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作品10月见观众 王晓鹰:戏剧创作要有现代感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7-09-28
在即将到来的十月话剧演出中,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王晓鹰的两部作品将先后与观众见面。一部是将于10月15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场上演的《伏生》,另一部则是10月18日到20日在国家大剧院登台的《兰陵王》。今年7月在京首演的《兰陵王》受到观众和戏剧界的大力好评。王晓鹰在该剧中纯熟地将中国古老的傩戏元素进行了现代化表达,让《兰陵王》这个闻名世界的故事成为一部贯通古今、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作品。
新戏
数十年傩戏情结催生
在《兰陵王》中,王晓鹰导演纯熟地使用了傩戏元素,令该剧给人既震撼又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想在该剧中把人和面具的关系进行深化。”晓鹰导演为兰陵王增加了女性面具,让他在女性面具和威武大面之间进行形象转换,展现他的迷茫,让他在两个面具之间进行挣扎,展现他灵魂的困惑。
晓鹰导演早在安徽池州地区文工团工作时,就关注过当地的古傩戏。他早年间排戏时也运用过傩戏元素。傩戏像是根植于他心中的一个情节。在排演《兰陵王》之前,他和其他主创进行了大量的采风工作。晓鹰导演从贵州和江西等地收集了大量傩戏剧团老艺术家进行的原生态表演录像,剧组的形体设计也专门去贵州进行采风。“从这些录像中我们能感受到拙朴的艺术之美,在排练的时候我甚至还上去给演员表演,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把握形体。”
“目前,最古老的兰陵王面具在日本的博物馆里,我们找来了面具的照片,兰陵王的面具便是根据博物馆中的文物照片设计出来的。剧中还应用了傩戏面具和装饰感比较强的贵州地戏面具。”
在排练中,演员要学习傩戏的基本动作,也要从自身去挖掘更多的形体表达的可能性。傩戏元素让演员们在表演中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在剧中出演兰陵王的张皓越感觉自己表演的感觉和风格都在跟着面具变化,戴上不同的面具他表演的感觉也完全不同。“演员戴上面具后,面具把面部信息进行了夸张,演员的形体如果没有相应的夸张和表现力的话,表演是根本没法看的。”晓鹰导演说。
风格
融汇中西日臻成熟
从《霸王歌行》到《理查三世》《伏生》再到《兰陵王》,晓鹰导演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西方戏剧的融合日臻成熟,鲜明的戏剧风格也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但将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与西方戏剧融会贯通并非易事,融汇不好容易生硬,晓鹰导演从这些年得出的经验是“中国的传统戏曲,包括傩戏、面具等元素,跟戏剧本身需要达成内在的联系,而不止是形式上的简单关联;要从全剧的构思上进行处理,而不是只在某一局部进行符号式的使用。使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要有助于我们表达戏剧的内容,有助于挖掘戏剧的内涵。要用整体的构思、整体的艺术语言去运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王晓鹰执导的《理查三世》已经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进行了演出。谈起近年来的“文化走出去”,王晓鹰说:“我们出去演出,有几种方式,有一种出去面对华人演出, 还有一种就是参加国外小的实验性戏剧节。这都不属于进入他们主流文化的传播圈子。我们要在国际舞台上塑造祖国的戏剧文化形象,不仅要让人看到中国古老的戏曲,也得让他们看到你现代的表达。我们有一些实验性戏剧会让人家觉得中国的戏剧和西方的戏剧差不多,因此我们得让我们的主流戏剧里面既有我们传统戏剧的基因和文化底蕴,又有那种跟现代交流对接的气质。外国观众最喜欢的是这种戏。”
王晓鹰得出这样的认识源于他经历的“教训”:2007年他执导的融汇中国戏曲和美术艺术特点的《霸王歌行》在国内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这部作品在日韩的演出也深受好评,日本观众甚至告诉他,他们的课本中就有霸王别姬的故事,因此《霸王歌行》让他们产生了强烈共鸣。但该剧走出这个文化范围便难以获得更多地关注,汉字文化圈之外的观众要看懂这个戏很困难,很难理解这部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件事让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我,”王晓鹰说,“我想我要拿中国的传统文化做现代组合,我要做一部让全世界观众都能看得懂的戏。我常说《理查三世》是《霸王歌行》的升级版,因为《理查三世》在舞台上尝试的也是中国的艺术语言,而故事却是莎士比亚写的。这部戏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巡演,大获成功。外国观众喜欢看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阐释的莎士比亚作品。”
创作
艺术表达也要接轨
近年来,随着外国戏剧演出作品来华演出的增多,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着改变。
对此,晓鹰导演认为,我们现在从国外引进的戏显得很另类,跟我们的观剧习惯相差很远,“但西方戏剧真的就是这样。即使是主流剧院的主流演出,包括俄罗斯的主流剧院解读契诃夫的作品,都已经不是我们过去印象中的样子了。世界范围内的戏剧演出发展已经把我们的创作和我们对于戏剧的理解远远抛在了后面。国际戏剧舞台多样性的程度和对舞台表达的可种尝试让我们落在后头。从形式表达到思想内涵,我们的很多戏显得太过陈旧,无法进行国际交流;那些对国际戏剧比较了解的观众也会赶到不满足。我们的戏剧要考虑思想内涵,要考虑人物的挖掘深度,在艺术表达上要有真正的现代感,我们努力做这样的尝试,才能让我们的戏剧在整体上有所进步,更好地和国际接轨”。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王菲
源自:北京娱乐信报
新戏
数十年傩戏情结催生
在《兰陵王》中,王晓鹰导演纯熟地使用了傩戏元素,令该剧给人既震撼又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想在该剧中把人和面具的关系进行深化。”晓鹰导演为兰陵王增加了女性面具,让他在女性面具和威武大面之间进行形象转换,展现他的迷茫,让他在两个面具之间进行挣扎,展现他灵魂的困惑。
晓鹰导演早在安徽池州地区文工团工作时,就关注过当地的古傩戏。他早年间排戏时也运用过傩戏元素。傩戏像是根植于他心中的一个情节。在排演《兰陵王》之前,他和其他主创进行了大量的采风工作。晓鹰导演从贵州和江西等地收集了大量傩戏剧团老艺术家进行的原生态表演录像,剧组的形体设计也专门去贵州进行采风。“从这些录像中我们能感受到拙朴的艺术之美,在排练的时候我甚至还上去给演员表演,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把握形体。”
“目前,最古老的兰陵王面具在日本的博物馆里,我们找来了面具的照片,兰陵王的面具便是根据博物馆中的文物照片设计出来的。剧中还应用了傩戏面具和装饰感比较强的贵州地戏面具。”
在排练中,演员要学习傩戏的基本动作,也要从自身去挖掘更多的形体表达的可能性。傩戏元素让演员们在表演中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在剧中出演兰陵王的张皓越感觉自己表演的感觉和风格都在跟着面具变化,戴上不同的面具他表演的感觉也完全不同。“演员戴上面具后,面具把面部信息进行了夸张,演员的形体如果没有相应的夸张和表现力的话,表演是根本没法看的。”晓鹰导演说。
风格
融汇中西日臻成熟
从《霸王歌行》到《理查三世》《伏生》再到《兰陵王》,晓鹰导演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西方戏剧的融合日臻成熟,鲜明的戏剧风格也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但将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与西方戏剧融会贯通并非易事,融汇不好容易生硬,晓鹰导演从这些年得出的经验是“中国的传统戏曲,包括傩戏、面具等元素,跟戏剧本身需要达成内在的联系,而不止是形式上的简单关联;要从全剧的构思上进行处理,而不是只在某一局部进行符号式的使用。使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要有助于我们表达戏剧的内容,有助于挖掘戏剧的内涵。要用整体的构思、整体的艺术语言去运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王晓鹰执导的《理查三世》已经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进行了演出。谈起近年来的“文化走出去”,王晓鹰说:“我们出去演出,有几种方式,有一种出去面对华人演出, 还有一种就是参加国外小的实验性戏剧节。这都不属于进入他们主流文化的传播圈子。我们要在国际舞台上塑造祖国的戏剧文化形象,不仅要让人看到中国古老的戏曲,也得让他们看到你现代的表达。我们有一些实验性戏剧会让人家觉得中国的戏剧和西方的戏剧差不多,因此我们得让我们的主流戏剧里面既有我们传统戏剧的基因和文化底蕴,又有那种跟现代交流对接的气质。外国观众最喜欢的是这种戏。”
王晓鹰得出这样的认识源于他经历的“教训”:2007年他执导的融汇中国戏曲和美术艺术特点的《霸王歌行》在国内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这部作品在日韩的演出也深受好评,日本观众甚至告诉他,他们的课本中就有霸王别姬的故事,因此《霸王歌行》让他们产生了强烈共鸣。但该剧走出这个文化范围便难以获得更多地关注,汉字文化圈之外的观众要看懂这个戏很困难,很难理解这部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件事让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我,”王晓鹰说,“我想我要拿中国的传统文化做现代组合,我要做一部让全世界观众都能看得懂的戏。我常说《理查三世》是《霸王歌行》的升级版,因为《理查三世》在舞台上尝试的也是中国的艺术语言,而故事却是莎士比亚写的。这部戏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巡演,大获成功。外国观众喜欢看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阐释的莎士比亚作品。”
创作
艺术表达也要接轨
近年来,随着外国戏剧演出作品来华演出的增多,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着改变。
对此,晓鹰导演认为,我们现在从国外引进的戏显得很另类,跟我们的观剧习惯相差很远,“但西方戏剧真的就是这样。即使是主流剧院的主流演出,包括俄罗斯的主流剧院解读契诃夫的作品,都已经不是我们过去印象中的样子了。世界范围内的戏剧演出发展已经把我们的创作和我们对于戏剧的理解远远抛在了后面。国际戏剧舞台多样性的程度和对舞台表达的可种尝试让我们落在后头。从形式表达到思想内涵,我们的很多戏显得太过陈旧,无法进行国际交流;那些对国际戏剧比较了解的观众也会赶到不满足。我们的戏剧要考虑思想内涵,要考虑人物的挖掘深度,在艺术表达上要有真正的现代感,我们努力做这样的尝试,才能让我们的戏剧在整体上有所进步,更好地和国际接轨”。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王菲
源自:北京娱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