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家风中传承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09-10
本报记者 赵若姝
今年暑期对京津冀的百余个家庭而言有些不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这些家庭纷纷登台献艺,度过了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夏天。8月30日,“亮底蕴 颂传统 扬家风——天津市第十届家庭文化艺术节第二届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展赛”在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剧场落幕,从展赛中脱颖而出的几组优秀选手和多位戏曲、曲艺名家联袂登台,轮番演绎传统经典佳作,再现了今夏的精彩瞬间。
“戏迷之家”齐登台
此次展赛由天津市河东区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北京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主办,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共吸引京津冀三地百余个家庭千余名选手参与。
母亲和嫂子登台唱戏,父亲吹唢呐,舅舅吹笙,哥哥拉板胡,自己表演河北梆子……在此次展演中,来自河北衡水的司卫涛一家六口以节目《戏迷之家》诠释了戏迷家庭的文娱生活。司卫涛出生于曲艺世家,父亲和母亲退休前都从事曲艺工作,耳濡目染中,司卫涛从小学戏、爱戏。他告诉记者,父母退休以来便不再登台演出,但戏曲和曲艺仍然是家中日常生活的重要话题。“我一直想为家人举办一场专场演出,重圆他们的舞台梦。”司卫涛笑着说,“展赛让我提前实现了愿望。”
在京津冀地区,像司卫涛一样的“戏迷之家”不是少数。京津冀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曲艺重镇、戏曲之乡,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作为京津冀戏曲、曲艺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此次展赛要求选手以家庭为单位参赛,母女、父子、夫妻、兄妹、祖孙等组合纷纷上场,集中演绎了京剧、评剧、京东大鼓、河北梆子、河南坠子、单弦、快板等多个门类的戏曲、曲艺作品,一批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传承中华好家风等内容为主题的原创作品应运而生,在丰富京津冀三地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家庭文化建设在天津有深厚的渊源。1987年,天津市河东区举办了“金龙奖”家庭戏曲大赛,为天津戏曲艺术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32年来,天津市河东区深挖家庭文化,将家庭文化艺术节培育成天津市群众文化品牌项目。此次展赛正是天津市第十届暨河东区第十二届家庭文化艺术节的重要子项目之一,让传统文化在家庭文化建设中代代相传。
8岁的天津女孩冯煊雅已是第二次参加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展赛。4年前,受母亲冯小红影响,冯煊雅开始学习评剧。每天两小时的基本功练习,让冯煊雅功力日渐深厚。如今,她已在多项戏曲比赛中斩获佳绩,在此次展赛中,她和妈妈一起表演《夸手》。在准备的过程中,冯煊雅更像个小老师,全方位给妈妈做起了辅导。“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达不到她要求都不行,这股韧劲儿正是学戏带给她的。”冯小红说。
国粹情结,风雅见微。传统艺术给予人精神的滋养,也赋予人文化传承的力量。来自北京的郭磊和6岁的儿子郭一杉,出演了父子档双簧《不当小皇帝》。该作品是郭磊根据他的师父、相声作家马贵荣20年前创作的《我是家中小皇帝》改编的,如今和儿子同台演出,对于郭磊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像儿子这么大的时候开始和师父学艺。如今我长大了,师父已年近七旬,我想将所学到的传承给孩子,让他从中受益,也让传统曲艺生生不息。”
群众文艺成果普惠大众
据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展赛项目负责人、天津市河东区文化馆馆员李笑介绍,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中华曲艺协会会长、曲艺理论家常祥霖,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等名家为选手及市民进行了4场专题讲座,讲授戏曲曲艺基础知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开展了现场互动教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中生根开花。
籍薇说:“展赛搭建了一个宣传普及戏曲曲艺知识、引导戏曲曲艺发展的平台,尤其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传承,它使戏曲、曲艺在年轻人心中扎下民族艺术的根。”从评审到公益讲座,籍薇全程参与了此次展赛。通过与参赛选手交流,籍薇表示:“戏曲和曲艺是民族的魂。它在民间有顽强而持久的生命力,有民众在,这一民族艺术就不会消亡。我们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增强戏曲和曲艺作品的文化底蕴,不断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曲音已尽,余音未了。据悉,随着展赛的落幕,京津冀三地巡演已经开启,从展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表演奖和十佳表演奖获奖选手将陆续加入公益巡演队伍,促进群众文艺成果进一步普惠广大群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回馈大众的过程中焕发时代光辉。
源自:中国文化报
今年暑期对京津冀的百余个家庭而言有些不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这些家庭纷纷登台献艺,度过了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夏天。8月30日,“亮底蕴 颂传统 扬家风——天津市第十届家庭文化艺术节第二届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展赛”在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剧场落幕,从展赛中脱颖而出的几组优秀选手和多位戏曲、曲艺名家联袂登台,轮番演绎传统经典佳作,再现了今夏的精彩瞬间。
“戏迷之家”齐登台
此次展赛由天津市河东区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北京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主办,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共吸引京津冀三地百余个家庭千余名选手参与。
母亲和嫂子登台唱戏,父亲吹唢呐,舅舅吹笙,哥哥拉板胡,自己表演河北梆子……在此次展演中,来自河北衡水的司卫涛一家六口以节目《戏迷之家》诠释了戏迷家庭的文娱生活。司卫涛出生于曲艺世家,父亲和母亲退休前都从事曲艺工作,耳濡目染中,司卫涛从小学戏、爱戏。他告诉记者,父母退休以来便不再登台演出,但戏曲和曲艺仍然是家中日常生活的重要话题。“我一直想为家人举办一场专场演出,重圆他们的舞台梦。”司卫涛笑着说,“展赛让我提前实现了愿望。”
在京津冀地区,像司卫涛一样的“戏迷之家”不是少数。京津冀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曲艺重镇、戏曲之乡,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作为京津冀戏曲、曲艺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此次展赛要求选手以家庭为单位参赛,母女、父子、夫妻、兄妹、祖孙等组合纷纷上场,集中演绎了京剧、评剧、京东大鼓、河北梆子、河南坠子、单弦、快板等多个门类的戏曲、曲艺作品,一批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传承中华好家风等内容为主题的原创作品应运而生,在丰富京津冀三地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家庭文化建设在天津有深厚的渊源。1987年,天津市河东区举办了“金龙奖”家庭戏曲大赛,为天津戏曲艺术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32年来,天津市河东区深挖家庭文化,将家庭文化艺术节培育成天津市群众文化品牌项目。此次展赛正是天津市第十届暨河东区第十二届家庭文化艺术节的重要子项目之一,让传统文化在家庭文化建设中代代相传。
8岁的天津女孩冯煊雅已是第二次参加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展赛。4年前,受母亲冯小红影响,冯煊雅开始学习评剧。每天两小时的基本功练习,让冯煊雅功力日渐深厚。如今,她已在多项戏曲比赛中斩获佳绩,在此次展赛中,她和妈妈一起表演《夸手》。在准备的过程中,冯煊雅更像个小老师,全方位给妈妈做起了辅导。“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达不到她要求都不行,这股韧劲儿正是学戏带给她的。”冯小红说。
国粹情结,风雅见微。传统艺术给予人精神的滋养,也赋予人文化传承的力量。来自北京的郭磊和6岁的儿子郭一杉,出演了父子档双簧《不当小皇帝》。该作品是郭磊根据他的师父、相声作家马贵荣20年前创作的《我是家中小皇帝》改编的,如今和儿子同台演出,对于郭磊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像儿子这么大的时候开始和师父学艺。如今我长大了,师父已年近七旬,我想将所学到的传承给孩子,让他从中受益,也让传统曲艺生生不息。”
群众文艺成果普惠大众
据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展赛项目负责人、天津市河东区文化馆馆员李笑介绍,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中华曲艺协会会长、曲艺理论家常祥霖,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等名家为选手及市民进行了4场专题讲座,讲授戏曲曲艺基础知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开展了现场互动教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中生根开花。
籍薇说:“展赛搭建了一个宣传普及戏曲曲艺知识、引导戏曲曲艺发展的平台,尤其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传承,它使戏曲、曲艺在年轻人心中扎下民族艺术的根。”从评审到公益讲座,籍薇全程参与了此次展赛。通过与参赛选手交流,籍薇表示:“戏曲和曲艺是民族的魂。它在民间有顽强而持久的生命力,有民众在,这一民族艺术就不会消亡。我们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增强戏曲和曲艺作品的文化底蕴,不断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曲音已尽,余音未了。据悉,随着展赛的落幕,京津冀三地巡演已经开启,从展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表演奖和十佳表演奖获奖选手将陆续加入公益巡演队伍,促进群众文艺成果进一步普惠广大群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回馈大众的过程中焕发时代光辉。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