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剧院走进守正创新的舞剧新时代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12-04   
    11月9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承办的“国家剧院走进守正创新的舞剧新时代——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舞剧创作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
    此次研讨围绕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民族舞剧创作生产机制、人才培养等进行讨论,旨在夯实新时代民族舞剧发展根基,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力量。
    本报特摘编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陈咏梅: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创作经验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对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发展的有力推进。在国内外舞蹈界有重要影响的中国歌剧舞剧院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演出了百余部歌剧、舞剧作品,积累了众多艺术精品,如新中国第一部民族舞剧《宝莲灯》等。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创排了舞剧《孔子》《恰同学少年》《赵氏孤儿》《昭君出塞》《李白》等多部优秀舞剧作品。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推动了全国舞蹈艺术交流发展平台的建设,而且对于推进院校及院团间的学术合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海南省舞协主席、海南省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 彭煜翔:
    在数十年的院团历史中,中国歌剧舞剧院秉持着继承与创新的理念,将守正创新的责任信念贯彻到艺术创作之中。在舞剧创作中,从《恰同学少年》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把握,到《孔子》演出400场的效益奇观;从《赵氏孤儿》汲取传统经典养分,到《李白》发掘中国诗词文化,中国歌剧舞剧院证明了:守正创新正是艺术院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有效途径。
    中国歌剧舞剧院在舞剧创作上,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把握,对国家伟人和历史名人的解读,向来精确且到位。剧院的作品追求广泛的社会效益,选取观众喜爱的角度,创作了一系列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品。剧院勇于突破“一团一作”的传统,广泛寻求艺术合作;向历史回眸,从文化中探寻创作语境,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舞剧表达的有力支撑和迷人符号。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炼:
    无论是展现浩瀚的历史还是展现传统文化的起伏与隐现,或是演绎典型人物纷繁错杂的生命与情感,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的舞剧作品始终站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情境和立场下,形塑中国文化,彰显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几部作品对典型人物与事件的重塑,对历史事件的切入点找得巧妙,不仅能让今天的观众理解过去的故事,更是对主旋律题材的再解读,传递了正能量,这也是当代舞台创作的灵魂所在。作品对传统文化意象的诠释,很值得注意,比如《李白》,提取月亮意象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心灵的外化,完成了月亮意象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最终到哲学思辨的转换。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研究所副所长、音乐学院教授 仝妍: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剧创作体现出“大美有言”式的中国舞剧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道家思想追求“大美无言”,之所以称之为“大美有言”,是因为“大美”在艺术形态的呈现中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大”是一种为中国美学所特有的美学范畴,不仅有审美的内容,也有道德的内容,所以“大”往往在美学中是作为“美”的更高范畴而存在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紧密围绕“大”的内涵,舞剧本身就具有一种形态之大,同时体现作为国家艺术院团的责任之大。对舞剧编导来说,其示范引领、创新探索的意义,也可以用“大”字来形容。这6部作品很多是历史题材,但历史对于今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种现实主义美学又恰是中国文艺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美学风格。
    苏州芭蕾舞团艺术总监 李莹:
    作为一名编导,我非常了解也非常敬佩每一个艺术家为作品付出的努力,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直不断创新,走在中国舞剧创作的前沿。这些作品不注重大制作,服装舞美简约大气,符合中国文化的特征,舞段为剧情推进服务。我相信精品是由市场和时间来判断的,这6部作品的积累,最终会沉淀出真正的经典。
    在舞蹈语汇上,中国舞剧在中国古典舞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融汇了中国各民族、各时代的民间舞蹈,也由此形成了一种编创惯例。任何一个舞种都需要向前发展,那么中国舞剧的舞蹈语汇和形式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呢?这是值得业界思考的问题。
    上海音乐出版社舞蹈编辑室、舞蹈艺术中心总策划、编审 黄惠民:
    今天我们探讨中国歌剧舞剧院的6部舞剧,我认为其最突出且可贵的一点就是民族性。现代人创作的舞剧无论内容与形态都应该具有时代感,所谓时代感就是创作者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过去与未来的意识,即“过去是现代之母,现代是未来之母”。如果舞剧创作者不仅具有历史意识,而且能够展望未来,那么,观赏者就可以在其作品中感受到人性从过去到现在的改变,以及对未来的启迪。我认为这6部舞剧都是如此:舞剧《昭君出塞》在人物塑造上与以往的同题材创作大有不同;舞剧《李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以诗性情怀直面坎坷生活且不言败的李白;舞剧《孔子》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来宣扬民族思想与情感;舞剧《驼道》以古丝绸之路和当下“一带一路”为时代背景,充满了爱的力量;舞剧《恰同学少年》的选材与创作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舞剧《赵氏孤儿》以“托孤”“救孤”“成长”“复仇”四幕来结构全篇,是一部让人思索、寻味无尽的杰出悲剧。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王海英:
    多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不断创作具有中华民族精神与特色、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与气派的舞台艺术作品,而且每一部舞剧都体现着其内部结构与外部表现形式的创新性探索。从中国民族舞剧开山之作《宝莲灯》,到随后的众多佳作,都从话语体系建构的层面创新了舞蹈语汇与表现形式,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次讨论的6部舞剧是近年来剧院的代表性作品,亦是在20世纪舞剧经验的基础上创作的,是兼具传统文化记忆、当代审美性、视觉陌生化的经典之作。剧院以文化、服务、发展为导向,打造舞台精品,铸就民族脊梁,为优秀的青年人才提供能力拓展空间,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并开发多维通道与组织运营模式,以此提升在舞剧领域的引领性、典范性。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向开明:
    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直站在中国舞剧创作的前沿领域,多年来立足于国际视野与民族传统进行舞剧构建。可以看到,6部舞剧,除《驼道》之外,都是历史题材,这对于中国舞剧面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声音有重要意义。民族舞剧的直观印象通常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舞剧,而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民族舞剧则是以中华民族这一大视角来进行创作的,这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在创作领域还是教学领域,都极有价值。中国歌剧舞剧院始终在探索如何在对古代文明的认知中构建现代文明,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在文艺团体改革过程中,如何创新文化体制,中国歌剧舞剧院同样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范本,值得学习和探究。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学院舞蹈研究院副院长 张麟:
    情感逻辑的构建涉及舞蹈和文学的关系、舞剧结构与舞剧剧本的关系。中国当代舞剧的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舞剧,编导一定是处理好了从文学素材到剧本再到舞台操作台本这样一个转换过程。这一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从文学叙事逻辑上升到情感叙事逻辑。
    以中国歌剧舞剧院《赵氏孤儿》《昭君出塞》《孔子》为例,《赵氏孤儿》从整体的结构线索、情感逻辑的发展和戏剧性的层面,都比较紧凑清晰;《昭君出塞》用短短5分钟就把昭君内心的苦楚与不舍凸显得淋漓尽致,它扣住了情感逻辑线索,建构起了从中间向两边延伸的情感逻辑;《孔子》中,刻画孔子这个符号性很强的人物非常难,编导通过其主观判断与价值情感取舍,构建出一套情感逻辑,非常能打动观众。
    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 孔德辛:
    我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歌剧舞剧院工作,首先要感谢剧院对我们年轻导演的用心培养,使我在这个优秀平台上拥有很好的机遇,并能一直在舞剧创作领域进行探索。2006年毕业至2013年间,我一直在进行多方面的创作积累经验;2013年至今,创作了舞剧《孔子》《关公》《昭君出塞》《驼道》及今年的《彩虹之路》。在这期间,我不断探索、尝试舞剧创作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其间,我非常坦然地面对和接受来自各方面有争议的、具有建设性的声音,这些声音也推动我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同时,我也体会到,一味地模仿、没有创作个性、为保证“成功”而进行的编创,是没有生命力的。我始终热衷于个性创作价值的实现,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并将日趋成熟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