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创新不断被验证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10-10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在辽宁沈阳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46个杂技魔术节目和8部杂技剧充分展示了杂技艺术的无穷魅力。
  “40多年来,全国杂技展演每届都有剧(节)目推陈出新。”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杂技团原团长俞亦纲认为,“是多元创作理念的碰撞推动了中国杂技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本次展演期间,业内专家、学者与多家杂技艺术院团负责同志再次会聚一堂,围绕中国杂技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表现形式多元创新
  近年来在国内舞台大放异彩的杂技剧,将杂技艺术作为灵魂,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精华,用故事情节串起多种形式的杂技技艺,开创了一条融合文化底蕴与审美特色的创新路径。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在题为《用杂技讲故事成就杂技剧》的发言中谈道:“今天的杂技不但重技巧、有情节,还能完整地表达一个故事,这是杂技发展的一个大飞跃。”
  20年前,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问世,让中国杂技剧迈入从传统的技巧型杂技向一个崭新演艺业态的变迁之路,为中国杂技打开了现代转型的大门,有力推动了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20年来,杂技剧创作从神话题材、历史题材到革命题材,再到工业题材、现实题材,实现了一次次跨越和突破,艺术形式的融合与新兴科技的赋能也使得杂技剧目的舞台呈现实现了一步步创新。
  此次展演剧目中,《天山雪》通过虚幻引擎软件、动作捕捉技术、虚拟拍摄等前沿多媒体制作技术,营造出多种跨时空氛围;《凤凰说》通过移动天梯、大树和蜘蛛洞等多层次、多空间的景片和多媒体影像配合,形成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效果;《英雄虎胆》通过结合科技手段,使道具具备颠簸倾斜、旋转动态功能,为演员施展高难技巧提供多层次空间。“成功运用科技之力更能让杂技剧的情境和氛围相得益彰,为杂技艺术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中国杂技团原团长张红说。
  “当然,杂技剧在内容和舞台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杂技节目类型、杂技技巧和杂技表演形式等的创新发展。”俞亦纲说,“剧”与“技”在创新的同时也要巧妙融合,不能因为创作杂技剧就降低杂技技巧的标准,减少杂技节目的类型,忽略杂技表演形式的创新发展。
  文化内涵深度呈现
  近年来,我国杂技艺术工作者坚守杂技艺术本体,积极吸收相关艺术门类创作演出的成功经验,运用最新舞台技术手段,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
  《天鹅》散发出东方浪漫美,《天山雪》展现出中国边塞美,《山水国潮》勾勒出中国神韵美,还有《战上海》《铁道英雄》《先声》传递出革命者的壮烈美……这些优秀作品在色彩造型、韵律节奏、舞台呈现等方面进一步生动阐释了中国美。《天鹅》作为2024年度“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将创作视角转向杂技人,在剧情设置上结合吴正丹、魏葆华个人成长经历讲述了“肩上芭蕾”从无到有的过程,让人物的成长贯穿全剧,为今后杂技剧的选材和叙事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山东省杂技团党总支书记、团长孙文艳说:“越来越多的杂技创作者开始明确杂技艺术的发展道路,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国潮美学作品。”《山水国潮》的诞生,就是杂技艺术创作从摸索升级发展到对市场需求和文化导向主动定位的必然结果。
  杂技剧在不断发展创新中,对红色题材的深度挖掘实现了创作的新突破,《渡江侦察记》《战上海》《铁道英雄》等作品,让中国杂技在创新风格、阐释思想、书写中国故事、开拓时代审美等方面迈向新的高度。作为此次展演的开幕演出,《先声》更是用杂技语汇艺术地再现了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东北人民救亡图存、浴血奋战,发出誓死抗战“先声”的恢宏历史场景,其中舞狮、高跷、腾空飞杠、爬杆、车技、网吊、钻圈等30余个杂技与魔术技巧,实现了杂技技术和剧情延展的巧妙融合。
  营销手段赋能市场
  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重庆杂技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国际马戏城总经理陈涛说,一部好的作品,还需要做到对作品上座率和票房的保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庆杂技艺术团打造了《一双绣花鞋》,并在创排初期就开展了阶段性宣传预热,率先实现票务预售。陈涛表示,寻找主旋律作品与市场的结合点,需要有代表性作品作为“金字招牌”,打造品牌影响力,形成客户黏性,为后期运营工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宁说:“中国杂技不乏好作品、好技术,关键是如何转化好产品、如何塑造好品牌。”以沈阳杂技团为例,近年来,不仅注册了“狮子滚绣球”形象商标,推动“天幻”系列杂技剧在30个国家和地区商业演出2600余场,还策划了与国外演出商合作制作、以销定产的创意方案。
  锚定杂技灵活性强、长短皆宜、适应性广等特点,重庆国际马戏城打造了杂技秀《极限快乐》,通过裸眼3D等技术将轻轨穿楼、长江索道等重庆特色景观搬上舞台。演出填补了重庆中心城区驻场演出的空白,推出5年来,接待观众超150万人次,票房达上亿元。
  当前,中国杂技艺术的融合创新,让中国杂技在全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占据了一席之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专委会秘书长尹力表示,未来,杂技艺术工作者将继续推动这项舞台艺术在传承中高扬思想解放的新风帆,推进守正创新的自觉性,把牢杂技本体层次的高级度,为杂技文化创造时代新空间勇毅前行。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