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过去了,这场景依旧在脑海中”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12-04
演出结束后,《白毛女》剧组演员和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本报记者 陈 曦 摄
“这应该是杭州剧院今年最火爆的一场演出了。一说起《白毛女》,大家都赶来看。两层楼的剧院,一个空位都找不出来。”杭州剧院工作人员对记者说。12月1日,歌剧《白毛女》巡演至浙江杭州,当地市民买票看戏的火爆场面,仿佛重现了《白毛女》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演出的轰动场景。大年三十,风雪中,贫农杨白劳躲账回家,盼望与独生女喜儿过团圆年。正当父女俩其乐融融之时,地主黄世仁的管家穆仁智突然上门……
“爷爷,那时候过年真有这么苦吗?”
“别说话,安静地接着往下看,你就明白了。”
观众席中,这一老一小的对话,述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演到杨白劳被地主逼死的一幕时,6岁的赵雨晗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认认真真看完整出戏后,赵雨晗依依不舍地离开剧场。“一听说《白毛女》到杭州来演出,我们11月15日就在网上订了票。这样的戏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能看到这样的好戏,我们觉得生活在杭州很幸福。”雨晗妈妈说。
杭州观众印象最深的是1950年首映的电影版《白毛女》。一向很少进剧院看戏的裘祖强从报纸上看到《白毛女》演出的消息,便买票带着老伴过来重温《白毛女》。“我今年63岁,还记得小时候看白毛女在庙中用烛台砸黄世仁的场景,50年过去了,这场景依旧在脑海中。”裘祖强说。
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大都看过连环画版的《白毛女》,很多人还收藏有当年的“小人书”。观众张攀回忆道:“连环画是彩色的,画风有革命风格,满头白发的喜儿很可怜,还好最后又变成黑头发,和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结尾挺美满。”
而在很多“80后”观众的回忆里,白毛女是爷爷奶奶讲给他们听的睡前故事。“奶奶说,当年《白毛女》演出时,有个小战士站起来要枪毙‘黄世仁’,今天看来,这个剧依然很动人。”观众张洁丽说。
“有没有票?有没有票?”演出已经开始,剧院门口还有很多人想买票。“‘黄牛’将票卖到了800元,幸亏我买得早,50元就买到票了。”裘祖强说。“开票一周就把第一场票卖空了,第二场的票也很快卖出去七成,我家亲戚找我要票都没有。”杭州剧院负责票房的金先生说。
《白毛女》的票价定在280元、180元、100元和50元四档,比起打着明星名号、动辄几百上千元的演出,“第四代”白毛女以及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班底阵容,让这场《白毛女》的含金量远超票面价值。整场演出100元以下的票不少于50%,这样的惠民票价对普通观众而言,并不会成为压力。“我一个月退休金是2000元,100元左右的票价还能接受,再高就觉得太贵了,希望有更多这样低票价的好戏来杭州演出。”裘祖强说。
从北京赶到杭州观看《白毛女》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到观演的火爆场面时非常激动。“一部作品在70年后依然能重现强劲的艺术生命力和它对观众的吸引力、感染力,是非常了不起的。”仲呈祥说:“我们要珍视《白毛女》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用艺术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境界。”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