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不懈培养观众 歌剧演出渐成期待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9-26
10月9日至31日,北京国际音乐节又将如约而至。这次,将有两部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在中国首演。在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的眼里,只有不断引进和制作中国观众没有机会看到的西方歌剧经典,才能尽快地推动我国歌剧演出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中国观众对歌剧的鉴赏能力。
已经创建17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在推广精品歌剧上一直不遗余力。从2000年第三届首次制作法国抒情歌剧《少年维特的烦恼》并引进意大利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到去年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联合制作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14年里,北京国际音乐节制作和引进了18台西方精品歌剧的演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歌剧演出的发展。在第1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将有两部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在中国首演。在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的眼里,只有不断引进和制作中国观众没有机会看到的西方歌剧经典,才能尽快地推动我国歌剧演出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中国观众对歌剧的鉴赏能力。
14年来,18台歌剧首演开阔观众视野
记得2000年《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托斯卡》演出时,大多数中国观众对这两部歌剧从来没有完整看过,仅仅了解两部歌剧中的咏叹调《奇妙的和谐》、《星光灿烂》、《为艺术,为爱情》和《春风你唤醒了我》。余隆认为:“光了解咏叹调并不能真正了解歌剧。歌剧是音乐、戏剧、舞美等的综合艺术,只有现场感受戏剧的魅力和音乐在戏剧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了解歌剧。而向中国观众推广歌剧,必须要有高水准的演出团体和制作,否则就是对普通观众的一种误导。”于是,他首先请来歌剧指挥大师内罗·桑蒂和享誉国际的维罗纳歌剧院演出《托斯卡》,同时邀请中外名家制作和演出《少年维特的烦恼》,两部歌剧的演出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从2000年开始,18台歌剧陆续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进行中国首演。有完整歌剧版,也有音乐会版歌剧;有引进的国际一流歌剧院的演出,也有自己制作的作品演出,更有音乐节与国外艺术机构和歌剧院联合制作的作品。这些歌剧的制作与国际歌剧演出潮流同步,开阔了中国观众的眼界,提高了观众的鉴赏能力。
今年两部歌剧依然是西方经典
今年的音乐节将于10月9日至31日举办,将有两部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在中国首演。余隆告诉记者:“歌剧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么多年来值得骄傲的一个事情。我个人认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制作是无与伦比的。这指的并不是量,而是质。去年瓦格纳的《帕西法尔》至今余音绕梁。欧洲的评论是‘这部歌剧甚至比萨尔茨堡的首演还要精彩’,从中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从歌剧制作到乐团演奏都达到了何种水准。我对中国爱乐去年瓦格纳歌剧的表现深感自豪,他们的表演经典到了极致。而今年两部歌剧,一部是10月19日和20日上演的理查·施特劳斯的二人歌剧《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我们去年做的瓦格纳,今年的《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是理查非常经典的歌剧,在世界各地也很少演出,能够让它在中国首演,我觉得很重要。这部歌剧制作和舞台演出都来自莱比锡歌剧院,与去年的瓦格纳类似,台上是国际化的阵容,台下是中国爱乐乐团。我希望爱乐乐团能够保持去年的辉煌,带给大家惊喜。另一部歌剧《艾莱克特拉》是第一部音乐会版的歌剧。这部歌剧首演的频率在世界范围也不常见,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们在两年前就开始定演员,它是一个巨大的经典,我个人非常欣赏。”一部是莱比锡歌剧院原汁原味的歌剧,由中国爱乐乐团担任伴奏。另一部是在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执棒下,世界最著名的歌唱家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将再一次让观众感受歌剧的精美与厚重,体验高水准歌剧的无穷魅力。
北京国际音乐节以把西方经典歌剧在中国首演为己任,对于北京观众开阔眼界,对于北京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对于观众文化素质和鉴赏力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文化盛事也会对提升北京的文化形象起到推动作用。
相关链接
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中国首演的几个难忘瞬间
14年的歌剧观众培养,使得歌剧演出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观众的一种期待。而十几年前,外国经典歌剧在中国首演的几个瞬间是让很多人绝对难忘的。
在200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邀请了莫斯科海利根歌剧院演出现代歌剧《璐璐》。这部歌剧背离了古典歌剧的游戏规则,没有完整的旋律,没有咏叹调,相对抽象的故事和概念化的背景,对于初次接触它的中国观众来说接受起来相当艰难。于是,剧院里出现奇特的现象,互相攀比谁能在歌剧进行中不退场,结果果真有很多观众看完了这部奇特的歌剧,成为第一批接受现代歌剧的“英雄”。
在2005年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由菲利普·奥古因指挥,纽伦堡爱乐乐团与纽伦堡国家剧院联合演出的《指环》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瓦格纳歌剧的乐迷。整个演出长达15个小时,分四天演完,演职人员近800位。有业内人士评价称,“未来10年内很难再有机会看到。”第一次欣赏这样的鸿篇巨制,中国观众能否坚持连续观看四场歌剧,这在当时确实是个问题。没想到,众多观众坚持看完四天的演出,纽伦堡歌剧院和艺术家们的演出让中国观众折服。
在2008年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德意志歌剧院演出的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首次登上中国歌剧舞台,与意大利歌剧不同风格的德奥歌剧是否同样能够得到北京观众的认同和喜爱,是对中国歌剧舞台演出市场趋势的又一次探索。而高水准的演出,一下就迷住了北京观众。剧中,演员们穿的是奢华考究的欧洲传统服饰,座椅、布景却现代感十足。舞台时而魔幻而炫目,时而通透而幽蓝,舞者像萤火虫一样诡异登场。“我们希望能给中国歌剧一些启示。”德意志歌剧院院长克里斯坦·哈姆斯女士说。那次来到北京的人数和道具,足够在德国上演17场歌剧。
最激动人心的要属去年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及马德里皇家歌剧院联合全新制作的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该剧以向瓦格纳致敬为题,由迈克尔·舒尔茨指导该剧的全新版制作。这部歌剧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国际一线或准一线的瓦格纳唱将。古斯塔夫·库恩执棒下的中国爱乐乐团同样有着精彩的表现。在长达近6个小时的演出中,超过70%的观众坚持到了全剧结束。
北京国际音乐节在音乐制作上不计成本地付出为歌剧的质量提供了保证。《帕西法尔》的演出,可以说是国内歌剧演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些瞬间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演出中已经久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也标志着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促进中国歌剧事业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北京青年报
已经创建17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在推广精品歌剧上一直不遗余力。从2000年第三届首次制作法国抒情歌剧《少年维特的烦恼》并引进意大利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到去年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联合制作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14年里,北京国际音乐节制作和引进了18台西方精品歌剧的演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歌剧演出的发展。在第1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将有两部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在中国首演。在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的眼里,只有不断引进和制作中国观众没有机会看到的西方歌剧经典,才能尽快地推动我国歌剧演出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中国观众对歌剧的鉴赏能力。
14年来,18台歌剧首演开阔观众视野
记得2000年《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托斯卡》演出时,大多数中国观众对这两部歌剧从来没有完整看过,仅仅了解两部歌剧中的咏叹调《奇妙的和谐》、《星光灿烂》、《为艺术,为爱情》和《春风你唤醒了我》。余隆认为:“光了解咏叹调并不能真正了解歌剧。歌剧是音乐、戏剧、舞美等的综合艺术,只有现场感受戏剧的魅力和音乐在戏剧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了解歌剧。而向中国观众推广歌剧,必须要有高水准的演出团体和制作,否则就是对普通观众的一种误导。”于是,他首先请来歌剧指挥大师内罗·桑蒂和享誉国际的维罗纳歌剧院演出《托斯卡》,同时邀请中外名家制作和演出《少年维特的烦恼》,两部歌剧的演出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从2000年开始,18台歌剧陆续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进行中国首演。有完整歌剧版,也有音乐会版歌剧;有引进的国际一流歌剧院的演出,也有自己制作的作品演出,更有音乐节与国外艺术机构和歌剧院联合制作的作品。这些歌剧的制作与国际歌剧演出潮流同步,开阔了中国观众的眼界,提高了观众的鉴赏能力。
今年两部歌剧依然是西方经典
今年的音乐节将于10月9日至31日举办,将有两部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在中国首演。余隆告诉记者:“歌剧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么多年来值得骄傲的一个事情。我个人认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制作是无与伦比的。这指的并不是量,而是质。去年瓦格纳的《帕西法尔》至今余音绕梁。欧洲的评论是‘这部歌剧甚至比萨尔茨堡的首演还要精彩’,从中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从歌剧制作到乐团演奏都达到了何种水准。我对中国爱乐去年瓦格纳歌剧的表现深感自豪,他们的表演经典到了极致。而今年两部歌剧,一部是10月19日和20日上演的理查·施特劳斯的二人歌剧《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我们去年做的瓦格纳,今年的《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是理查非常经典的歌剧,在世界各地也很少演出,能够让它在中国首演,我觉得很重要。这部歌剧制作和舞台演出都来自莱比锡歌剧院,与去年的瓦格纳类似,台上是国际化的阵容,台下是中国爱乐乐团。我希望爱乐乐团能够保持去年的辉煌,带给大家惊喜。另一部歌剧《艾莱克特拉》是第一部音乐会版的歌剧。这部歌剧首演的频率在世界范围也不常见,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们在两年前就开始定演员,它是一个巨大的经典,我个人非常欣赏。”一部是莱比锡歌剧院原汁原味的歌剧,由中国爱乐乐团担任伴奏。另一部是在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执棒下,世界最著名的歌唱家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将再一次让观众感受歌剧的精美与厚重,体验高水准歌剧的无穷魅力。
北京国际音乐节以把西方经典歌剧在中国首演为己任,对于北京观众开阔眼界,对于北京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对于观众文化素质和鉴赏力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文化盛事也会对提升北京的文化形象起到推动作用。
相关链接
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中国首演的几个难忘瞬间
14年的歌剧观众培养,使得歌剧演出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观众的一种期待。而十几年前,外国经典歌剧在中国首演的几个瞬间是让很多人绝对难忘的。
在200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邀请了莫斯科海利根歌剧院演出现代歌剧《璐璐》。这部歌剧背离了古典歌剧的游戏规则,没有完整的旋律,没有咏叹调,相对抽象的故事和概念化的背景,对于初次接触它的中国观众来说接受起来相当艰难。于是,剧院里出现奇特的现象,互相攀比谁能在歌剧进行中不退场,结果果真有很多观众看完了这部奇特的歌剧,成为第一批接受现代歌剧的“英雄”。
在2005年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由菲利普·奥古因指挥,纽伦堡爱乐乐团与纽伦堡国家剧院联合演出的《指环》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瓦格纳歌剧的乐迷。整个演出长达15个小时,分四天演完,演职人员近800位。有业内人士评价称,“未来10年内很难再有机会看到。”第一次欣赏这样的鸿篇巨制,中国观众能否坚持连续观看四场歌剧,这在当时确实是个问题。没想到,众多观众坚持看完四天的演出,纽伦堡歌剧院和艺术家们的演出让中国观众折服。
在2008年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德意志歌剧院演出的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首次登上中国歌剧舞台,与意大利歌剧不同风格的德奥歌剧是否同样能够得到北京观众的认同和喜爱,是对中国歌剧舞台演出市场趋势的又一次探索。而高水准的演出,一下就迷住了北京观众。剧中,演员们穿的是奢华考究的欧洲传统服饰,座椅、布景却现代感十足。舞台时而魔幻而炫目,时而通透而幽蓝,舞者像萤火虫一样诡异登场。“我们希望能给中国歌剧一些启示。”德意志歌剧院院长克里斯坦·哈姆斯女士说。那次来到北京的人数和道具,足够在德国上演17场歌剧。
最激动人心的要属去年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及马德里皇家歌剧院联合全新制作的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该剧以向瓦格纳致敬为题,由迈克尔·舒尔茨指导该剧的全新版制作。这部歌剧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国际一线或准一线的瓦格纳唱将。古斯塔夫·库恩执棒下的中国爱乐乐团同样有着精彩的表现。在长达近6个小时的演出中,超过70%的观众坚持到了全剧结束。
北京国际音乐节在音乐制作上不计成本地付出为歌剧的质量提供了保证。《帕西法尔》的演出,可以说是国内歌剧演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些瞬间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演出中已经久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也标志着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促进中国歌剧事业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