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剧照 王小京 摄
在2016年国家大剧院“中国舞蹈十二天”的舞台上,刘芳、曾明携手制作团队共同打造的现代舞剧《悟空》作为开幕舞剧,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立意、精湛的技艺、动人的表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的“中国舞蹈十二天”依旧实行导师推荐制,即由舞蹈领域极具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名家进行一对一推荐。舞剧《悟空》的推荐导师是中国舞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艺术指导则特邀国家一级编导赵明担任。刘敏和赵明既是多年好友,又分别为刘芳和曾明硕士期间的导师。再加上年轻编导吕梓民,5个人构成了舞剧创作的小团队,曾明和吕梓民则成为创作团队的核心。
猴年上演《悟空》可谓恰逢其时。孙悟空在中国家喻户晓,刘芳和曾明不囿于传统题材,以现代人的视角,用舞蹈塑造全新的悟空形象,讲述不同以往的爱情故事,通过重新挖掘、界定孙悟空精神来实现古今对话。刘芳说:“我们希望用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悟空来影射当下社会的一类人,他们为了追逐名利而练就七十二变、刀枪不入的本领,却忽略了亲情、怠慢了爱人,总以为功成名就后的物质享受可以弥补一切,可到头来幡然醒悟之际,却为时已晚。”
《悟空》的创作灵感来自歌曲《舍离断》的歌词,核心思想为“本因有情而无欲,却因有欲而无情”。现代浮华并没有让我们觉得更幸福,而是愈发感到空虚与不安。相比之下,剧中萱草仙子对石猴的无私奉献是一种可贵的感情寄托。这个作品也告诉大家,一定要怀抱一颗感恩的心,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
舞剧创作的路途并没有因为团队的执着而一帆风顺。首次尝试担任编导的曾明表示:“创作过程比想象中要难,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思考的东西很多。”可以说,这部舞剧也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得以面世,体现了艺术家的百折不挠,也契合了国家大剧院“中国舞蹈十二天”的举办初衷——将更多充满青春活力、充满年轻生命力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本次“中国舞蹈十二天”集中在小剧场上演,和大剧场舞台相比,小剧场的舞台除了面积较小、灯光设备较为简单之外,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不少颇有经验的舞者表示,在小剧场演出更紧张,观众甚至连台上演员的呼吸声都可以听到。这些困难在刘芳、曾明看来却是另一番风景,他们认为小剧场抛开了华丽的包装和绚丽的舞美,更多的是用舞者的肢体语言来诠释舞蹈,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舞蹈的美,亦使舞蹈变得更加纯粹。
现任中国东方歌舞团首席演员的曾明与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授课的刘芳都是颇具知名度的青年舞蹈家,他们在专业上颇有建树,又因舞蹈结缘而喜结连理,从金童玉女变为舞坛伉俪。丰富的从艺经历加上多年的深厚情感,二人的配合尤为默契,舞剧《悟空》的上演对他们夫妻而言,收获不尽相同但同样意义非凡。刘芳说:“作为一名教师,虽说也经常在国内的大型舞台上以舞者身份演出,但作为国家大剧院推荐的青年舞蹈家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是对我莫大的肯定与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和责任。《悟空》让我接触了很多新鲜事物,舞台实践也在促进我的教学,让我有了思考和研究的方向。”舞剧《悟空》中,除了饰演萱草仙子,刘芳还第一次当起了制作人和剧务,演出周边事无巨细,一手负责。曾明则说:“舞剧《悟空》让我有机会展现自己想表达的舞蹈,也是我第一次以演员和编导的双重身份参与舞蹈创作和表演,这在我的舞蹈生涯中是一次突破和挑战,也是我人生当中的一次蜕变。”
每每谈起国家大剧院“中国舞蹈十二天”这一平台,刘芳和曾明都满怀感恩之情,在他们心中,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造梦和圆梦的机会,让他们在舞台上不再只是饰演角色,而是融入自己的思考,抒发自己的心声。
自2012年国家大剧院“中国舞蹈十二天”首次亮相以来,4年间,国家大剧院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持续不断为观众奉上众多高水平、多元化的舞蹈演出,赢得了良好口碑与广泛支持。自2014年起,国家大剧院将“中国舞蹈十二天”升级打造为“青年舞蹈家展演计划”,开始与中国舞蹈家协会合作并引入导师推荐制。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一是希望借助专家眼光挑选艺术水平高超的青年舞者,从而保证节目的质量;二是为有才华的青年编导及舞者提供机会与平台,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做更多贡献。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