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戏创作:“最怕唱得没特点”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08-16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8月7日至9日,“2019中国滨州·博兴非遗(稀有)剧种小戏展演”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举办。38个戏曲表演团体、34个剧种、40个小戏亮相展演。
凭借形式灵活、反映现实快速等显著优势,近年来山东小戏创作、演出成为戏曲舞台艺术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小戏作品如何焕发活力,实现其艺术性及剧种属性等话题也广受关注。
为非遗剧种添活力
作为承办方之一,博兴县亦是吕剧、扽腔的发源地,该县选送了吕剧小戏《葡萄架下》、扽腔小戏《罚镇长》两台剧目参加展演,前者聚焦新农村建设中新旧理念的冲突,后者关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和痛点,讲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博兴县剧团由吕剧团、扽腔剧团、京剧团三团合一。其中,扽腔剧团2005年恢复挂牌,由于大部分传统剧目难以完整复现,通过对唱腔音乐等挖掘整理进而创排小戏,成为剧种传承发展的主要任务。”博兴县剧团党支部书记付海军介绍,围绕精准扶贫、移风易俗等社会热点,该团连续创排扽腔《廉政灶》《扶贫风波》及吕剧《收脚印》《职责》等10余部小戏,多次在“山东省小型戏剧新创作优秀作品展演”等活动中亮相,让小剧种、小剧团走上了大舞台。
情况相似的还有青州清音戏、沾化渔鼓戏等稀有剧种。清音戏由传统说唱发展而成,约有200年历史。“由于难演、难唱且后继乏人,清音戏几近消亡。2017年,青州市艺术剧院将清音戏申报为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了一批传统曲牌,此后编创了现实题材小戏《柿子红了》。”青州市艺术剧院职员孙敏介绍,由于小戏贴近生活、便于传唱,也带动了剧种走出沉寂。“这个戏我们抠了好几个月,传承人一招一式地示范动作。从唱零散曲牌到有戏可传,清音戏的影响力扩大了许多。”孙敏说。
原创小戏数量颇丰
当前,易创作、易演出、易传播的小戏作品成为繁荣基层演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在山东,随着省戏剧家协会启动“农民戏剧展演月”等活动的开展,一些庄户剧团、社区剧团也加入小戏创作队伍,创演了《婆媳情》《银杏树下》等诸多新作。前不久,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了“全省乡村题材小型文艺作品(区域)展演”,推出近年来各地创排的82个小型剧(节)目。
而此次小戏展演,围绕稀有剧种抢救、保护、传承宗旨,亦有《钱有富卖鸡》《把关》等新编小戏脱颖而出,选题涉及诚信经营、亲情伦理、反腐倡廉、乡村振兴诸多方面。
各类活动繁荣了小戏创作,与此同时,相关问题也浮出水面。如重题材轻人物,人物塑造“扁平化”“符号化”;误将生活故事当作戏剧故事照搬照录、省略艺术加工环节;着重于颂扬好人好事,缺乏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等,都引起了专家关注。
此外,基层院团的小戏创演还有一些现实困惑。孙敏介绍,清音戏依托青州市艺术剧院传承,但该单位原先以唱京剧为主,演员转行地方戏,唱腔、台词、表演等均难以得心应手。“这些问题假以时日才能解决。另外,培养后备传承力量刻不容缓。”她说。
另有基层院团长表示,创排大戏受资金、人员等客观因素制约,小戏项目调配资源从容、后续演出便利,是其产量丰富的主因。
提质尚需各方合力
小戏虽小,实现“以小见大”“以小见深”的效果却不容易。展演点评环节,崔彩彩等戏曲专家多次提出,一部作品其音乐、表演、舞美等场上配合十分重要,节奏把控、风格韵味甚至细节处理都应讲究。
“这次专门看了扽腔小戏《罚镇长》,唱腔还是老味道。”博兴市民李波说,因为该县戏曲氛围浓厚,他脑子里有许多熟悉的旋律和曲调。“现在新作品越来越多,最怕唱得没特点,分不清是什么戏种。”李波说。
创作《柿子红了》等多部作品的剧作家王新生认为,从编剧层面,无论大戏还是小戏、无论题材如何,都应潜心观照现实人性、表达共通情感。他还建议形成有效的剧目交流、评论机制。
在多方关注下,围绕小戏专门人才、质量效果及推广传播等,山东推出系列实际举措。去年年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实施“乡村题材小型文艺作品创作推广计划”,围绕移风易俗、扶贫扶志等题材,征集推出342部曲艺、小戏作品,以光盘、文本汇编形式免费赠送给基层文艺单位学习、移植。日前,第三届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公布,3年来,该项目已扶持《捡拾信任》等多个小戏创作团队。
一些地市也出台相应办法。比如,潍坊市临朐县每年划拨50万元支持作品打造等,为小戏创作及人才队伍建设做足保障。
源自:中国文化报
8月7日至9日,“2019中国滨州·博兴非遗(稀有)剧种小戏展演”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举办。38个戏曲表演团体、34个剧种、40个小戏亮相展演。
凭借形式灵活、反映现实快速等显著优势,近年来山东小戏创作、演出成为戏曲舞台艺术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小戏作品如何焕发活力,实现其艺术性及剧种属性等话题也广受关注。
为非遗剧种添活力
作为承办方之一,博兴县亦是吕剧、扽腔的发源地,该县选送了吕剧小戏《葡萄架下》、扽腔小戏《罚镇长》两台剧目参加展演,前者聚焦新农村建设中新旧理念的冲突,后者关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和痛点,讲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博兴县剧团由吕剧团、扽腔剧团、京剧团三团合一。其中,扽腔剧团2005年恢复挂牌,由于大部分传统剧目难以完整复现,通过对唱腔音乐等挖掘整理进而创排小戏,成为剧种传承发展的主要任务。”博兴县剧团党支部书记付海军介绍,围绕精准扶贫、移风易俗等社会热点,该团连续创排扽腔《廉政灶》《扶贫风波》及吕剧《收脚印》《职责》等10余部小戏,多次在“山东省小型戏剧新创作优秀作品展演”等活动中亮相,让小剧种、小剧团走上了大舞台。
情况相似的还有青州清音戏、沾化渔鼓戏等稀有剧种。清音戏由传统说唱发展而成,约有200年历史。“由于难演、难唱且后继乏人,清音戏几近消亡。2017年,青州市艺术剧院将清音戏申报为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了一批传统曲牌,此后编创了现实题材小戏《柿子红了》。”青州市艺术剧院职员孙敏介绍,由于小戏贴近生活、便于传唱,也带动了剧种走出沉寂。“这个戏我们抠了好几个月,传承人一招一式地示范动作。从唱零散曲牌到有戏可传,清音戏的影响力扩大了许多。”孙敏说。
原创小戏数量颇丰
当前,易创作、易演出、易传播的小戏作品成为繁荣基层演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在山东,随着省戏剧家协会启动“农民戏剧展演月”等活动的开展,一些庄户剧团、社区剧团也加入小戏创作队伍,创演了《婆媳情》《银杏树下》等诸多新作。前不久,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了“全省乡村题材小型文艺作品(区域)展演”,推出近年来各地创排的82个小型剧(节)目。
而此次小戏展演,围绕稀有剧种抢救、保护、传承宗旨,亦有《钱有富卖鸡》《把关》等新编小戏脱颖而出,选题涉及诚信经营、亲情伦理、反腐倡廉、乡村振兴诸多方面。
各类活动繁荣了小戏创作,与此同时,相关问题也浮出水面。如重题材轻人物,人物塑造“扁平化”“符号化”;误将生活故事当作戏剧故事照搬照录、省略艺术加工环节;着重于颂扬好人好事,缺乏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等,都引起了专家关注。
此外,基层院团的小戏创演还有一些现实困惑。孙敏介绍,清音戏依托青州市艺术剧院传承,但该单位原先以唱京剧为主,演员转行地方戏,唱腔、台词、表演等均难以得心应手。“这些问题假以时日才能解决。另外,培养后备传承力量刻不容缓。”她说。
另有基层院团长表示,创排大戏受资金、人员等客观因素制约,小戏项目调配资源从容、后续演出便利,是其产量丰富的主因。
提质尚需各方合力
小戏虽小,实现“以小见大”“以小见深”的效果却不容易。展演点评环节,崔彩彩等戏曲专家多次提出,一部作品其音乐、表演、舞美等场上配合十分重要,节奏把控、风格韵味甚至细节处理都应讲究。
“这次专门看了扽腔小戏《罚镇长》,唱腔还是老味道。”博兴市民李波说,因为该县戏曲氛围浓厚,他脑子里有许多熟悉的旋律和曲调。“现在新作品越来越多,最怕唱得没特点,分不清是什么戏种。”李波说。
创作《柿子红了》等多部作品的剧作家王新生认为,从编剧层面,无论大戏还是小戏、无论题材如何,都应潜心观照现实人性、表达共通情感。他还建议形成有效的剧目交流、评论机制。
在多方关注下,围绕小戏专门人才、质量效果及推广传播等,山东推出系列实际举措。去年年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实施“乡村题材小型文艺作品创作推广计划”,围绕移风易俗、扶贫扶志等题材,征集推出342部曲艺、小戏作品,以光盘、文本汇编形式免费赠送给基层文艺单位学习、移植。日前,第三届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公布,3年来,该项目已扶持《捡拾信任》等多个小戏创作团队。
一些地市也出台相应办法。比如,潍坊市临朐县每年划拨50万元支持作品打造等,为小戏创作及人才队伍建设做足保障。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