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投足皆见功力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6-07-14   

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剧照

    《榴花不开盼哥回》是个好戏,甚至可以说难得一见。编剧王晓马为剧种写戏,为特定的事件写戏,更为演员写戏。举手投足之间,均可见他的功力。
    这是一个不容易驾驭的戏,面对的是少数民族题材,一个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事件。剧作家将战争场面、氛围当做背景,将重点落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回族女人和一个汉族男人身上,既表现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又颂扬了他们的品质。
    我认为,剧本所体现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表现回族儿女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在大敌当前、事关国家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回族儿女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和各族儿女一起,拿起武器,共同抵抗敌人,这是民族大义使然。
    戏的重心是沙玉凤的“一诺千金”,沙玉凤正直、善良、宽容、诚实、守信,这也是戏剧要着重表现的另一个点。她接受受伤的黎生栓,最初是大队长交给的任务,当她发现黎生栓是“国军”时,大队长的一席话让她眼前一亮:“不管什么人,只要打鬼子,都是中国魂。”于是她细心呵护、精心照料,当敌军搜人时,她挺身相救。由于“国军”撤退,黎生栓一时又找不到归宿,相处之中,他对她产生了爱意,最终当他们抬手拉钩时,“我等你”这一诺永远定在了沙玉凤的心上,当然也定在了黎生栓的心上。
    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又是一种时代文化,还是一种做人标准。戏中的沙玉凤就是这样,黎生栓走后,她一等就是40年,始终不改初衷。她的众多姐妹一个个成家了,村子里的男婚女嫁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但她独守凄凉,心如磐石。这是人格力量使然。
    前面说过,这种戏不好写,是因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接下来的就是两个人的故事(或者说重点写一个人的故事),人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事件也平常得不能再平常,要把人物的情感写透,心理活动开掘充分,就必须有结构的技巧。这个戏从上世纪40年代写到50年代、60年代,再到改革开放,时间跨度大,极难把握,既要展现回族儿女的贡献,又要写民族团结和统一战线;既要有事件的铺陈,又要有歌有舞,给人带来视觉的冲击;既要有人物近景的特写,又要有群像的勾勒,处理这些需要高超的智慧,作者都做到了。
    这出戏的结局也出人意料,沙玉凤等来的是一个老态龙钟、伤残满身、失意落魄的黎生栓,跳出了舞台上常见的“落难公子中状元,失意女人结奇缘”的俗套,这有作者的考量。剧本的展现需要演员的努力,主要演员陈晓玲、汪卫国等很好地诠释了剧中人物的人生历程。该剧唱腔优美,民族服装色彩华丽,这些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作者系安徽省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