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殉道·缘觉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6-02-02   

话剧《北京法源寺》剧照

    近日,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北京法源寺》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脱胎于李敖的同名历史小说,以法源寺和尚对维新变法人物群像的探究和遐想为引并贯穿全剧,向观众演绎波谲云诡、风雨飘摇的晚清岁月。
    法源寺,唐太宗时建成,时名悯忠寺,意在超度死者、追念先烈。雍正时重修,更名为法源寺,用以传戒授法。故事的开场就在法源古刹之中,寺中和尚与谭嗣同的亡灵参详重要的人生命题:生死、鬼神、僧俗、朝野、家国、忠奸……徐徐拉开全剧的大幕。剧情沿着康有为向光绪阐述政见、维新变法启动、朝廷阻挠变法、谭嗣同等筹谋救驾、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慈禧训政、“戊戌六君子”就义等次第展开,以舞台表演艺术的形式展现维新变法的全过程。
    谭嗣同是这部戏的主角。从他与法源寺和尚探讨命理开始,全剧就笼罩着一种凛然悲壮的气氛。戊戌变法,是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皇帝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良政治制度,以图自强救国。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宣布再度训政,持续103天的变法宣告失败。9月28日,以谭嗣同为代表的“六君子”被押赴菜市口问斩。相较于康有为、梁启超等,谭嗣同的意义不在于是否改革、如何改革,而在于当改革遇挫时怎么办。诚然,对每一个维新人士而言,在改革遇挫时,慷慨就义、从容赴死并不是必然选择和价值导向,有如康、梁一般“留得青山在”自是一种希冀,而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的呐喊更是一种警示,“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谭嗣同在当时求生有望的情形下,弃而不走、拒绝出亡,献身于维新事业,以热血激励后人,令人扼腕、令人激奋!他的殉道有如一颗彗星,纵然陨落,也要划破晦暗的夜空。
    法源寺是全剧缘起缘灭的核心意象,所谓“法海真源”,而谭嗣同是崇信佛教的。梁启超曾言:“真学佛而真能赴以积极精神者,谭嗣同外,殆未易一二见焉。”剧中曾交代谭、梁二人虔诚信佛,并有一段在法源寺中的对话,两人畅谈佛门见解,在“取与舍”“去与留”等问题上阐发见解。此时的谭嗣同早就做好引颈就戮的准备,意图冲决一切网罗;已然勘破生死的流转轮回,证悟缘觉。
    综观该剧,除了厚重的思想底色之外,精湛的舞台表演、巧妙的舞台设计都值得称赞。例如,慈禧独坐舞台中央,大段落、一字不差还原《曾纪泽日记》中记载的她极富思辨的问话,尽显戏骨功底;剧中既有酣畅淋漓的高谈阔论、引人深思的佛家偈语,也有诙谐幽默的交谈,“你的颜值的确不高”“你是一个袁大头,是一块钱”等台词,让人忍俊不禁;台上两侧整齐排列的椅子,随着来回的挪动,既可象征对清廷秩序的撼动,也可表达时空的转换,随剧情需要“过去、现在、将来”交替出现;而当配乐《清平调》的旋律响起,虽意境绝美,仍令人有掩面而泣、悲不自胜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感与人性化兼具也是该剧的一大特色。不可否认,历史是复杂多面的,许多场景难被后人所知,许多人的性情难为后人所晓。该剧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寻得了恰到好处的平衡,既探求历史真相,又观照个体人物。如对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地点、《狱中题壁》的真伪等都做了交代。同时,全剧既有荡气回肠、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也有情意绵绵、柔情遥思的儿女情长;剧中对慈禧、袁世凯等人也给予了人性化的自我诠释的机会,虽难免洗白之嫌,然而瑕不掩瑜。
    “庙堂高耸,人间戏场”,话剧《北京法源寺》无愧是一部大戏。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