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人才迭代,青年编剧如何站上舞台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0-01-10   
    本报记者  刘  淼
    田本相、童道明等一批耄耋之年戏剧家的相继离世,作为中国话剧中坚力量的王晓鹰、査明哲、孟冰等陆续退休,著名导演林兆华将其发起的戏剧邀请展交给了他的儿子林熙越……戏剧评论家林克欢说,这一系列事件似乎都在提醒他,“戏剧时代的更替已然开始”。
    “在全世界范围内,近30年是戏剧人才交替的大时代。”林克欢说,10余年前,欧洲各国特别是英国、德国等,在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完成了编剧、导演等人才迭代之后,其创新戏剧引领当今世界戏剧潮流。“目前,这些国家各大剧院的艺术总监大多为40多岁。他们正在用大量资金和精力来培养、培训一批25岁至30岁的青年编剧。如今,我们也面临着非常关键的人才交替的问题。”
    时代的更替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青年编剧将逐渐走上舞台,甚至站上C位,这必然会给戏剧带来新鲜与活力,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剧本荒、创意荒等老问题。“青年剧作者的作品或许青涩,却洋溢着理想主义的热情,有着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与感触,有着大胆的艺术勇气。年仅23岁的曹禺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雷雨》,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安东·巴甫洛维奇·契科夫写出了名著《普拉东诺夫》,作家王蒙在22岁时创作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发激烈争论,甚至引起毛泽东主席的高度关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说,无数例子证明,青年戏剧人才的培养是戏剧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助力青年剧作者的成长,世界各国已有不少成熟的做法。据彭涛介绍,英国皇家剧院的“新写作计划”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登陆俄罗斯,推动了俄罗斯新一代剧作家的培养。苏联解体后,当时一些重要剧作家为了重振戏剧界的创作信心,推出了戏剧节等活动,都成为年轻剧作家的培养基地。
    在我国,为了缓解剧本荒,推出青年剧作家,各院团、民营机构、戏剧节等近年来做出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首次开办了话剧编剧人才培养研修班,在全国范围内征选45岁以下且有两部以上舞台剧公演的实力编剧作为培养对象。“当时,30多名年轻编剧集中培训了一个月。如今,虽然我们剧院还没有真正排演过这些年轻编剧的剧本,但他们其中一些人的作品已经在其他剧团或公司上演。”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冯远征说。
    此外,乌镇戏剧节等展演活动也都尝试设置扶持青年剧作者、戏剧人才的平台。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央华戏剧等单位也共同推出了“戏剧未来力量——保利·央华·新京报青年戏剧创作人才孵化工程”。
    然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青年编剧人才的推出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底,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发起、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办的“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在北京启动。该平台经过近一年前期筹划,已经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戏剧创作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机制,每年面向全国进行两轮剧本征集,评选出具有潜力的剧本,通过导师提升、剧本朗读、联排公演等后续扶持环节,孵化一批优质剧目,以期推向市场,推动戏剧文化演出内容创新和戏剧演出市场繁荣发展。
    相较其他项目,“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不仅有着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资金支持,有着强大的导师阵容和各类艺术院团的“甲方”资源,更有着不遗余力打造好作品的耐心。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张鹏就曾说,目前该基金扶持舞台创作的周期一般在2到3年,但是从国际范围来看,一部好的剧本从大纲、打磨、修改到二度创作、最终舞台呈现,最少需要4到5年的时间,他希望依托孵化平台延伸基金扶持的链条,从源头开始,扎根人民,推动艺术创作良性循环发展。不得不说,这样的定位和设置,极具战略眼光。
    可以说,推出青年剧作者的环境已逐渐走向成熟,但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吗?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晓鹰告诫年轻的剧作者,戏剧创作要取得质的提升,先要端正艺术的价值观。“每一位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是昙花一现,但怎样才能如愿以偿地创作出具有长远生命力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王晓鹰认为,剧作者要透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在创作过程中发掘出人物更深的精神内涵、生命价值,乃至人生哲理。
    “此外,表现现实生活的戏剧创作也需要一定的历史视角和文化视角,必要的或者独特的历史观察和文化反思有可能更容易让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作品具有某种历史文化的深厚感。在这方面,一些外国经典名著的成功经验很有参考价值。事实上,许多我们所谓的经典名著在被创作出来的当时就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现实题材原创作品。”王晓鹰说。
    作为一名新媒体从业者,掌阅联合创始人、掌阅影业CEO王良认为,虽然有不少优质网络文学被改编成了剧本,但既懂戏剧创作又了解新生代网络文学创作的“枢纽型”人才依然缺乏。青年剧作者应该承担起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工作。
    《新剧本》杂志创刊20周年之时,表演艺术家朱旭曾为杂志写下“新剧本越多,我们越好办”这10个字。北京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珏经常想起这句简单却实在的话,因为“它不仅是一个老艺术家的题词,更代表无数戏剧工作者对好剧本的期待,对优秀作品的期待”。“我们有幸身处这样一个新时代,我期盼更多优秀青年戏剧人才能面向未来,用脚力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用眼力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用脑力思考和提炼生活中的美好;用笔力创作和讲述好的中国故事。”王珏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