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固本 开枝散叶——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戏曲音乐创作高峰论坛综述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11-15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无曲不成戏”“戏以曲兴,戏以曲传”,正是戏曲千百年来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之一,应该引起普遍的重视。当前,戏曲创作中文学、导演、舞美大多通用,因此,回归剧种意识,如何在共性中突显个性,戏曲音乐无疑成为了关乎守牢剧种艺术本体和底线的关键堡垒。为此,11月5日,中国剧协首次在戏剧节期间举办了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戏曲音乐创作高峰论坛。论坛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承办。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中国剧协副主席柳萍,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饶文富,安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名誉会长、国家一级作曲时白林,江苏省文化厅研究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汪人元,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音乐系主任谢振强,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吴思富,北京京剧院一级作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朱绍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作曲陈钧,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音乐总监、昆曲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孙建安,北京演艺集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评剧院艺术指导、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王亚勋,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党委书记刘建宽,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奏员、秦腔音乐作曲罗新昌以及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作曲刘文田,河南豫剧院艺术发展部艺术室主任、国家一级作曲汤其河,国家一级作曲蓝天以及湖北省演艺集团原副总经理、国家一级作曲李道国等领导、专家及各大剧种创作人员出席了本次论坛,大家围绕戏曲音乐的重要性、继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以及如何提高戏曲音乐的创作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表示,要坚守剧种个性,在坚守戏曲本体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助力新时代戏曲音乐的创作发展。

重视戏曲音乐建设

    当下,作为戏曲剧种的标识性元素——戏曲音乐问题颇多。人们常常抱怨新剧目中听不到让人过瘾的唱腔、少有优秀唱段能够余音绕梁并得以传唱。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戏曲工作者的注意,人们开始关注戏曲音乐创作,但还远远不够。正如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在主持此次会议中指出,戏曲音乐创作在整体创作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缺失,戏曲音乐的艺术特色都还没有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程度,这些要引起专业人员的高度重视。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汪人元将戏曲音乐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他认为戏曲音乐建设是当代戏曲发展迫切的根基性任务。只有当戏曲音乐处于同时代中国音乐的一流水平,戏曲艺术上才能真正走在时代前列。今天戏曲的文学、导演、舞美创作其实都不弱于话剧、歌剧、舞剧等同类戏剧样式,但戏曲音乐却与当代中国音乐的最高水准具有明显的差距,这就特别需要我们整个戏曲从业者和管理者,更加深刻地、理性地重视戏曲音乐的建设,将其视为当代戏曲发展迫切的根基性任务,给予坚定有力的落实保障。这必将推动民族戏曲的整体发展。
    一直关注戏曲音乐创作的中国评剧院艺术指导王亚勋认为解决当代戏曲音乐发展的路径,需要具备三个到位和一个主体条件的要求即当代戏曲音乐的理念意识要先到位、当代的作曲技法和手段要到位、乐队体现要到位。作曲家要具有戏曲综合思维基础上的主体意识。

继承和创新

    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绝不是戏曲音乐一家遇见的难题,文学、美术、书法,包括影视等一些新型的艺术门类,都存在这个问题,而中国戏曲的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93岁高龄的黄梅戏作曲大家时白林在会上结合自身多年创作经历,表达自己对继承与创新的理解。他认为无论是改编的传统剧目、移植剧目还是新编剧目,不管作曲手法如何创新,都要考虑到黄梅戏传统音乐的特色与韵律,至于将这些传统的格式,旋律与音调运用的多寡,则全靠对传统音乐唱腔谙熟与热爱尺度的把握。不管该剧的音乐有多么大的创新,但黄梅戏音乐的特色与韵律一定要保留,来不得半点含糊。因为“艺术只承认一流,时间只记住精品”。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对继承与创新有着深刻理解。他强调继承不足,就丧失了剧种特色,这种创新会被人诟病。不继承就没有自身特色;不创新,也会与时代产生隔膜。我们要融入时代并去努力适应,而不是迎合时代。作为从民间土壤生长出来的戏曲音乐,不可能不随着时代之音位移和飘动,但它都是轻柔的动作,而不是裂变与振动。
    在谈到流派的继承与创新时,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作曲刘文田一语中的,流派形成的前提必须要好听、耐听,才能流得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代表性传承人陈钧认为越剧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流派。发展是对传统的补充,而不是“破与立”的关系。

个性与共性

    一个最主要的、甚至是有关剧种生死存亡的问题引起了大多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警惕,这就是当下观众和专家们议论最多的戏曲音乐创作中的大难题——“泛剧种化”。
    汪人元先生对“泛剧种化”的释义是:“在地方戏发展中,出现消减剧种艺术个性、模糊剧种特征的现象。”论坛上,国家一级作曲李道国从戏曲剧种方言弱化、稀有剧种的生存环境和氛围;地方剧种的创作骨干力量薄弱、长官意识、地方剧种的京剧化等5个方面阐释了“泛剧种化”的成因。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音乐系主任谢振强,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级非遗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朱绍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出发,一致认为一个剧种的个性是其存在的价值,一个剧种如果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的艺术创造,便会失去其本身独有的光芒,也将被时代和观众淘汰。忽视剧种音乐的个性价值,其实质是对戏曲文化多样性的不珍惜。

重视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

    在论坛进程中,不少专家学者提到对中青年戏曲音乐家的培养与重视问题,与此同时更是反映出在当代中国戏曲发展道路上,中青年戏曲音乐家要登上历史的舞台,担负起推动戏曲音乐创作发展的重任,勇于成为中国戏曲发展的中流砥柱。
    秦腔音乐作曲罗新昌强调人才是戏剧音乐创作的重要保证。戏剧音乐的专业性很强,戏曲音乐创作首先要了解剧种的声腔特点,行当的区别,流派的风格,还要具备乐理知识,作曲理论,写作技巧,同时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鉴赏力、审美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国家一级作曲蓝天号召中青年戏曲音乐人应深入了解一个剧种,只有建立在对某个剧种的充分理解基础上才能触类旁通。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党委书记刘建宽指出戏曲音乐人才培养目前是缺失的。他认为一名合格的戏曲作曲,一定要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才会树立好自己真正的价值观。同时,还要全面掌握当代的作曲技术。
    论坛最后,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提请广大戏曲音乐人中国戏曲是从草堂走向庙堂,从民间走向城市,从普适走向高端,今天当我们广泛追求高端时,特别需要对普适和草堂的回眸。我们需要和民间进行广泛接触,城市也有民间,要善于观察普通观众的反映。此外,当我们埋头创作时,也不要忘记抬头发声。他表示,本次论坛就是中国剧协为广大戏曲音乐人搭建的发声平台,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源自:北京演艺集团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