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巡演让老外感受“中国审美”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4-02   

  “这次北美巡演,让外国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审美’。我们发现,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艺术没有国界,中国的国粹完全可以被西方的观众所欣赏!”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高兴地向记者介绍道。3月5日—3月22日,受美国范德堡大学、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孔子学院、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学孔子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孔子学院的联合邀请,中山大学岭南京剧社在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生、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的带领下,到美国、墨西哥两国巡演,并与当地歌剧专业师生进行交流,对比欧洲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差异与共性,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岭南京剧社北美巡演剧照

  京剧巡演,让外国观众感受“中国审美”

  岭南京剧社的演员主要由中山大学喜爱京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此次巡演的剧目主要有《天女散花》、《春闺梦》、《红娘》、《惊变》、《游湖》等经典选段,巡演场地也突破了传统窠臼,除了专业剧院以外,还有大学演讲厅、国立图书馆、博物馆等当地知名的文化机构。演出场场爆满,不仅座无虚席,连过道、门廊,包括舞台两边都挤满了观众。

  岭南京剧社现任社长、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微电子专业本科学生殷雪歌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在巡演之前,大家曾担心过“会不会因为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京剧无法引起外国观众共鸣”的问题,但是后来看到观众的热情反应,大家才放下心来。 其实,此次在剧目的选择上也费了不少心思,一是选择经典剧目经典选段,二是要能够让外国观众容易理解,三是选择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的题材,比如爱情故事,即使观众听不懂,但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观众们也能够知道台上的一男一女互生了情愫。为了帮助外国观众理解,中山大学中文系学生陈熙都会先向现场观众用英语介绍剧情梗概和京剧表演的艺术特点,所以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这不仅仅是观看演出而已,也是一次近距离的了解中国国粹艺术的机会。

  当巡演到墨西哥时,康保成教授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从美国到墨西哥,走了这几站以后,我们觉得虽然语言上会有问题,但是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而岭南京剧社此次北美之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外国观众感受到‘中国审美’。”

  中国戏曲VS欧洲歌剧:一个写意 一个写实

  岭南京剧社的同学们还和范德堡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们进行了“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的比较交流。中山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博士齐腾总结说:“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既有共性,也有很大差异性,共性就是都有‘唱’的环节,差异性是:欧洲歌剧在唱腔上不讲个人风格,无论是哪个演员演这个角色,出来都是一样的效果;而中国京剧则很讲究演员的个人特点,所以会有程派、梅派;欧洲歌剧的化妆非常写实,而中国戏曲的化妆就像戴了一个面具一样;从肢体语言上讲,欧洲歌剧的表演是追求真实,而中国戏曲是追求写意,通过虚拟的表演来传递人物的情态和故事的发展。”

  齐腾的总结得到康老师的肯定,他说:“从翻译上看,京剧翻译为‘Beijing Opera’,‘Opera’在英文中是歌剧的意思,与京剧其实不完全对应。西方的歌剧演员以唱为主,而我们不仅仅是唱,还有手、眼、身、法、步,所以这两种艺术在风格上的差异是存在的,但是没有高低之分,艺术是平等的。”

  踊跃提问,外国学生也关心中国“非遗”保护

  除了演出以外,康保成教授还在美国范德堡大学应邀作主题讲座,题目是《中国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介绍中国传统戏剧的保护问题和生存现状。当范德堡大学的学生听到“中国进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剧种就有五个:昆曲、京剧、粤剧、藏剧和皮影戏”时,他们很感兴趣,提问踊跃。让康保成教授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是:当一个学生听到中国有200多个剧种时,他马上提问:“有没有一个演员会唱所有的剧种?”康保成回答说:“可能没有,因为在中国200多个剧种里面,有一些小剧种,只在某个地方小范围的流行,而且剧种之间差异也很大,所以要全会唱不太可能。”

  还有同学提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原封不动地保存,还是让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康保成教授当时回答了四个字:“活态传承”。他说:“我们要传承,但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举例说明,比如说梅兰芳吸取戏剧的元素,创造了梅派;1931年程砚秋自费考察欧洲歌剧,也是为了求变,吸取别人长处,他回来后创立了程派,在唱腔发音上与西方歌剧最为相像,也最为好听;还有前几年引起很大轰动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白先勇先生的积极推动之下,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康保成还介绍道,中国很多小剧种都有自己的绝活,比如西秦戏有个绝活就是:老生坐在一个四条腿的椅子上,可以只让一条椅腿着地,然后一边转椅子一边演唱。康保成教授指出,如果只有这一种绝活,很难逃脱日渐式微的命运,所以应该在原来的绝活上结合时代再发展、再创新。

        岭南京剧社在美国范德堡大学和当地歌剧专业的学生交流两种艺术的化妆技巧,当地学生很好奇,亲身体验。

  对话康保成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非遗”传承离不开对文化的自信

  岭南京剧社和其他京剧社的最大不同就是,其背后有一支强大的学术团队的支持——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所以此次北美之行既是演出,也是保护“非遗”的学术交流。那么此次北美之行带回了哪些宝贵经验?羊城晚报记者就此话题和康保成教授进行了对话。

  羊城晚报:此次北美之行,您也了解了当地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做法。

  康保成:墨西哥有一种传统表演形式,就是由几个艺术家或十几个艺术家组成一个表演团体,在各种场合进行表演,当地人对这种艺术形式非常了解和支持,艺术家也没有高高在上,所以这种表演形式到现在还存活得很好。还有美国的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市,歌剧院运营30%靠门票收入,剩下70%则由市政府、州政府和个人捐赠支持;而在中国,每个省只有少数几个专业剧团,剩下的全都推向市场,这对一些小剧种就不太有利,纳什维尔的模式值得我们思考。

  羊城晚报:美国的剧院都没有演员,其经营者只负责经营剧院,有演出了就从全国各地召集演员过来,根据演出场次支付报酬?

  康保成:是的,美国的剧院只负责运营剧院,没有固定的演员。他们的运营模式也许对个人来说更自由、有更多机会,但演戏曲则更强调默契和配合,需要固定的班子。

  羊城晚报:最近余秋雨提出一个“自然淘汰论”引起许多人的争议,中国有200多个剧种,是否所有剧种都有必要去保护?

  康保成:我个人认为,文化也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规律,但我们每个人都有传统文化的血液,200多个剧种听起来很多,但是分散到13多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不算多,我们还是要尽力延缓每个剧种濒危的命运。但如果有朝一日,一个剧种消失了,我们也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羊城晚报:除了政府支持外,剧种自身是否也应该努力发展?

  康保成:是的,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绝活”,如川剧里的变脸、吐火、耍牙。但如果不继续创造新的绝活,就等于失去了造血功能。政府的支持能提高演员的待遇,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剧种本身也必须有造血功能,产生出新的绝活、新的剧目、新的特色。

  羊城晚报:这次巡演,对中国戏曲的“非遗”保护有直接影响吗?

  康保成:应该说有。剧社的指导老师秦彧,演员吴荻、周详,还有其他演员都是年轻人,通过这次国际交流,加强了文化自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对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我们的同学获得了交流的机会以后,对戏曲的兴趣逐步提高,共同的兴趣能把不同专业的学生联系到一起,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而这种模式,在其他的综合类大学里也可以开展。羊城晚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