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趣 有意境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6-08-15
由云南省弥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带来的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7月23日、24日在北京红塔礼堂上演。该剧以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中国花灯艺术之乡弥渡的民风民俗为背景,以茶马古道上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为基本线索,讲述了风景名胜区太极山麓桂花箐村三对青年男女相识、相知、相恋,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刘玉玲、朱绍玉、王馗、张兰阁、武丹丹、冉常建、杨晓华、李小菊等戏曲界专家参与了该剧的专家评议会。专家指出,该剧文辞优美,有情趣、有意境,通过花灯戏方式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体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剧本立意好,重新对自身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能够自我探寻传统文化的奥秘。创作上先有曲后有剧本,注重花灯戏的本体。歌舞贯穿全剧,气氛活跃、姿态优美,服饰有民族特色。这部戏的准确定位应为花灯歌舞戏,因为它并不完全按照花灯戏的表现原则来完成。专家同时建议,剧中刻画二少爷和小九妹的爱情自相矛盾,对人物的塑造需再推敲;马帮的出现没有在剧情里很好展现,希望融合得更紧密一些;结尾余韵不够,在意境烘托上可再下功夫。
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的两场演出受到首都观众欢迎。有观众表示:“一个字,美!歌美、舞美、故事美;人美、景美、服饰美。能创排这样一台戏非常不容易。”也有观众认为:“一开场就让人眼前一亮,表达的意境好,演员也演得好,尤其喜欢小石匠。”
微信公众号“新影戏曲台”在演出前发表了导赏文章《景美歌甜灯儿艳:〈山村·小河·月亮〉》。微信公众号“国家艺术院团”在演出后发表了《经典民歌〈小河淌水〉的前世今生——云南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剧种、剧团、剧情及专家点评等情况。
云南花灯戏形成于清末民初,其腔调主要由明清俗曲、云南民歌、省外民歌三部分组成,还包括少部分洞经曲调、曲艺曲调、滇剧曲调。花灯戏表演的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手中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种种变化是其具体表现,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弥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前身为弥渡县花灯剧团,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近年来,该中心通过巡演、会演等,一台台剧目被送到城乡,走进学校、部队、少数民族村寨等,其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源自:中国文化报
刘玉玲、朱绍玉、王馗、张兰阁、武丹丹、冉常建、杨晓华、李小菊等戏曲界专家参与了该剧的专家评议会。专家指出,该剧文辞优美,有情趣、有意境,通过花灯戏方式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体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剧本立意好,重新对自身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能够自我探寻传统文化的奥秘。创作上先有曲后有剧本,注重花灯戏的本体。歌舞贯穿全剧,气氛活跃、姿态优美,服饰有民族特色。这部戏的准确定位应为花灯歌舞戏,因为它并不完全按照花灯戏的表现原则来完成。专家同时建议,剧中刻画二少爷和小九妹的爱情自相矛盾,对人物的塑造需再推敲;马帮的出现没有在剧情里很好展现,希望融合得更紧密一些;结尾余韵不够,在意境烘托上可再下功夫。
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的两场演出受到首都观众欢迎。有观众表示:“一个字,美!歌美、舞美、故事美;人美、景美、服饰美。能创排这样一台戏非常不容易。”也有观众认为:“一开场就让人眼前一亮,表达的意境好,演员也演得好,尤其喜欢小石匠。”
微信公众号“新影戏曲台”在演出前发表了导赏文章《景美歌甜灯儿艳:〈山村·小河·月亮〉》。微信公众号“国家艺术院团”在演出后发表了《经典民歌〈小河淌水〉的前世今生——云南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剧种、剧团、剧情及专家点评等情况。
云南花灯戏形成于清末民初,其腔调主要由明清俗曲、云南民歌、省外民歌三部分组成,还包括少部分洞经曲调、曲艺曲调、滇剧曲调。花灯戏表演的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手中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种种变化是其具体表现,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弥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前身为弥渡县花灯剧团,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近年来,该中心通过巡演、会演等,一台台剧目被送到城乡,走进学校、部队、少数民族村寨等,其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