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亭之中秋切鲙》剧照
景俊美
小剧场艺术的诞生、发展与兴盛,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消费需求相伴相随。其诞生之初,便与大剧场有较为不同的创作选择。比如具有更加贴近观众需求的创作动机,具有多元化方向的创作取向和拥有更加丰富的剧目类型等。因着这些特性,小剧场的发展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浪潮,先锋、实验、创新、年轻化等关键词此起彼伏,激荡出艺术创作与演出的繁荣景象。
从最直观也最容易理解的角度看,小剧场之“小”首先在于物理空间的“小”。 一般来讲,小剧场在物理空间的容纳度是小的,演出空间基本上在2000平方米左右,观众席在500座以下,最为常见者为 200至300个座位。参演人数不多,一般为2至6人,有时也会有独角戏。这就决定了演剧空间的紧凑性和观演关系的紧密性。因此,小剧场不宜过度渲染舞台美术的宏阔与震撼效果,而应该关注思想性、艺术形式表达或创新探索维度等戏剧艺术的本体呈现。用英国著名戏剧家彼得·布鲁克的话来说:“你若要看到什么有质量的东西,就得创造一个空的空间。”小剧场便是以鲜活的、新颖的方式去传递内容、意义、表达、语言和音乐等核心艺术元素的存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的小剧场话剧《哥本哈根》所散发的思辨性艺术魅力,便得益于小剧场在本体艺术特别是思想内容方面所做的探索。一次次触目惊心的内心惊曝、一层层深入肌理的灵魂拷问与人性剖析,展现的是情感和思维冲突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它引发的轰动,不仅让人感动,而且引人深思。这深思既包括戏剧艺术在诗性语言表达上的艺术拓展,也包括戏剧艺术在审美张力上的深度探索,于是观众看到了后现代戏剧的审美追求:艺术的不确定性及其不确定性中所折射出的哲学思考。
除“小” 的物理空间之外,小剧场还有一个很鲜明的艺术特征,即时间上的“小”或“短”。以目前已成形或正在上演的大部分小剧场戏剧为例,多数剧目在60分钟至100分钟。“小”的时间注定了它的某些“局限性”,比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戏剧内容的铺陈或充分展开。但与此同时,“小”的时间也促使创作者以更加凝练的方式去探索戏剧艺术的呈现方式和呈现维度。以京淮合演《新乌盆记》为例,同样是“乌盆记”题材,上海淮剧团推出的京淮合演《新乌盆记》的艺术视角是独特的,它从刘世昌、张别古两个主要人物的命运悲剧这样一个小切口进入,让观众看到经典在不同艺术维度上带来的丰厚滋养。北方昆曲剧院推出的“观其复”系列小剧场昆曲作品《怜香伴》《玉簪记》《墙头马上》《望江亭之中秋切鲙》等,特别留意小剧场的规制。比如不断调整戏剧节奏,使之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时间上尽量保持在90分钟以内,每5分钟至10分钟为观众制造一次大小不一、形式有别的艺术惊喜。这种惊喜促使观众有一种没看够、看不够的欣赏心理,从而更加吸引年轻观众特别是看戏不多的都市新观众走进剧场。因此,从这一维度看小剧场,创作者一定要保持警醒,以防有一秒钟的节奏不对,让观众感到松懈或没劲。
与“小”的物理空间和“小”的时间要求相伴相生的,是小剧场艺术的包容性和实验性,我们可称之为艺术创作的多元化探索和多样性表达,即小剧场艺术的“小”巧灵活。因为小剧场空间之“小”,使其艺术剧目比一般大剧场剧目具有更强烈的灵活性和适用性。首先,小剧场剧目运作成本不高,易于发展推行。其次,小剧场剧目以“零距离”接近观众,易形成观、演互动,有利于观演关系探索。再者,小剧场规制不大,易于培养新人、也易于开拓新的艺术空间,有利于创、演、观、评良性互动的演出机制。因此,有论者认为小剧场正在成为“微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是都市文化新的精神地标。以北京近年来的艺术演出现状为例,繁星戏剧村之所以能在众多演出单位或艺术机构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其小剧场艺术定位的准确把握,每年一次的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更是很好地推动了这一演出方式的传播、发展和艺术探索,由香港西九区戏曲艺术中心演出的小剧场粤剧《霸王别姬》就是在这一平台上被北京观众所熟知的。除单个艺术剧目的艺术探索外,主办方就小剧场戏剧发展也做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有益探索。以2018年第五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为例,这一届更加注重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表达,展演分“实验戏曲”“曲韵悠长”“粉墨梆腔”“乾旦坤生”“氍毹变幻”五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强化了剧目自身的风格类型,彰显了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办节特色。
小剧场之“小”看似局限,实则形成了有别于大剧场的艺术特点,并且在其日渐发展成熟的演出历史上,小剧场的这些艺术特点正是其区别其他艺术演出的重要维度。因此,小剧场的“小”不再是人们直观意义上的单纯的物理空间与时间长度的“小”,而是日渐形成其固有的艺术表达方式的“小”。从大剧场剧目里简单拿一出折子戏或截一个片段冠之以“小剧场”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既忽略了艺术的探索价值,也误解了艺术的表达空间。真正的艺术创作,虽源于模仿,但必须超越模仿,赋予其血肉、情感和灵魂。总之,小剧场之“小”,不是片段的、切割的“小”,不是简单地放在小的物理空间里的“小”,也不是贫苦戏剧里的“小”或“少”,而是以高度浓缩的方式赋予戏剧开放、包容、探索等艺术精神的精致的“小”。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