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董”如何创出新花样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06-20   

近日,广东省肇庆市粤剧团创编的粤剧《烟雨丹青》在广东粤剧院演出。该剧在展示传统粤剧音乐和表现程式的同时,呈现了新的舞台样式,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图为《烟雨丹青》剧照。  许建梅 摄

    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今年是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粤剧的保护现状如何?怎样做好剧种的传承发展工作?近日,广东省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举办粤剧保护的广州经验学术论坛,梳理总结粤剧保护经验,并就剧种下一步发展提出对策。
    粤剧保护呈多样性发展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戏曲剧种,曾与京剧携手创造了“南有薛马争雄,北有梅程争辉”的黄金时代。众多地方戏中,粤剧何以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列出了一组数据:粤剧剧目超过1万部,粤剧电影超过1000部,排场(粤剧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它是前辈艺人经过舞台实践,不断创造加工发展形成的一种较固定的表演片断)超过300套。“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粤剧是一笔庞大的艺术遗产,而且在过去10年里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传承。”王馗说。
    近年来,广州市高度重视粤剧的保护和发展。2014年出台《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推出了以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代表的五大工程、10项重点任务。今年5月又出台《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的工作方案(2019—2021)》,通过七大工程、15项重点工作,力争到2022年,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的中国粤剧文化中心。
    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认为,历经10年,广州为粤剧保护提供了“三位一体”的经验——“一体”即以粤剧生命力为本体。“三位”即以遗产粤剧为主体,以民俗粤剧、艺术粤剧为两翼的保护理念;以政府为主导,直接传承人群为主体,间接保护人群为辅的保护共同体;以物化记录、活态传承为主,以创新发展和教育传播为两翼的保护路径。
    “一个剧种有理论基础才能走得更远。”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说。2017年以来,她带领团队编纂《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把传统艺术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目前,这项工作抢救、挖掘、拍摄的传统粤剧表演程式有400多套,直接参与编撰的人数超过400人。预计今年11月,《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前两卷唱念卷和做打卷将首发。
    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今天的粤剧人在感受剧种辉煌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面对多元文化对传统戏曲的冲击,粤剧人要有深深的危机感,思考如何把传统艺术发展好。”倪惠英表示。不少专家提出,粤剧在今后的保护传承中要特别注重团队建设、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市场培养和拓展。
    在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勇看来,粤剧传承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才短缺。以前院团招演员,可以优中选优;现在招人,可能连报名名额都不满。“近年来,广东粤剧虽然创作了不少剧目,但高峰较少,很多戏差一口气。根本原因在于,剧团要解决吃饭问题,没有时间抓创作。”余勇说,如今政府在硬件建设上投入很大,但对软件的投入还不够。这一点,吴川市粤剧团有限公司经理郑永健深有同感。他透露,很多剧团想排新戏但经费不足,面临着缺新剧目、缺编剧、缺作曲的尴尬境地。
    对粤剧的发展,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编剧张晋琼呼吁举办中国粤剧艺术节等活动,设立粤剧艺术专项资金,定期召开学术论坛,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同时抽调专人对海内外现有粤剧院团进行调研。据悉,今年11月,广东将举办第一届粤剧行当大赛暨青年演员评比,此后每3年举办一届,目的是出新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郑永健希望在增加对粤剧投入的同时,做好对老艺人的保护。目前,吴川市粤剧团保留了200多个手抄版剧本,正在整理传统的剧目和排场,并用文字、录像记录下来,做成资料库。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工作人员钟哲平说,粤剧要有生命力,就要吸引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的关注,所以要重视粤剧在高校的传播。近年来,粤剧中国保护中心通过在高校开设粤剧专业课程、举办沙龙、设立传承基地等方式,让粤剧走近年轻人。
    包容创新拥抱新时代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一张名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广东粤剧界正努力探索的路径。6月14日,广州戏曲音乐剧创作基地暨春梅工作室揭牌。基地的首要任务是在3年内创作出既具备粤剧传统的艺术品位,又具备音乐剧的当代审美的戏曲音乐剧,以吸引各年龄层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苏春梅作为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是“红派”粤剧传承人。她认为,广州发展戏曲的一大关键是敢于创新。此前由她演出的致敬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一代天娇》被称为“戏曲音乐剧的漂亮尝试”。该剧在保留粤剧传统韵味的同时,大量运用独白、投影、蒙太奇等技法,让剧情更丰富。目前,她正与团队创作《冼夫人》,该剧会用喜剧方法和电影手法来呈现。
    此前也有不少粤剧作品成功走出了创新之路。2015年1月,广东粤剧院取材于3D武侠网游《剑网3》创排了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剧中演员的角色形象、武功招式尽可能还原游戏本身的氛围和场景,其演员有一半是“90后”,受到不少年轻观众的青睐,平均上座率超七成。
    另一方面,对粤剧的创新和改革历来有很多争议。《决战天策府》融入了流行文化,一度被认为不是真正的粤剧。享有粤剧“万能老倌”之称的粤剧大师薛觉先当年将西洋乐器用于粤剧舞台之时,也遇到很多反对的声音,甚至被赶出粤剧行当。“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变了,粤剧要在包容的道路上创新。如果过分强调原来的味道,没有创新,粤剧就只能变成老古董,保护就失去了意义。”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说,剧本、表演、舞美、音乐等都可以在继承的基础上尝试创新,把古今中外交融起来。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