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族性的作品最具生命力”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12-10
《白毛女》济南演出剧照。陈 曦 摄
孙丛丛今年是民族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11月6日,由文化部主办的歌剧《白毛女》全国巡演活动在延安启动,之后在太原、石家庄、广州等多地巡演。12月8日晚,该剧来到山东济南,在省会大剧院精彩亮相。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对《白毛女》全体演职人员来济巡演表示欢迎。他说,《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不朽的经典。文化部组织复排歌剧《白毛女》并在全国进行巡演,使这部经典作品更加升华、更加完美,具有新的时代元素,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丰硕成果和重要举措,有利于弘扬经典作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优秀艺术作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作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发展。当前,山东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相信通过《白毛女》在山东的巡演,必将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的落实,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激励我们为奋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唤醒人们的“经典记忆”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当经典的旋律响起,“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故事娓娓展开,观众无不被舞台上的精彩演绎打动。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逼死,喜儿在地主家蒙冤受辱,参加八路的王大春与喜儿山洞重逢……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观众的眼眶一次次湿润,掌声也一次比一次热烈。
当晚,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1800余座位座无虚席,体现了济南观众对歌剧《白毛女》的认可与厚爱。
“白毛女是发生在北方的故事,采用了大量北方民间音乐元素,山东观众接受起来不难。”观众席中,63岁的刘士英曾在文艺宣传队中演过小吕剧、小歌剧,“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电影、芭蕾、歌剧版《白毛女》印象都十分深刻,这么多年过去了,再听到‘老天杀人不眨眼’这些唱段,我还是止不住流下泪来。”
“不管对哪一代人,经典永远都不会过时。《白毛女》在我印象中不像西洋歌剧那样阳春白雪,它有浓厚的现实元素,像我们很多青年观众对过去的生活了解不多,但对于舞台上的表演、演唱,仍没有感到疏离。”观众李菁说。
千锤百炼感动观众
作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后,由延安鲁艺创排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将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巧妙融合,在歌剧中国化的道路上作出了可喜的探索。
舞台上,无论取材自河北民歌《小白菜》的“北风吹”,还是取材自山西民歌《捡麦穗》的“十里风雪”“扎头绳”,都合情合理地与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融合,其广采中国北方民间音乐曲调、吸收戏曲音乐表现手法的创作模式,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经过严格设计、改编的乐队合奏及演员合唱、二重唱等新音乐手段的应用,也体现着剧组对剧目的精雕细琢。
为达到传承经典剧目、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歌剧《白毛女》起用雷佳、蒋宁担任“喜儿”的A、B角;张英席、毋攀担任“大春”的A、B角,先后5次内部合成演出,剧本修改10余稿。年逾九旬的原作者贺敬之、85岁高龄的第二代“白毛女”郭兰英等艺术家,或亲为剧本把关,或亲临现场示范、指导。
“70年前成就的这部歌剧影响深远,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诞生、创作过程是艺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鲜活体现。”在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李云涛看来,无论当年马可、张鲁、刘炽等作曲家走向民间收集音乐元素,还是如今复排过程中主创人员到白毛女原型地的白毛女洞、奶奶庙采风,都体现了创作者对作品千锤百炼的态度。“好作品就是从生活中来,剧中我们虽然捕捉不到某一个具体的人,但又仿佛身边的人物都在其中。”李云涛说。
有民族性才有生命力
舞台上,当演员们唱起“人家的闺女有花戴”“进他家来几个月啊”“我不是仇人是亲人”等唱段,台上唱、台下哼,观众无不陶醉其中。也正是这些唱段的广泛传唱,让“民族歌剧”深入人心。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先河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到延安时期的秧歌剧,再到歌剧《白毛女》及其后的《江姐》、《洪湖赤卫队》……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借鉴西洋音乐创作手法的中国歌剧正不断发展并被人们广泛接受。
“《白毛女》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艺术家在真实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真实的体验,是充满感情之作。其复排值得我们思考为谁创作、如何创作的问题。”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张桂林认为,在艺术元素渐趋多元,甚至创作为名利牵引的当下,歌剧《白毛女》扑下身子为人民抒怀的创作热情,值得文艺界学习。
“一部作品的民族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有民族性的作品最具生命力。”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海鸥表示,歌剧《白毛女》所体现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体察、观照当下的现实手法等,让其具有历史性、艺术性和时代性。
“我以前演过‘北风吹’‘扎头绳’等选段,对这台歌剧有很深的体验和感悟。”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王世慧在家门口看到《白毛女》,十分兴奋。结合自己多年在学校带学生的经历,她坦言,近些年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强调科学性而对民族性缺乏重视的倾向。“我们太强调科学的发声方法,但在严谨性上与老一辈艺术家有不小差距。按这种理念唱同样的歌曲,可能美感上有所升华,但风格不够。”王世慧认为,两者有效圆融,才能培养出民族声乐的优秀传人,创造出更多《白毛女》一样的经典。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