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当歌》:一路演出一路打磨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07-03   

《国之当歌》剧照(上海歌剧院供图)

    本报记者  付  琼
    自首演至今,上海歌剧院原创音乐剧《国之当歌》已演出150余场。6月30日,该剧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剧院与观众见面,台上台下共唱国歌,标志着2019年音乐剧《国之当歌》全国巡演落下帷幕。
    演了9年,改了9年,这部主旋律音乐剧收获掌声、赞誉无数,成为剧院、剧组演职人员、观众“三得益”的舞台艺术作品。
    观众感慨——
    当年我们就是唱着这首歌上战场的
    《国之当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核心主题,激昂浩然正气,讲述了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左翼戏剧家田汉相识相知、共同谱写《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全剧分为“倾听民众苦难之声”和“吹响民族救亡号角”两个半场,融汇上海的都市风情和抗战的历史烟云,努力探求历史与现实、经典与大众的贯通之道。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国之当歌》作曲及编剧李瑞祥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2016年,《国之当歌》巡演至美国拉斯维加斯,因为文化差异,剧组起初担心会出现观众退场的情况,但没有想到现场不少人为之流泪、鼓掌,很多华人观众回忆:“当年我们就是唱着这首歌上战场的,《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它激励四万万同胞为抗日救亡而浴血奋战。今天,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国歌精神。”李瑞祥说,当下,我们国家的发展仍旧面临众多挑战,《义勇军进行曲》所唱响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就像一面凝神聚力的精神旗帜,团结全国人民为中国梦而奋斗。
    作曲、编剧谈心得——
    以平常心为英雄塑像
    “在历史的时空中定位人物,在生活的本真中还原人物,在艺术的舞台上重塑人物——这三句话就是我们创作时的初心。”李瑞祥回忆,反思这个作品,从2010年开始投入创作到2011年第一稿成型,主创团队秉持的就是以平常心写历史英雄人物,后来历经多次打磨仍初心不变。
    从聂耳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最初的梦想是读点闲书、到世界各地去旅游,最终归老昆明滇池旁的西山。后来,在民众苦难、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中,他毅然投身革命、为民呐喊。为买一把小提琴当掉了外套;在田汉影响下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为受欺压的劳工、贫民窟里的民众呼吁呐喊;国难当头时,爆发出内心的呼喊……剧中的聂耳从一个洒脱浪漫、怀揣着单纯艺术梦想的青年,最终成长为一名人民音乐家。全剧7场层层递进,人物塑造真实可信。
    现在,国内一些主旋律作品存在概念先行、主题先行的倾向,造成人物的不可亲、不可信、不可爱。“如果在创作时就怀着一颗英雄人物高高在上的理念,那舞台上的人物很可能出现脸谱化的状况。”李瑞祥说,《国之当歌》在创作中对人物的塑造都是从历史、生活、艺术舞台上去寻找,从而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可亲、可信的性格特征。
    实践证明——
    主旋律也能走市场
    《国之当歌》首演以来,主创团队常听到这样的反馈:乍一看剧名或许没那么有吸引力,但看过之后就会被感染;原以为主旋律作品的演出就是枯燥乏味地喊口号、硬煽情,没想到会看到色彩缤纷的画面、听到悦耳的音乐……剧中聂耳激情澎湃的咏叹调《振奋中华的歌》还获得了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和作品的资助,至此,该剧荣获了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作品的4项资助。
    “一部正能量的剧目如果不能正常演出,那它就没有价值”,秉持这样的理念,自2011年首演以来,《国之当歌》以大剧场版、巡演版、校园版、音乐会版、讲演版在全国各地剧场、校园、社区演出了150多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事实也证明,在上海歌剧院的原创大型剧目中,除民族经典歌剧《江姐》之外,《国之当歌》演得最多、社会反响也较好。不仅如此,剧组的演职人员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同时在持续不断的演出中得到了较好的舞台锻炼。
    一路演出一路打磨,主创主演团队有默契、有付出,赢得了《国之当歌》在观众中较高的知晓度、关注度与良好口碑,以其实际行动践行了主旋律作品也能走市场。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