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剧院走进守正创新的舞剧新时代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12-11   
    11月9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承办的“国家剧院走进守正创新的舞剧新时代——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舞剧创作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
    此次研讨围绕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民族舞剧创作生产机制、人才培养等进行讨论,旨在夯实新时代民族舞剧发展根基,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力量。
    本报特摘编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王欣(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作为国家艺术院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弘扬中国精神的重担,呈现出独具风格的国舞风范。《孔子》中上下求索的求道之旅,展现了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精神,且涉及战争与和平、苦难与梦想的主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遥相呼应。再如《昭君出塞》,刻画了昭君在和亲过程中的无奈与苦楚、大义与勇气,展现了家国情怀和天下和合的理念。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定位在于打造经典剧目,经典的特征就是经得起不同时代的审视和解读。中国形象的输出应当立足本国当下实况,以小见大,反映的是人类和世界共通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我对中国舞剧的期待,希望中国故事通过舞剧走出去,与世界建立起更多联系。
    马丽萍(浙江音乐学院舞蹈系副主任)
    中国歌剧舞剧院代表着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高度,此次研讨的6部舞剧及接下来要创排的新作品,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其传递的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主旋律,这就是艺术院团的使命担当。
    我一直在思考艺术创作观念的问题,即究竟用什么样的创作观念和手法做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有所创新。我认为,作品应该更深刻地表现故事、人物的文学性。同时还要注意戏剧性,因为戏剧性关乎作品结构性,当舞蹈作品真正把结构解决得很好时,对人的表达才能更丰富、立体,承载的内核才更为深刻。最后,要注意运用综合性手段,年轻编导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要大胆彰显当代舞台的艺术性、实验性。
    赵艳(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
    中国歌剧舞剧院可谓孕育歌舞精品的摇篮,尤其近年来,在舞剧创作方面新作频出,其推出的舞剧《孔子》《恰同学少年》《赵氏孤儿》《昭君出塞》等作品都是大部头,且聚焦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令人赞叹。剧院几部舞剧的创作践行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的思想性。其次,舞剧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以人民为中心,雅俗共赏。
    舞剧需要舞中有剧、剧中有舞,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一点剧院做得很好。另外,有一些问题可以深入探讨,譬如《孔子》《李白》等作品,似乎更加适合以舞蹈诗来呈现。
    董丽(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呈现的舞剧作品多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素材,既充满历史厚重感也蕴含丰富的美学意义,基本上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涵盖了舞剧艺术所涉及的基本美学原则。
    《赵氏孤儿》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这两方面的最佳契合点:从主题上看,《赵氏孤儿》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对这一故事的重新思考;从表现手法上看,该剧采用电影的叙述方式,给观众视觉和心理上带来了新鲜感。《昭君出塞》的改编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为当代人提供了关于生命价值观的思考空间。《李白》则是一部融戏剧的叙事性与舞蹈欣赏性为一体的佳作。
    陈育燕(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负责人、副教授)
    中国歌剧舞剧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舞剧创作,凝练了那些心中有大爱、肩上有担当的人物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作品中充满人性的细节观照,使观众能够与主人公共感、共情,在此基础上赋予了人物特有的内涵与情感,在人性刻画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这些作品有着简洁有力的形象塑造、干净利落的叙事功力以及巧妙留白的意象升华,编创者能够将时间跨度很大的起承转合拿捏得利索简约,如同品茗后的唇齿余香。
    张立夫(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现代舞编导系主任)
    舞剧《孔子》自演出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表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一段历史。编导的创作符合艺术规律,准确反映出时代的发展,抓住不同阶级的符号性代表公、臣、妃为典型形象,以现代艺术形式再现东方哲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全剧没有一味神化和夸大孔子的丰功伟绩,而是在基于一定历史高度的角度上,联系当下社会,传达出传统文化的现世精神。
    一部作品能够受到广泛关注或成为经典,是因为足够尊重传统。该剧导演孔德辛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她看孔子的角度比我们更敏锐也更丰富。从服装到舞美、从动作到音乐都经过了文化的沉淀。
    龚倩(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副教授)
    时代的快速前进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使红色舞剧创作的语境随之改变。如何以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为牵引进行红色舞剧的当代创作、如何进行革命历史情怀的当代表达、如何避免艺术创作的脸谱化和教条化、如何兼顾好革命历史叙事与时代精神传达,这些不仅是红色舞剧,也是当代中国其他类型舞剧创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恰同学少年》通过英雄人物的塑造对中国革命精神进行渗入式褒扬,人物塑造遵循艺术本体第一性的价值核心,同时关注精神内涵的积淀与舞蹈艺术语言的创新,注重对集体记忆的精神挖掘与理性反思,又不剥离诗意化的艺术语境,从而取得成功。剧院其他几部舞剧的编排同样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张素琴(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教授)
    民族性在上世纪80年代引起一个探讨高潮,反映出我们在当代艺术建构中的一种诉求。从《宝莲灯》开始,中国歌剧舞剧院确立了民族性在题材选择上的典范: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将这些与现实连接,深刻表现当代国家和民族建构中的困惑以及追求。
    中国歌剧舞剧院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这种民族性所蕴含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尺度。近年来的舞剧如《孔子》《昭君出塞》《赵氏孤儿》《李白》等均源于这一传统,人物精神的延续和当代拓展,也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陈静(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中国舞编导系主任)
    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剧创作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这些舞剧具有不同的创作维度、审美理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美学态势。作品着重历史人物的当代书写,比如孔子是圣人,舞剧《孔子》从众多历史故事中选取具有舞台表现力的代表性事件,将这些事件顺畅地连成一体,用舞蹈语汇讲述出来
    这些舞剧多有荡气回肠的经典舞段。舞剧《恰同学少年》借助同名电视剧叙事线索的支撑,讲述了毛泽东由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充满坚定理想与智慧的革命家的历程。舞剧《赵氏孤儿》凸显“剧”的概念,采用线性结构叙事,同时深度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丰富人物情感。
    袁竹 (浙江音乐学院舞蹈系青年教师)
    在我任教之前,也曾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一名演员。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我就进入剧院工作,5年里一直活跃在舞台一线。
    站在演员的角度上,我想补充一点:一个好的作品同样需要演员参与到创作中来。这里的参与包含了演员参与对剧本的梳理、对人物角色的分析、对舞段动作的编创。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大力发展年轻舞剧演员,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年轻人的发展空间很大,有公平的机会、有宽广的平台,尤其舞台实践能够推动演员迅速成长。
    唐白晶(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舞蹈编辑、助理研究员)
    中国民族舞剧发展史中中国歌剧舞剧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次研讨的6部舞剧,能清晰地看出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民族舞剧创作一以贯之的态度。此次研讨会提出的“国家剧院走进守正创新的舞剧新时代”主题与此正好契合,彰显了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中国气派。
    6部作品注重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彰显,挖掘历史名人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注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彰显,体现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在舞蹈语言的建构方面也探索出了新古典舞派与民族民间舞相结合的风格;另一方面,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艺术创作、市场推广上的做法引领了中国舞剧生产及推广的创新之路,让舞剧走进群众身边,引领民众艺术审美,推动了市场繁荣。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