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狸猫换太子》剧照
“到石景山看戏去”,这已成为时下许多戏迷微信朋友圈的联络语。
“戏聚石景山”是在北京石景山区文委支持下,由区文化馆联合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等多家单位打造的公益文化惠民活动,自2013年12月开展以来,在北京城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人气越来越旺。闻讯而来的观戏者,不仅有石景山区当地人,还有来自海淀、丰台、朝阳、顺义、昌平,甚至天津市、河北省的戏曲爱好者。
“戏聚石景山”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首先因为戏好。北京石景山区文化馆负责人介绍,来馆里“百姓剧场”演出的,既有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的专业演员,也有一些地方票社、社区剧团的业余演员;既有连本大戏,也有折子戏;剧种繁多,包含了京剧、评剧、梆子、越剧和外省市的地方戏。如,今年7月19日,演出的是青衣专场,中国戏曲学院和北方昆曲剧院的优秀青衣演员,演出经典剧目《刘兰芝》、《春闺梦》、《牡丹亭·寻梦》。7月20日,中国戏曲学院的学员上演京剧《南阳关》、《虹霓关》。7月22日,河北省邯郸市艺校的师生们带来了平调落子专场,演出了《端花》、《二进帐》、《扈家庄》。前不久,上演越剧《狸猫换太子》时,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剧场里临时加了4排椅子,仍然有很多观众买不到票、进不了场。为维护秩序,组织者把嗓子都喊哑了。
“戏聚石景山”不仅演戏,还举办讲座,教戏、讲戏,普及戏曲知识。7月26日,国家一级演员、天津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史玉洁讲“京剧老旦艺术的发展及演唱特点”。7月27日,中国戏曲学院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杜鹏,讲“另眼看京剧(之三)”。这些讲座深受欢迎,每次都座无虚席。京剧名家刘长瑜、刘秀荣、朱宝光等都在“戏聚石景山”活动中办过专题讲座。更多的讲座是结合演出的。平调落子专场演出之前,邯郸市艺校的王振平老师先为观众讲解平调剧的起源、板式、行当等基本知识,以及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7月13日,在上演京剧传统骨子戏《打渔杀家》之前,国家京剧院一级花脸演员刘大可给大家讲这出戏的看点,从故事的起承转合的关键点中选取了几个细节加以分析。其间,他还和现场的观众互动,让观众上台学习个别动作。
“戏聚石景山”的影响已经名闻海外。经常有一些外国游客和在京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前来看戏。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刈间文俊率学生访华团来京,特地到石景山区文化馆聆听了剧作家张永和的京剧讲座,观看了京剧《四郎探母》。戏曲界知名人士刘连伦说,一位侨居加拿大的京剧人打来电话,说他在网上得知有个“戏聚石景山”活动,也想来石景山办讲座。
“戏聚石景山”为戏曲培养了丰厚的群众基础。石景山区文化馆活跃着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越剧4个业余剧团,有自己的乐队,有自己的须生、青衣、小生等各行当的演员。这些业余演出队人气一点不比专业演员差。他们演出的时候,亲朋好友、同事邻居都会来捧场观看,演出气氛十分热烈。
“戏聚石景山”凝聚了一批退下来的戏剧人,给他们提供了继续为发展戏曲事业做贡献,培养戏曲人才和戏曲观众的天地。朱宝光、张秀云等一些专业戏曲工作者,经常来给业余演员们教戏、指导,让业余演员们受益匪浅。
杜鹏说,“戏聚石景山”为戏曲院校的在校生提供了难得的演出实践机会,这对学生们的成长意义非常重大。
“戏聚石景山”活动得到了北京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刘长瑜举办的那场讲座,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4套班子的主要领导都来当听众。北京戏曲评论学会领导多次赴石景山区文化馆,为活动出谋划策。学会秘书长、中国京剧艺术网首席执行官朱龙斌负责具体操办活动。石景山区文化馆为活动提供场地和资金。两年多来,“戏聚石景山”已举办各种演出、讲座近200场,参与观众约4万人次,成为京西地区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靳飞认为,“戏聚石景山”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现代社会土壤之中,保证我们的精神命脉具有持久、旺盛的活力,这对于建设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开门办文化,以群众为主体,群众既是参与者又是欣赏者的公益文化发展模式值得推广。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