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评论(一)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07-08   

     6月18日至8月18日,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在北京举办。参演剧目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涉及30个剧种。30台大戏中,现代戏17台,占比达57%,体现了基层院团扎根基层、关注现实的创作特点。本报将陆续刊登参演剧目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侗戏《珠郎娘美》:展示侗族风韵,传承侗族精神

侗戏《珠郎娘美》剧照

    石开忠
    侗戏由吴文彩创立,大致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年—1850年),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大多从汉族戏曲中移植而来;二是描写侗族生活。
    侗戏早期的表演颇有特色,演员到台前唱完一句后,在过门中绕“∞字形”回到台中靠后方端坐的“掌本”戏师面前,听取提示的唱词,然后再到台前演唱;主要曲调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也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称哭调、泪调;主奏乐器为二胡,辅以牛腿琴、琵琶、月琴、低胡、扬琴等,打击乐器有鼓、锣、钹、小镲,但只在开台、催台及角色上下场时用以伴奏。
    贵州省从江县民族艺术团演出的《珠郎娘美》是侗戏典型剧目,根据清乾隆年间发生在贵州从江和榕江两地的真实民间爱情故事改编。
    相传,榕江县三宝侗寨一位名叫娘美的女子与珠郎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为反抗古礼的包办婚姻,她与珠郎私奔到从江贯洞;贯洞财主银宜贪恋娘美美色,想霸占她,未果,便勾结寨老蛮松将珠郎杀害。珠郎他乡遇害,娘美悲痛欲绝,在巧施计策为珠郎报仇雪恨之后,身背夫君尸骨回家乡埋葬。
    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侗族地区广泛传颂。清末,从江县侗族戏师梁绍华、梁耀庭据此编成侗戏剧本,成为侗族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文学遗产,展现了侗乡男女青年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呐喊,塑造了侗族妇女勤劳、智慧、善良、不屈的性格。
    《珠郎娘美》分行歌坐月、歌堂私奔、他乡遇害、报仇雪恨四幕,以侗戏的调为主旋律,结合侗族大歌中的小歌如琵琶歌、牛腿琴、叙事歌、笛子歌、河边歌等进行改良,并在表演上有了新突破,将传统的侗戏唱法与现代唱法结合起来,加大演唱对比度,加强歌曲的表现力。此外,还着重在侗族民间音乐创作上进行新尝试,如在传统原生态的基础上重新谱曲,更好地体现出剧中角色的喜怒哀乐。
    (作者系贵州省侗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民族大学教授)

    沪剧《小巷总理》:讲好上海故事 演好上海人物

  沪剧《小巷总理》剧照

    褚伯承
    上海市长宁区是全国闻名的文明城区,2014年,长宁沪剧团创演了反映上海街道社区文明建设新风的沪剧《小巷总理》。
    该剧以居委总支书记潘雅萍“走百家门、暖百家心”的故事为主线,散点式反映现代小区生活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矛盾,从细节描写着手,传递正能量,平凡中显崇高,塑造了“和煕春风暖万家”的基层干部感人形象。演出充满生活气息,在突出社会和谐、建设文明家园理念的同时展现了现代小区的生活风情和“小巷总理”的特殊风采。
    这部作品既坚持了沪剧传统的艺术手段和风格特色,又在呈现样式上尝试了轻喜剧的新追求、新突破,并借鉴音乐剧的某些表现手法,注重对白台词的诙谐幽默,把大量沪剧唱段巧妙融入剧情,对塑造人物、烘托气氛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剧演出后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得到领导和专家的热情鼓励和支持,被誉为“说上海闲话、讲身边故事”的戏曲佳作,上海市委宣传部特地为该剧举办上海巡演,把它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推荐给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
    此次推出的新版沪剧《小巷总理》不是简单恢复重演,而是在保留原有长处和精华的基础上进行较大幅度的加工修改,按照当前上海社区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特点,对剧本再一次打磨,很多情节和人物有了新发展和新变化,戏的重点落在社区开展的养老服务和“五违四必”活动上,展现出的困难、问题、矛盾也更多样、复杂、激烈。为此,长宁沪剧团团长、曾出演潘雅萍的沪剧表演艺术家陈甦萍带着主创团队,先后到虹桥街道和北新泾街道体验生活,与戏中角色的生活原型之一、虹储小区居委总支书记朱国萍倾心交谈,收获良多。
    新版沪剧《小巷总理》角色众多、行当齐全,能为演员的艺术实践和创造提供宽阔空间。为培养造就中青年演员,此次新版演出阵容做了一些调整:潘雅萍的扮演者张燕雯,在陈甦萍手把手的指导下,演出了新一任“小巷总理”的精气神;此外,黄爱忠、王斌、魏明菲和朱桢等中青年演员在戏中也都表演出色。
    (作者系一级编剧、戏剧评论家)

    淮剧《送你过江》:塑造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淮剧《送你过江》剧照

    张之薇
    戏曲现代戏对戏曲创作者来说是个难题,一般认为戏曲这种古典艺术形式很难表现现代生活,但就本人最近几年的看戏经历,戏曲现代戏缺乏优秀作品的首要问题在于编剧创作思维的固步自封,对如何用艺术化手法写人、写情感、写现代生活的问题思考不够,于是,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等渐成戏曲现代戏顽疾。令人惊喜的是,江苏省盐城市淮剧团的红色题材现代戏《送你过江》,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淮剧《送你过江》由胡宗琪导演、陈明编剧,以渡江战役前夕,苏中长江边卢荻村渔民支持渡江部队过江为大背景,讲述了江老大、江家童养媳常秀、江家二子更富、常秀养女豆花一家人和解放军郭逸夫、王进之间发生的故事。虽然是红色题材中最常见的军民情感,但编剧通过大胆构建和突破,使故事发展、人物关系、情感渲染都透出十足的戏剧张力。
    首先,体现在剧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上,编剧没有回避英雄的弱点和不完美,而是在“反常规”的塑造过程中彰显出人性之真和情感逻辑,把英雄当作真实的人、当作普通人来写。
    其次,剧中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性格和复杂的过去,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故事线索,信息量都很大,但编剧巧妙运用伏笔和悬念,并没有让观众产生内容过满、不够戏曲化之感,加上各个细节处理,整部戏叙事节奏可谓恰到好处。
    再次,在叙事中,编剧陈明准确适时设置了抒情段落,直击人心的抒情唱段表达了各个角色心中复杂、真实、矛盾的情感,使人物性格更丰富、形象更丰满。
    现代戏创作者免不了面对时代与人、事件与人的关系问题:创作“人”重要,还是创作“具有时代烙印的人”重要?笔者以为,还是前者更经得住时间淘洗,毕竟,时代不断变化,唯有人性不变。《送你过江》和其他红色题材现代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将时代作为底色,将人作为前景,把写人物置于写时代、写事件之上,很好地反驳了时下流行的“题材决定论”。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阳戏《侗山红》:革命历史的别样诠释

 阳戏《侗山红》剧照

    郭景华
    湖南怀化市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创演的大型现代革命历史阳戏《侗山红》,以新角度、新形式对长征精神内涵做了别样诠释,呈现出新的审美特质,是地方戏种求变图存的有益尝试。
    首先,《侗山红》突破了传统长征题材戏剧的宏大叙事模式。作为2017年度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扶持项目成果,该剧创演人员另辟蹊径,以小人物故事为线索,通过精心设计的矛盾冲突、集中而细密的结构、富有节奏韵律的唱词、生动活泼的对白,重点刻画了普通红军战士在特殊历史场景中的人性挣扎和纠结,反映了长征的艰难以及红军指战员的精神世界,抒写了长征路上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段传奇,艺术地诠释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侗山红》克服了过去一些主旋律戏剧过分理念化的局限,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凸显人物个性、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该剧既考虑到上世纪30年代的社会时代背景,也考虑到剧中人物的具体生活环境,集中展现了三组矛盾冲突: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红军和民团的冲突、红军(汉人)与侗族民众的文化冲突、红军与侗寨民众的各自精神冲突。在故事叙述上,通过人物命运的“关联性”来展现事件的“连锁性”,并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矛盾冲突。
    最后,民族民俗文化元素和革命历史的融合,个人、集体、民族、国家命运的紧密结合,既增强了《侗山红》的视听效果,也深化了长征题材戏剧的精神内涵。由于剧作家的创作根据是红军路过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历史事实,故而有意识强化了民族民俗文化因素,不仅让剧中人穿着民族服装、说着地方和民族的语言,展现了民族习俗(婚俗),还利用现代剧场舞台场景,生动再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
    (作者系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