如、丝丝入扣,一副金嗓子更是将河北梆子唱腔的激越高昂发挥到极致。
  寻访水库建设者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这让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的国家京剧院院长、《密云十姐妹》编剧王勇意识到,密云水库竟然流淌着那么多鲜活、传奇的故事。
  剧中王秀兰的人物原型叫王建华,今年86岁。当年建水库时,王建华还跟前来视察的周总理握过手,并向总理汇报了工作。为贴近人物形象,主创团队多次前往密云水库展览馆、水库白河主坝、溪翁庄镇尖岩村等地采风。
  “这群姑娘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很多人冬天不能穿棉衣,因为要下水去捞泥。有一次王建华在用铁锹撬冻土时,由于用力过猛一下扎进水里。”在密云水库展览馆,演员们听讲解员说起女突击队员修水库的故事,不禁肃然起敬。
  “我们就站在大坝上,那天风很大,密云水库看起来特别壮观,展览馆墙上的那些人好像从图片上走出来了,就在我身边劳动、唱歌。”演员康佳乐说。她在剧中扮演十姐妹中的陈佳良,是一个仗义直爽的姑娘,是水库建设的第一批女风钻手。剧中唱到陈佳良打风钻时血染衣裳,康佳乐专门查了查风钻机是什么,发现如果控制不好它,整个人会被震翻,甚至被伤到。“陈佳良勇敢、独立,我很敬佩她。”康佳乐说。
  2023年末,王洪玲带着演员来到王建华老人家,在表达敬意的同时,还把《密云十姐妹》即将登台演出的消息告诉了她。“老人听后特别激动,对这部戏表示支持,还给我们描述了修水库时战天斗地的场面,非常有代入感。讲到水库建成后带来的变化,她充满了感恩,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王洪玲回忆,“老人的肯定给了我们动力,希望这出戏能让首都的市民知道,我们喝的水很大一部分来自密云,这一泓清水来之不易,要珍惜它、爱护它。”
  迎难而上的创作
  这已经是编剧王勇、导演李杰第二次合作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创排现代戏了,上一次还是创排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王勇是国家京剧院院长,李杰长期生活在河南,为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一级导演,该剧的唱腔设计李石条今年85岁了,只要有需要,大家都会全力支持。
  在河北梆子现代戏创作上,几位老师一致表示,非常难!“河北梆子和其他剧种不一样,比如,河南的戏曲剧种乡土气息比较浓,声腔和人的自然声比较接近,演唱时调门可以自然而然过渡上去。而河北梆子的声腔是有门槛的,它调门非常高,生活中不太用到这种演唱方式,因此在表达现代生活上难度更大,但这又是河北梆子的剧种个性。如何让观众在看河北梆子现代戏时接受剧种这种‘非写实’的声腔状态尤其困难。”李杰说。
  这首先对剧本提出了要求,故事要引人入胜,在台上要立得住。古装戏那种帝王将相的传奇离老百姓的生活太远,现代戏必须让观众迅速进入到舞台情境中去,和人物建立某种情感联系,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观众被人物命运的曲折性所吸引,进而接受梆子声腔这种响彻云霄、慷慨悲歌式的表达。
  其次对演员提出了要求。像传统戏的经典唱段一样,现代戏也要有让观众记得住的核心唱段。比如《密云十姐妹》开头穆桂英的这段唱,以老腔老调开场,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觉得“这虽然是出现代戏,但上来就是老梆子的味道”,能坐下来继续看戏。

王洪玲带着演员前往密云,探望剧中王秀兰的原型王建华(中)老人,向老人讲述剧目创排的情况。

  现代戏创作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复制,还需要守正创新。“不能丢掉河北梆子的优势,要在此基础上创新。剧种要表现现代生活就要有现代气息、现代声音。”李石条说。以前传统戏写才子佳人的老过门在《密云十姐妹》里几乎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引奏、间奏,大都使用现代器乐渲染气氛。
  搬迁时,女演员有几句伴唱:“这里的山果味甜美,这里的小米分外香……”李石条把唱腔设计成民歌的感觉,他发现观众在这处鼓掌了,表示认可,说明当今观众的包容性在增强。
  尽管难度很高,几位创作者与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合作一直没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发现这个剧团在团长带领下,演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棵菜”的传承精神很可贵。
  经过多年培养,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推出了一大批青年人才。这次饰演密云十姐妹的演员大多20多岁,演出经验丰富。
  “我2021年进入剧团,在王洪玲团长及其他老师指导下,先后参演了《对花枪》《秦英征西》《春秋笔》等经典剧目。”演员马曌说,这次他在《密云十姐妹》中饰演王秀兰的儿子。“团长一直鞭策我们,平时好好练功,抓住机会上台锻炼。她了解每位演员的特点,天天琢磨的也是哪个演员适合排什么戏。现在,我们团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拿手戏。”马曌说。
  “累,但是值”
  “我曾经是女子修建队的一员,看你们的戏太亲切了。搬迁的场景仿佛又出现在我眼前,这出戏我看了9遍。”“16岁小姑娘都积极上一线,证明中国的妇女能顶半边天。”“通过这个戏我才了解密云水库的历史,以后去密云旅游肯定会小心翼翼呵护那里的环境,不辜负父辈的付出。”……
  《密云十姐妹》自今年1月首演以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有的铁杆戏迷看了十几遍,还有外地戏迷自发包车赶到北京追戏。“六七月最忙,有时一天能演两场。往往头一天晚上刚演完,第二天又要出发到郊区演出。”演员吴雪洁说。她在剧中扮演十姐妹中最小的妹妹小玲。“这种忙碌的感觉就像剧中秀兰姐说的,‘累,但又不觉得累,觉得值’。”她说。
  《密云十姐妹》也收获了专家的好评。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密云十姐妹》讲述了60余年间王秀兰建设水库、保护水库的坚守,透过一泓清水描摹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谱写出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生命交响曲。
  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评价,《密云十姐妹》是一出精彩的现代题材戏,同时也是一出剧种特色鲜明的戏。北京人对密云水库的建造者、维护者感念至深、代代不忘。报恩应知披荆泪,吃水不忘挖井人,《密云十姐妹》恰好表达了人民群众这份真挚、美好、热烈的愿望。

《密云十姐妹》剧照

  “我们会一直演下去,不管身处什么样的演出环境,都会以密云十姐妹的精神激励自己,以戏曲人‘一棵菜’的精神表演每一段唱腔和动作,这也是一直以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追求。”王洪玲说。
  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密云十姐妹》的成功演出,让王洪玲更加坚定了对河北梆子现代戏的开掘。在她看来,虽然现代戏没有古代戏那样华丽的服饰、闪亮的形象以及全套程式动作,但反映时代风貌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戏曲人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年轻观众通过现代戏喜欢上河北梆子,对剧团、剧种都是利好。不仅戏曲从业者需要传承,戏迷也要传承,否则观众就断层了。”王洪玲说,今后,剧团将通过戏曲进校园、创排现代戏和小剧场剧目等方式吸引年轻观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版图片由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提供

演出结束,观众涌到台前记录这一难忘时刻。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