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美育在行动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12-27   

“阅读好声音”——全城微朗读大赛颁奖典礼


2018年秋季市民艺术夜校开班


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戏曲大赛颁奖展演


上海市民艺术大课堂时光重奏组陆家嘴金融城专场室内音乐会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2019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以“市民美育在行动”为主题,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塑造市民美好心灵为落脚点,在密布全市的文化场馆、居村活动室、商圈、广场、校园里,开展了几千项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撒播美的种子,提升市民艺术素养、培养审美情操。
    上海的文化艺术场所众多,市民的文化修养逐年提升。广大市民已经不满足于观赏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希望增强互动,展示才华,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艺术教育是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帮助人们实现诗意栖居在这个城市的梦想。
    上海市民文化节自创办以来就以市民需求为导向,让市民从观赏到展示再到提升,一步一步实现其艺术梦想。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普及、培训等教育方式贯穿其中。6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始终秉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理念,积极搭建市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展示的平台,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办节机制,推进群文活动“去功利化”,提升广大市民文化素养,在助推市民美育工作方面成效卓著。
    创新赛制,美育助市民登上梦想舞台
    11月24日晚,当上海旗忠森林体育城网球中心响起全场大合唱《征服天堂》时,在场每个人都为之震撼。为提升上海市民的合唱水平,在近几届合唱大赛上,主办方分派辅导老师对参赛的百支合唱团队开展培训,帮助其进行排练。在10月中旬举办的市民舞蹈大赛展演中,市民舞蹈团演出了20多个民族多姿多彩的舞蹈,用艺术形式展示大美中国,并以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背后也蕴含着指导老师的一片心血。在近两届市民舞蹈大赛中,主办方联合专业机构为市民创编了多支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或录制视频发放给市民舞蹈团,或直接派指导老师走进基层悉心教授,让市民的艺术素养在参赛过程中获得明显的提升。
    201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为市民搭建了一个零门槛参与、实现艺术梦想的舞台,每个市民都可以参与舞蹈大赛、合唱大赛、戏曲大赛、收藏大赛等。从社区舞台到区级舞台,再到市级舞台,市民从原来的欣赏者,最终成为舞台上的展示者。
    在层层选拔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艺术素养成为参赛者的急切需求。为此,社区、区、市三级主办方邀请专家为各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的艺术辅导,配合大赛组织团队骨干开展培训,助力他们一步步登上更大的艺术舞台。作为引人瞩目的重头戏,在市级大赛的最后环节会设置颁奖典礼及成果展示活动。为了使展示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主办方对参演团队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他们在梅赛德斯奔驰艺术中心、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交响音乐厅新厅、上海文化广场等专业舞台上得以完美展现才华,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11月9日,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传统文化大赛在嘉定保利大剧院举行颁奖典礼。其中的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及曲艺大赛,从贴近生活的“岁时节令”切入,引导年青一代走近传统文化,鼓励孩子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美育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上海市民文化节围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以轻比赛、重提升、抓传承为目标,举办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中华语言文字、中华古诗词、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华诗词文赋大赛及青少年曲艺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市民热烈响应、踊跃参与,在上海掀起了一股学习、体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在上述活动中,上海市民文化节主办方通过公布赛题、发放读本,为参赛者与家人开启共同学习、探索传统文化之旅;在比赛过程中,主办方推出主题讲座、吟诵赏析、书目推荐、亲子互动等知识普及活动。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主办方还成立“讲诗团”,邀请名家深入社区。近3年来,主办方结合当代生活为市民开展了100余场诗词歌赋讲座,深受市民喜爱;推出线上活动“每日诗品”,带领市民破解古诗密码,紧扣时下热点的赛题和网络答题的方式,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推出由各院团知名青年戏曲演员组成的“赏戏团”,近3年共走进大中小学160多所,通过讲演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戏近200场,推动戏曲艺术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推广与传承,培养了众多青少年戏曲“粉丝”;举行定向赛特别活动,让市民在现代文化场馆中邂逅传统文化,领略经典的魅力。2018年,中华诗词文赋大赛主办方推出诗词朗诵亭,以互动体验的全新方式拉近市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多方合力,开拓美育新平台新路径
    上海市民文化节各项赛事善于借助“外脑”,为平台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主办方与上海文联下属各专业协会、市语言工作委员会等专业协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保持长期合作,邀请各方专家参与活动策划、规则拟定、评审点评,并且出题目、办讲座、搞培训,这种模式几乎贯穿所有市民文化节活动,让市民有机会与专家亲密接触,获得面对面的指点。
    上海市民文化节还与专业院团和机构开展长期合作,致力于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与传承。从2016年起,市民文化节携手上海歌剧院开展“歌剧普及计划”,通过歌剧导赏观摩、经典唱段巡讲巡演、歌剧知识普及和教唱等方式,提升市民的歌剧欣赏水平,培养歌剧“粉丝”。上海京剧院在市民戏剧大赛的基础上,与市民文化节合作推出了“青春跑道”大众评审招募活动,在引导市民深度参与赛事的同时,培养了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青年演员。2014年起,市民文化节与上海阿卡贝拉文化交流中心深度合作,打造上海、全国乃至世界无伴奏人声阿卡贝拉艺术团队交流比赛的舞台,经过短短几年深耕,上海阿卡贝拉团队已由原先10多支发展到如今近100支,中国大陆地区首个推广联盟“上海阿卡贝拉联盟”也于2017年组建。从上海市民阿卡贝拉大赛到全国阿卡贝拉大赛,再到2019年的全国少儿阿卡贝拉大赛,维度和普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阿卡贝拉音乐的普及与推广逾加深入。
    创新升级,市民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上海市民文化节不断突破群文赛事的固有门类与模式,拓展活动的内涵和外延。
    传承文化根脉。上海市民文化节积极传承弘扬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沪语大赛、乡土文化符号大展、市民舞蹈大赛等活动,掀起了市民学习沪语、寻根本土文化、演绎海派风情的热情。江南丝竹进社区活动积极传承江南文化,青少年戏曲大赛令沪剧等江浙地方戏种逐年发扬光大,少儿版画活动展现上海特色版画,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知识大赛、写作大赛等众多活动立足上海讲好本土故事。2018年至2019年,共举办两届“美好生活”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从上海延伸到长三角,引导市民群众走进基层文化空间、公共阅读空间、商圈文化空间、文博艺术空间、跨界文化空间、美丽乡村文化空间六大类型空间,感受有温度的社区历史、城市精神和人文关怀。上海市群艺馆“上海牌”展览以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上海品牌产品为支点,寻找这些曾辉煌一时的上海品牌产品背后的老设计师,通过挖掘设计往事,串起上海轻工业历史,弘扬上海制造精神。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老建筑的故事”市民创意创作大赛围绕上海老建筑,整合开放地图、书目、历史文献等资源,举办以“阅读上海建筑,讲好上海故事”为主题的市民创意创作大赛,强化了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
    提升文化涵养。朗诵与演讲大赛、微朗读大赛鼓励市民以质朴的语言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彰显对生活的热爱,陶冶情操、感染他人。写作大赛、新诗大赛鼓励市民“我手写我心”,真实再现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百姓日常生活,用鲜活的细节展现作为时代参与者、见证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家庭阅读大赛、阅读推广人评选不仅让阅读家庭的故事流传开来,还让读书充满温情和励志的能量,推动全民阅读。
    从2014年起,上海市民文化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重大文化品牌活动联手推出“电影中的真善美”“阅读中的真善美”“艺术中的真善美”“群星奖中的真善美”系列征文活动,播撒文明的种子,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市民手工艺大赛、市民创意大赛、市民艺术创客大赛、上海非遗文创设计大赛……上海市民文化节共举办7次此类赛事,为专业艺术家和业余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推崇工匠精神、培养大众的创新思维,推动艺术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参与人数日益增加。
    提高审美素养。通过市民文化节各种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更多市民在发现美、享受美的同时,主动在文艺创作中追求美,将崇善向美的精神融入生活。两年一届的上海市民艺术大展是市民艺术创作成果交流展示的平台,参评作品涵盖美术、书法和摄影,且艺术水准逐年提升,主题更鲜明、内容更丰富、风格与表现方式更多样,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广场舞大赛一改多年前“一样的服装、一样的舞蹈”的状况,在富有各区地域特色的海派舞蹈基础上,呈现出民族舞蹈争奇斗艳的景象,民族舞、现代舞、流行舞交相辉映,团队和谐与个性化表现相融合。市民合唱从大声唱到用心唱、用情唱,团队风格各异,闵行区“老舅妈”合唱团等团队不满足于唱经典歌曲,坚持创作展现自身风采的歌曲;浦东新区上海实验学校东校家长合唱团积极改编亲子合唱音乐剧,展示出团队风采。
    回顾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活动的美育功能,加强对市民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引导与发掘,由美至善、美善合一、育人心灵,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展望未来,上海市民文化节将继续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塑造市民美好心灵为落脚点,全力构建上海市民美育大平台。
    精准服务,各类艺术普及教育深入民心
    艺术课堂生根开花。上海市、区文化馆(群艺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长年开设各类艺术课堂,普及艺术知识,提升市民艺术素养。上海市群艺馆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艺术培训,如针对白领上班族的市民艺术夜校、讲演结合的“午间一小时”、针对老年人的老年艺术大学、针对少年儿童的“走进艺术之门”等,每年开设市民培训课程150余期,超过425万人次参与,线上浏览近700万人次。其中,市民艺术夜校4年中开办了书法、美术、戏剧表演、舞蹈、声乐等15个艺术门类的培训班共60期,服务上班族4万余人次。
    从2006年开始,上海市民艺术大课堂持续举办,走进16个区(县)配送艺术导赏或培训,每年派送100场,服务群众达上万人次。今年市民艺术大课堂重设定位,主要服务中青年职工群体,向长线、系列普及方向发展。其选取企业、商圈、楼宇中有代表性的点位铺开,陆续与陆家嘴金融城、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10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服务协议,量身定制3年服务计划。全年计划推出三大主题、8个系列、27个项目,采取艺术导赏、讲演会、培训班等形式,共推出50讲。
    各区品牌竞相树立。2019年3月,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之时,闵行、宝山、松江、浦东等区同时启动了本区品牌艺术普及课程,且相较往年,课程数量进一步增加。青浦等区开启了市民大课堂。在市群艺馆的带动下,各区纷纷打造具有本区特色的品牌艺术教育项目。
    浦东新区自2015年起,以市民终身艺术教育为目标,打造市民艺术大学,通过“分校普及+总校提高+高校研修”的课程进阶模式,让不同水平的爱好者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持续提升;同时,将艺术普及培训与组建文化团队相结合,增强区域文化活力。截至2019年底,市民艺术大学项目已先后开设各类公益艺术培训课程1155门,共计5万多课时,培训市民260余万人次。2019年,闵行区面向群众开放免费课程服务,全年共开设艺术课程40门,累计1568课时,直接参与培训逾2.5万人次。宝山区从2016年起联合专业机构、院团创新推出“市民艺术修身导赏计划”,共推出音乐、美术、文学、建筑等七大艺术门类的导赏讲座450场,并将讲座配送至基层, 服务市民20万人次。
    与此同时,上海音乐厅、京剧院等单位的艺术家走进社区为市民普及艺术知识已成常态。各区依据本区特色,引导市民走进社区、园区、商厦、老建筑、滨江、大巴甚至青山绿水开展各项美育活动,让市民体验式感受和领悟诗歌、舞蹈、民俗、非遗、戏曲、文物等文化内涵。市民艺术教育的宽度、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线上教程拓展艺术教育。从2017年起,上海市民文化节搭建以艺术课程和艺术鉴赏为主要内容、微信与APP结合的“艺课e堂”线上艺术课程服务平台,目前已推出200余门、1000余集文化艺术课程,总浏览量超1000万人次,其中“传嘉e课堂”的浏览量近600万人次、“每日诗品”200余万人次、“艺术课程”200余万人次。文化教育类脱口秀“传嘉e课堂”栏目近3年共推出传统文化课程、专业艺术课程84集,2019年,推出衣食住行系列课程30期,通过年轻人喜爱的形式,让观众收获文化体验、感悟生活魅力。针对不同人群推出的特色各异的线上课堂,用多样的形式让市民随时随地接受艺术教育。专家演讲、同步赛事直播也拓展了活动的传播渠道和受众。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