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史谈戏:“京腔”背后的趣闻逸事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8-08-24   
    如今我们常说北京人说话有“京腔”,其实,这个词原本指带有“京味”的戏曲唱腔。
    说到这个“京腔”,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2014年央视春晚以清光绪年间工笔写生戏画像《同光十三绝》为背景,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盛宴,也引发了人们对这幅传奇巨作的讨论。实际上,这幅画源自另一幅叫《京腔十三绝》的画作,该画生动描绘了乾嘉年间京城的十三位响当当的“京腔”演员。那么,这些演员都是谁?“京腔”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
    “京腔”是清代宫廷音乐的主流
    源出江西弋阳 融合了京字京韵
    所谓“京腔”,是源出江西弋阳的古老声腔弋阳腔,这种声腔流布大江南北,全国都留下了传播足迹:它流传到河北一带,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结合,便成“高腔”;流传到北京,经过和京字京韵的融合,就成为“京腔”。据史料记载,弋阳腔早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就到了北京,比号称“百戏之祖”的昆曲还要早一些。进京以后,直到清嘉庆年间,京腔一直都很火爆。为了适应京师的观众,弋阳腔做了一定的改革。首先是与北京语言结合,适应北京观众的说话习惯;其次,广泛吸收北京的民间曲调,改去了原来弋阳腔的一些乡音乡调。因此,“进京”的弋阳腔,渐渐有了北京的地方特色,变成了“京腔”。
    弋阳腔变化而成的“京腔”在宫中一直是宫廷音乐的主流,常与昆曲共同使用,因为京腔曲调高亢激昂、粗犷遒劲,并没有丝弦竹管音乐伴奏,只有鼓声击节按板,一人独唱,后台众人帮腔相和。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弋阳腔”词条解释,如果角色情绪激动,“如系闺怨、离情、死节、悼亡,一切悲哀之事,须必畅滚(即滚白,无板无眼、半说半唱的一种哭诉念白)一二段,则情文接洽,排场愈觉,可观矣。”由此可见,由弋阳腔变化而成的京腔慷慨激烈,正可弥补昆曲绵软柔美、节奏舒缓的不足,所以宫中连台大戏始终都是昆曲与京腔并用。
    在宫外的茶园戏馆,京腔演出的剧目也大多是交锋打拼的经典武戏,如写瓦岗寨秦琼破敌血战的《倒铜旗》、写水浒英雄燕青与时迁下山打擂的《神州擂》、歌颂绿林英雄青面虎的《通天犀》、刻画殷朝黄飞虎父子的《反五关》等。而京腔折子戏(指本戏里的一折),也以剧情矛盾尖锐、角色形体动作繁复、内心冲突强烈的动作戏为多,如《扫秦》、《扫松》、《山门》、《滑油》、《六殿》、《古城》、《挡曹》等。
    总而言之,在戏曲中,京腔(弋腔)是以演出有头有尾的袍带大戏,或身手不凡的动作戏见长,即使是文戏,大多也文戏武唱,与昆曲正好互补短长。
    《京腔十三绝》究竟都画了谁
    曾是招揽顾客的明星宣传画
    清乾隆嘉庆年间,在京剧尚未兴起之前,京腔(弋阳腔)这一剧种在当时的京城十分活跃。当时,有一幅名曰《京腔十三绝》的写真图挂在北京前门外廊坊头条的一个南纸店的门前,上面工笔绘就了十三位穿着戏装的京腔名伶,其作用就像今天的广告牌一样,是为了招徕顾客,犹如今天的巨幅明星广告牌。这幅《京腔十三绝》图,也为以后的京昆《同光十三绝》名伶写真图开启了先河。
    京腔十三绝都是哪些名演员?今人大多不知,实际上,他们可比京昆《同光十三绝》画像中的艺术家早多了,都是清乾隆年间的人物。《京腔十三绝》为著名人物画家贺世魁所绘,据说贺世魁是宫廷画家,即所谓的“内廷供奉”。贺世魁受北京前门外廊房头条“诚一斋”南纸店老板邀请,绘制了一幅京腔名伶群像,后来该画被装裱成横幅悬挂在该店门楣之上。这十三位身怀绝技、广受欢迎的京腔名伶都是谁,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清人杨静亭《都门纪略》中“诚一斋”条目下的记载:“人物匾额,时人贺世魁画,所绘之人,皆名擅词场,霍六、王三、秃子、开泰、才官、沙四、赵五虎、张恒、大头卢、老李公、陈丑子、王顺、连喜,号十三绝。”单听这些名字,确实是太俗了,都是些胡同串子的名字,您再有本事也想不出他们都是哪一个行当的明星,等到年深日久时更已无人知晓。
    所幸,戏曲史专家王芷章先生经过多方考据,在他的《腔调考源》中提出了第二种说法(见《中国京剧编年史附》):“大头冠,君王帽生;虎张,张口跳,即武丑;池财官,武生;嘟噜胡,花白髯,即老生;杨大彪,红净,肉粥,花包;老公李三,脆生;马年,黑净;连喜,花旦;霍六,正生兼老生;唐套儿,花面;王七爸,青衫;陈丑子,正丑。”在王芷章先生的介绍中,我们能够知道了这十三位名伶的行当除了老生、外、末之外,还有净中的铜锤、架子、武净,再有就是青衣和丑行。
    比而论之,两种人物说法有同也有异。比如虎张、池财官、老公李三、连喜、霍六、陈丑子等六人,两书相同,而另外七人则不同。不过,其中有些人名称相近,如“大头冠”,与“大头卢”、“王七爸”与”王顺“,为同一人也未可知。
    那么,这幅《京腔十三绝》画图现在何处?1900年5月,火焚北京大栅栏老德记西药房,大火一直往北漫延,这幅画不幸被烧毁。
    “十三绝”中产生了
    八代梨园世家
    84版“唐僧”迟重瑞为其后人
    在“京腔十三绝”的众多演员中,有池财官一人在戏剧史上有史可查。“池”姓本应为“迟”,此人系山东蓬莱人,名迟宝财,为清乾嘉年间著名京腔武生,幼习弋阳腔,技艺精绝,擅演短打武生戏,如《白水滩》、《蜈蚣岭》等。据说财官腰腿功夫一绝,抬腿搬“朝天蹬”不用手搬,一抬脚自动就可达到脑门之上。清道光七年(1827年),迟宝财任梨园行会之精忠庙庙首,其地位相当于今日的剧协主席。时至今日,包括迟宝财本人在内,迟家已经是八代梨园世家,有几十人从艺,而且名艺术家、名演员辈出。
    据戏曲史杂家刘崑嵩先生《京师梨园世家谱》记载,迟财官共有四个儿子,第二个儿子迟文魁后来就没有再学京腔,而是改行学了皮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京剧。咸丰年间,迟文魁加入了四大徽班中的春台班。他的儿子迟韵卿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老生演员,不但能唱,而且会编戏,后来成为福寿班的掌班。在迟财官的其他后代里,迟遇泉、迟子俊、迟月亭都是很有作为的名伶。再下一辈儿,也有迟金声、迟世恭等名演员。迟金声是马连良先生的弟子,现年九十四岁,依然活跃在京剧圈内课徒授艺;迟世恭,更是有名的老生,在上海能够独当一面。此外,迟景荣是有名的笛师,迟天标是有名的琴师。
    如今,有一位迟家后人更是为人们所熟知,那便是在1984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唐僧的迟重瑞,是迟财官的第七代孙。迟重瑞有家传之学,其姐迟重霞也是京剧名演员,以扮武旦出名。因此,迟重瑞所体现出风度气质以及演技,正是归功于家传的京剧传统。
    《京腔十三绝》的诞生,说明了京腔在乾嘉年间的盛况。据传,当时的北京“京腔六大名班,九门轮转演出”。据苏子裕所写《京腔六大班初探》可知,六大名班包括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以及保和班。后来京腔(弋腔)由于曲调古朴少变,剧目少有创新,渐渐丢失了大量普通观众。其中,余庆班、萃庆班两班的班主脑子活,能够顺应潮流,看到观众数量减少,便积极寻求应对方法。这时,各地秦腔演员蜂拥入京演出,两班的班主便大量吸取秦腔演员进入京腔班社演出,从而挽回了观众。但曾经红极一时的京腔,也就从此衰弱了。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源自:北京晚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