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堂》对位《茶馆》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2-12   

《食堂》剧照 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摄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茶馆》,昨晚有了全新的“被致敬”版本——一部由39岁的作者苑彬编剧的大工业背景话剧《食堂》,以没有人艺明星的中年一代阵容在首都剧场“逆袭”京味儿。这部之前让人期待值并不高的人艺开年原创大戏,严格承袭“《茶馆》体”,但又没有亦步亦趋。一部《茶馆》,老舍先生“葬送”了三个时代;而一部《食堂》,苑彬以各种方式追赶着中国这趟高速列车,回望了这段冲刺期留下的精神投射,有焦虑、有荒诞,亦有期许。
  后《茶馆》时代,有李龙云的《小井胡同》、有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院外有过士行的《厕所》,体制外还有黄盈的《卤煮》和《枣树》传承京味儿衣钵,但《食堂》无疑是“《茶馆》体”最好的继承者。依旧是编年体的结构,不乏“小花脸”行当的串场,一个空间里有主有客,往来中有人情有义气,有人先知先觉,更要有顽固保守派,有人被抓,就有人靠敢想致富,不仅最后一幕有几个老头的点题段落,就连“灰大褂”这样的过场人物都有隔空呼应者……熟悉《茶馆》的人一一对位也是一乐。
  剧中演员的名字或许并不如雷贯耳,翻开人艺的说明书,王长立、张万昆、张福元、尹伟、兰法庆等人名字处处可见,他们是人艺常常被忽略的中年一代,却又是舞台齐整最不可或缺的砝码。剧中几十个人物带着自己的过去与憧憬既独立叙事又编织成网,他们是最普通的民众,但不悲观、懂忍耐又不惜力,于是他们无论异想天开、口若悬河,抑或占便宜、小算计,都有可爱之处。
  中戏研究生毕业的苑彬,并非院团体制内的职业编剧,但地道的北京人以及石景山区委宣传部的工作背景,让他对京西大工业区的食堂气息和语言味道了然于胸。此前已经在“大戏节”、“青戏节”和“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中小有名气的他,对于作品登上人艺舞台也有着小小的“虚荣心”。看到自己的作品5年后终立于首都剧场,苑彬依旧平静,一如剧中对京味儿语言的叠加与戏剧命题的把控,以及对于喇叭裤、蛤蟆镜、迪斯科时髦乱相背后思潮碰撞的冷眼旁观。或许剧中人物脉络还不够清晰,角色塑造也不够精道,对于国民性的批判与《茶馆》尚有距离,但这部致敬《茶馆》的《食堂》已足够让人吃到饱。
    来源:北京青年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