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中小城市剧院的“雪莲实践”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10-30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10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山东省东营市雪莲大剧院内,几百名观众带着孩子正在观看儿童剧《海的女儿》,情节来到高潮处,台上演员与台下小观众进行了气氛热烈的互动,掌声、欢笑声响成一片。
    类似的场景在雪莲大剧院每年都会出现上百次。一场场现场感极强的演出,在观众中树立了口碑,正是剧院科学运营、普惠于民的生动写照。
    找谁运营?怎样运营?
    这些年,国内不少中小城市出于展示城市形象、保障民众文化权益的考虑,兴建了一批新剧院,同时,很多地方还留存了数量可观的老剧院。但无论是新剧院还是老剧院,多数存在着运营难的问题。
    2014年9月,雪莲大剧院开业,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包括拥有1340个座位的大剧院、408个座位的多功能厅等,能够满足大型歌剧、舞剧、交响乐等不同的演出需求。硬件很先进,但怎样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开业初期,雪莲大剧院与全国很多中小城市的剧院一样,面临着找谁运营、怎样运营的问题。
    大剧院体量大,涉及的管理事务千头万绪,找谁运营?起初,东营相关部门也想找业内颇具影响的剧院管理公司——财政支付一定费用,签订协议。但后来,东营还是决定自己摸索,以找出一个更适合本地文旅事业发展的路子。经过广泛调研与深入论证,雪莲大剧院交由东营市管国有企业——黄河文化传媒集团运营,运营费用比起初找的剧院管理公司的要价低1/3。
    节省了财政资金,但雪莲大剧院的功能定位并没有因此“打折扣”。5年来,雪莲大剧院通过成本控制、自制剧目、走出东营等措施,盘活了资源,发挥服务社会价值。
    管理精细精准+探索自制剧目
    “开门就是钱”,这是业内对剧院运营成本大的共识。据黄河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杨树行介绍,以雪莲大剧院的体量计算,仅空调费用一项每年就需要几百万元。
    为此,雪莲大剧院提出了“精细精准”的管理服务理念。大到一个舞台机械设备,小到一张办公用纸,在采购过程中都是货比三家,确保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员工基本都是身兼数职、一专多能,演出前,他们还是剧场检票人员,演出开始后,有的已经成了台上的演员。大剧院有大小9台车辆,只有一个司机,这名司机还兼任客服、夜班巡检等。
    在压缩成本的同时,雪莲大剧院在自制剧目上全力进行探索和实践,以解决中小城市剧院普遍面临的缺乏演出内容尤其是优质演出内容的难题。最开始,东营也是选择剧目引进的路子来丰富雪莲大剧院的内容供给,但很快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主要原因是成本太高,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太大,中小城市剧院在剧目引进的谈判中基本不占优势。
    在此情况下,雪莲大剧院与东营一家艺术团进行资源整合,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演出节目。但演出类别很多、节目选择空间也大,到底从哪里入手?经过市场调研,他们瞄准了儿童剧市场。
    据了解,从2015年至今,雪莲大剧院成功编排了《阿拉丁神灯》《白雪公主》《八仙过海》等11部剧目。
    创新经营理念,寻求融合发展
    “雪莲大剧院的演出节目单中,儿童剧最受欢迎,基本不愁卖票,上座率非常高。”杨树行说,目前,第12部现实题材剧目已开始创作。
    在业内,雪莲大剧院算是后生晚辈,但其创新经营理念仍有值得借鉴之处,尤其是在融合发展方面。由于“院团合一”的体制运行灵活、针对性强,打通了演出的上下游,使剧目和场地、设备、人员的衔接配合顺畅默契,剧院和院团形成整体合力,产生了“1+1>2”的溢出效应。
    近年来,雪莲大剧院还把“走出去”作为重要的经营策略,主动搭建对外合作机制,积极拓展国内演出市场,打响“雪莲”品牌。截至目前,该剧院系列自制剧《阿拉丁神灯》《宝莲灯》《胡桃夹子》已先后在北京、浙江、河北、江苏、河南等省市演出80余场,也成为剧院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7年8月,雪莲大剧院自制剧《八仙过海》在东营首演,剧院推出了网络直播,首次以视频同步直播的方式把剧院演出与互联网演艺结合起来。在剧场内看要花120元,网上看花5元即可。据统计,此次演出直播中的网络观众近500人,打破了舞台剧的空间限制和地域限制,为剧院营销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目前,雪莲大剧院顺应时代发展,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进一步结合,重点打造“云端剧场”“网络平台票务营销及场地租赁”“网络众筹排演剧目”等依托于“互联网+”的项目,推动运营形态网络化、信息化,打造文化产业新模式。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