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少年少年》观照留守儿童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7-16   

《少年少年》剧照

    本报讯  (实习记者罗群)7月8日,由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主办,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协办的2015年“民工剧场”话剧《少年少年》在北京演出。400余名在京务工人员受邀到场观看。
    贵州大山深处,留守少年春晓、春林在贫困中努力,等待生活的希望;喧嚣都市中,衣食无忧的城市少年曙光和父母“剑拔弩张”,哭着喊着要去南极。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曙光来到乡村与留守少年成了朋友,一系列让人捧腹也催人泪下的故事就此展开。
    话剧《少年少年》的主创团队大部分由北戏影视表演系的师生构成,创作一部表现少年生活作品的主意,最早是北戏影视表演系副主任张怡提出来的。“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现在的‘90后’‘00后’不能吃苦,有很多缺点,比他们的上一代差很多。我对此非常反对,这些孩子有很多优点,我希望通过艺术作品能真实表现他们的生活状态,也鼓励他们变得越来越好,孩子的未来就是社会的希望。”张怡说。
    《少年少年》的创作充分发挥演员的主动性,编剧方雨舒提出了城市少年与留守儿童这对主体矛盾,并把全剧的基调确定为用温暖和爱观照少年生活,以呼唤爱的回归为主题,具体的故事细节和台词则由参演的学生演员在老师的带领和训练下自行摸索,最后由编剧把关。青年教师、该剧导演之一杨建华带着学生们找资料、塑人物、磨剧情,学生们的兴趣日渐向留守儿童一边倾斜,《少年少年》的故事也日渐有了模样。
    然而北戏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城市,并没接触过留守儿童。于是,今年1月底,北戏影视表演系师生决定到贵州大山深处看一看。
    刘洪涛、李梦雪、方雨舒、杨建华4位教师带领着学生演员吴春晓、王璐、陈灵灵、王曙光远赴贵州贵阳花溪区高坡乡云顶村,在那里见到了许多留守儿童,与他们同吃、同住,师生们跟随一个孩子第一次体会了翻山越岭近3小时背回一捆柴的辛苦。贵州之行触动了师生们的心,“参加了采风的学生,明显在台上更投入、更真诚。”杨建华说。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了解了《少年少年》的主题和创作过程,与北戏的合作意向一拍即合。西城区第一文化馆馆长郑昕说:“我们的‘民工剧场’启动于2005年,目的就是履行文化馆为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基本责任,《少年少年》这部戏非常适合给在京务工的外地朋友看,不仅缓解他们的疲劳和压力,更意在提醒他们多在精神上关心远在老家的孩子。”郑昕表示,学校创作的作品往往更看重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少年少年》之后,西城区第一文化馆还打算与北戏继续合作。
    当晚演出结束,记者“拦截”住一位来自河南的不愿具名的女士,看到她眼圈红红,记者打算放弃采访,但这位女士淡淡地说了句话,像是在自言自语:“我想周末买张火车票,回家看看孩子。”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